口述 | 杨凤山 文 | 郁青 梁斌
我叫杨凤山,河北省井陉县桃林坪村人,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桃林坪花脸社火”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我从6岁开始学习社火表演,到现在已经有54个年头了。
传说600多年前,为了纪念一场击败敌寇的战斗,桃林坪村的村民组建起了花脸社火队伍,在辞旧迎新之际,用鲜艳的衣服和华丽的道具把邪祟“吓走”,迎接安康与吉祥。几百年过去,社火逐渐成为象征村落和乡愁的符号。
古人认为,“社”是土地神,“火”则有红火、热闹之意。在传统节日表演社火,祈求丰收,驱鬼逐疫。社火是庙会的一种,秧歌、舞狮等都可以在社火上表演。演文戏叫“文社火”,演武戏叫“武社火”。“桃林坪花脸社火”是“武社火”的一种,没有唱词和念白,只从脸谱、武打招数上辨别人物和戏的内容。
既然叫“花脸社火”,脸谱自然是一绝。只用黑、白、红3种秘制颜料,辅以鸟兽等形象,就能演绎数十个人物。颜料画在脸上后,不管出多少汗都不会掉色。在武打招数上,表演内容多取自三国、梁山等故事,且是真刀真枪的武打技艺,兵器种类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所有兵器。
年关岁末,大家纷纷赶回家过春节。大年初一吃了饺子,“香头”(社火负责人)用村里的喇叭召集社火队员来到自己家,看看今年谁回来了,商定社火表演哪些回子(故事)。正月十五是一年中最红火的日子。社火队员从凌晨两三点开始画脸,10点带领村戏班子、秧歌队、皇纲队等逐村“巡回表演”,之后来到村中心的戏台前开始“跑阵”。男女老少聚在一起,用敲锣打鼓诉说一年的喜悦,借演绎的忠义之事祈求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2008年,“桃林坪花脸社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承载着文化底蕴和乡土气韵的社火技艺。每年春节来桃林坪村看社火表演的人络绎不绝。马上又要过年了,我已经摩拳擦掌,准备为游客奉献一场令人难忘的民俗盛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