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位开国大将中,革命资历最老的莫过于张云逸,他曾经参加过孙先生领导的清末起义,是推翻清政府的大功臣,后来他又在民国政坛几经沉浮,与阎锡山、李宗仁、冯玉祥等人缔结了深厚的友谊,堪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面旗帜”。
张云逸原名张胜之,他1892年生于海南文昌,1908年进入广东陆军小学读书,期间经人介绍结识了黄兴、林觉民等一大批进步人士,并由此接触到了民主、自由思想。次年,张云逸秘密加入孙先生领导的同盟会,自此成为领先于时代的革命者。1910年、1911年,张云逸接连参加了两次反清武装起义,但可惜的是,由于清军的实力太过强大,加之革命党人准备不足,因此这两次起义最终均宣告失败,而张云逸也随即遭到清政府的通缉,他为求自保只得偷偷跑到香港避难。
没过多久,辛亥革命爆发,张云逸闻讯后立即连夜北上,奔赴九江参加革命新军,与诸多同志一起并肩作战,一举推翻清政府,迎来了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然而,北洋政府也并非想大家期待的那样开明、进步,其仍存在浓厚的封建色彩,对老百姓的统治也仍旧非常残暴,袁世凯甚至一度登基称帝,想要恢复封建制度。张云逸对此很是反感,他为了表示对北洋政府的抗议,便愤然辞去军职,转而前往粤东一带漂泊、闯荡,先后做过中学教员、县政府幕僚等工作。
一直到1924年,在孙先生的一再召唤下,张云逸这才重新返回革命军队任职,1925年,他亲率一支一千余人的部队,策应黄埔学生军东征,一举消灭了盘踞在粤东一带的旧军阀陈炯明部,统一了整个广东。1926年,张云逸跟随国民革命军北伐,并在湘潭、武汉战役中立下大功,随后被擢升为少将师参谋长。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张云逸认为蒋介石和汪精卫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实在难堪大任,因此便主动退出国民党阵营,转而参加中国共产党,1929年,张云逸与邓公一起组织发起了百色起义,并顺势成立了红七军,在广西撒下了点点星火,为当地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带来了久违的福音。
当然,广西的军阀势力自然不能容忍红军,于是便调集重兵对红军展开围攻,红军毕竟势单力薄,很快损兵折将、落入下风。张云逸认为眼下形势对红军非常不利,继续留在广西毫无意义,只会徒增伤亡,于是他便果断下令全军撤出广西,转而向中央苏区挺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集中力量对抗气势汹汹的国民党军。
1934年,张云逸被调到红一方面军参谋部任职,同年下旬,他又参加了长征。抗战爆发后,他先是奉中共中央命令,前往武汉、南昌、桂林等地访问,以团结国民党左派人士以及民主党派人士,共同构建全民族统一战线;随后,他又被委派到华东担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总指挥,负责统筹皖东南、苏北、苏中等革命根据地一切军政要务。
解放战争时,张云逸因为年事已高,不适合再担任一线指战员,遂被中央军委安排到华东军区担任副司令员,主要负责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保障华野的物资供给与兵源补充等事宜。建国后,张云逸主动申请前往广西从事剿匪工作,他与陈赓、韦国清等人互相配合,以分割包围、追击歼灭等战法,累积歼灭数万土匪、流寇,一举荡平了广西的反革命势力,维护了当地老百姓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1952年,张云逸因为过度劳累,诱发了心脏病,虽然后经抢救他摆脱了生命危险,但却也留下了比较严重的后遗症,他的健康状况也随之每况愈下。党中央见状便将他调到清闲单位任职,并特许他每年到青岛或者北戴河疗养一次。1970年,张云逸旧疾复发,再度住院治疗,1974年,他因病去世,时年八十二岁。
张云逸将军堪称是一部活着“中国革命史”,他经历过了晚清到民国这激荡的四十年,见证了诸多历史大事件,同时也为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只可惜在建国后,他被病魔缠身,无法再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做奉献,否则他必定能再创佳绩。毛主席对张云逸十分敬重、钦佩,主席在张老去世后,曾夸赞他是“模范共产党员”,号召全党同志向他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流传于世、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