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达)在岁月的长河中,城市的变迁往往与一座座桥梁的诞生、成长与蜕变紧密相连。牡丹江大桥,这座承载着牡丹江市人民梦想和希望的交通孔道,便是这座城市发展脉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5年扩建后牡丹江大桥)

轮渡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前,若要前往如今的牡丹江市党政办公中心所在地,也就是当时的下乜河区域,绝非是一件轻松之事。

  那时,交通条件极为有限,抵达下乜河的主要交通路线仅有四条。第一种方式是从市区出发,沿着东一条路一直向南来到江滨的下乜河渡口。在那里人们需要乘坐渡船在江心岛中转,再次换乘小船,然后再步行方可到达目的地。

  第二种方式,是在江北岸的西三条路南端的中乜河渡口过江,然后,步行至下乜河。


(图中有中、下乜河渡口)

  第三种方式是从市内乘车前往朱家屯方向,经过西十一条路,然后通过狭窄的海浪公路大桥进入江南区域。海浪桥是当时连接市区与江南地区的重要通道,但由于桥面狭窄,车辆通行能力有限,交通拥堵时有发生。过桥之后,人们还需要经过兴隆镇,才能最终到达下乜河。这条路线虽然避免了多次换乘,但路途相对较远,且路况复杂,同样给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还有另外一种陆路出行方式,即是经城东的铁岭河大桥绕至下乜河。

  虽然牡丹江市区与江南岸的下乜河仅隔一条大江,但想要前往对岸,无论是选择渡船还是经过大桥,都显得极为不便。这种交通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市区与江南地区的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


(1984年建成的牡丹江大桥)

  1984年9月25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牡丹江大桥在这一天正式剪彩通车,曾经隔绝两岸的天堑终于化作了通途。牡丹江人民翘首期盼的大桥正式启用,不仅是交通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牡丹江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牡丹江大桥因地处牡丹江左岸与西三条路南端的汇合处而得名,它也被百姓亲切地称为“西三大桥”。这个名字承载着当地人民对这座桥梁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它在城市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大桥

  “西三大桥”南端跨越古城街,与江南新区的乌苏里路、乜河街相连,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整个桥长541米,共有13孔,桥面宽20米。其中,机动车道宽15米,为双向四车道,超前满足了当时的交通需求。两侧的人行道各宽2.5米,为行人提供了安全、舒适的通行空间。无论是清晨上班的上班族,还是傍晚散步的市民,都能在这座桥上感受到城市的脉动。鄙人也曾是每天徒步于西三大桥和兴隆大桥之间的“绕桥一族”。

  这座大桥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实用性与华美感,其坚固的结构和流畅的线条,为牡丹江市的“南北大通道”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南北桥头堡的顶端,各坐落着一个裸体铜质雕像,雕像为两男两女,分别代表“日、月、山、川”,寓意“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象征着大自然的永恒与壮丽。这组雕像创意典雅,风格独特,不仅丰富了牡丹江市桥梁建设的文化内涵,更成为牡丹江两岸带状公园别具一格的雕塑景观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实乃大桥的神来之笔。

  四座雕像被安置于大桥之上的时间约在1985年,略晚于大桥的正式通车之时。关于这四座雕像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许多带有浓郁市井气息的故事,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已成为了当地独特的文化记忆。

  人云,牡丹江大桥南部桥头曾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娘娘庙,农历四月十八渡江逛娘娘庙,实乃旧时牡丹江市的一大盛景。随着大桥建设的推进,封建势力的代表——娘娘庙不得不被拆除……可是,恰在大桥即将合拢的关键时刻,工程却屡屡遭遇了一系列意外事故,仿佛有某种力量在阻挠,使得工程进度一拖再拖,这也让建设者们感到十分困惑和无奈。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有人提出了一个建议:重建娘娘庙,以安抚当地民众的情感,也或许能化解那些神秘的力量。于是,建设方郑重许下承诺,表示大桥建成后,将在合适的位置重建娘娘庙。

  令人惊讶的是,从那之后,大桥的建设变得异常顺利,事故不再发生,工程进展迅速……


(1984年的大桥)

  为了守护这座凝聚了无数人心血和智慧的大桥,也为了表达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建设方特意邀请了四川美术学院的著名艺术家们来设计这四座雕像。要求这些雕像不仅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震慑那些可能对大桥构成威胁的力量,保护大桥的安宁与稳固。

  1985年裸体雕像落成时,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社会思想正处于转型阶段,人们的思想观念还相对保守。对于这四座雕像中包含的裸体元素,许多人感到难以接受,甚至有些人抵触。当时的新闻媒体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社会现象,为了引导公众正确看待这些雕像,在报纸上刊登了一系列评论文章。这些文章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雕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强调了它们在城市景观中的重要性,以及对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积极意义。

  如今,这四座雕像仍依然屹立在牡丹江大桥之上,它们见证了牡丹江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如今的巨大变迁,也见证了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渐开放和持续进步。它们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这座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见证者。


(2015年大桥开始扩建施工)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牡丹江速度”已成为这座城市发展进步的“标签”,大江南岸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在突飞猛进。东四跨江大桥和兴隆大桥的陆续建成后,奠定了“一江居中,两岸同兴”的城市持续发展新格局。然而,两岸的重要通道——牡丹江大桥有限的通行能力,已成为城市交通的一个瓶颈,解决这个制约问题迫在眉睫。

  经过多次研讨论证,牡丹江大桥的拓宽改建方案终于敲定,中交二航局也成功中标成为大桥的承建者……

  2015年8月25日这天,牡丹江大桥改扩建改造项目正式启动。这座自1984年9月25日竣工通车,已在岁月长河中走过了31载风雨历程的大桥,现已完成了它在一万多个日夜当中,为牡丹江市的经济发展保驾护的神圣使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