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播暮霭给大家推荐5部美到窒息的高分欧美电影,颜值炸裂,绝美养眼。来看看你看过几部?
NO.5
Renoir (2012)
推荐指数:★★★★
几部画家传记片中看得最舒服、最满意的一部。
以印象派画家雷诺阿晚年人生为切入口,讲述了他与后来成为著名电影导演的二儿子让·雷诺阿的关系。
本片最大的特色在于构图,台湾摄影大师李屏宾掌机,用逆光、软焦点、室内外光线对比等手段,充分再现了大师画中对光线、色彩的斑斓印象。
画面美轮美奂,真的很好看,每一个镜头都美到窒息,女主各种角度的摆动作,实在很美。
可能故事没有太跌宕起伏,这也是法国电影的一贯特征,不过以雷诺阿的绘画风格拍摄雷诺阿的晚年生活再合适不过了。
影片有很多的长镜头,节奏缓慢,但是结尾的字幕补充了所有观众想知道的故事,给整个传记增加了想象空间。
这部电影的美学魅力足以让你忽略它粗糙的剧情而沉溺于这油画般的绝美视觉享受中。
【本期封面图来自本影片剧照】
NO.4
法兰西特派
The French Dispatch (2021)
推荐指数:★★★★
韦斯·安德森至今观影门槛最高的一部电影,基本放弃了故事情节而专注于其私人美学呈现。
开头就每一帧都信息过载令人屏息,后来发现全片都是这样。
熟悉的对称构图自不必说,经典的马卡龙配色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精巧的机关装置、角色们经典而前卫的装束、镜头随着画面中的某一个细节运动从而改变整个画面的设计…无一不是熟悉的韦斯·安德森配方。
但是这部设定在法国的电影,让他充分展现了自己迷影的一面。
用动画代替昂贵的动作大场面,用将黑白和彩色画面交替的出现冲击视觉,把镜头装在欧文·威尔逊的自行车龙头上横穿小镇…
全都是韦斯·安德森信手拈来的巧思,并以惊人的准确全部执行,每一帧画面都信息过载,让人想全部截图细细欣赏。
5个专栏3个故事,名字是法兰西致敬的却是《纽约客》。
NO.3
丹麦女孩
The Danish Girl (2015)
推荐指数:★★★★★
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子,讲述世界上首位变性人的故事。
影片流畅完整,恰到好处,男女主演技都相当了得。
影片各种戳泪点,人物形象丰满,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演技炸裂。
小雀斑女装美如画,戈尔达笔下的人物一个个媚眼如丝,真是每一幅都漂亮得勾魂摄魄。
剧本让片子没做足铺垫就直奔了主题,又在中段有些陷入混乱,但这些并不能掩盖敏感题材之下,精美细腻的服装画面与二位主演扣人心弦的表演。
性别转变处理得自然大气,有种对异类题材的理直气壮。感情过渡层层缓慢漾开,纵然剧作视角有局限,却能被包容其中。
每个人都有追寻自己梦想的权利,跨越性别的爱恋成为了最为有力的深度。
NO.2
赎罪
Atonement (2007)
推荐指数:★★★★★
根据普利策小说改编,每个场景构置都精心无比。
一个慵懒的夏日,一份隐秘的暗恋,两颗炽热的心,铸就一生的罪以及永恒的爱。
将私人情感和大时代背景充分融合,开阔优雅背后,隐藏的是时代和阶级中无可避免的局限。
影片前半段氤氲在温暖暧昧的氛围里,夏日、池水、湿衣、又纯又欲;后半段沉沦在萧瑟悲凉的战争里,秋日、疾病、生死、心有戚戚。
虚实交错,双重视角叙事,配上打字声与钢琴,简直太绝了!
摄影布景服装都极精致,敦刻尔克一段史诗般一镜到底的5分钟长镜头震撼人心。
“赎罪”二字或许从始至终在全片都只是个伪命题。
NO.1
巴里·林登
Barry Lyndon (1975)
推荐指数:★★★★★
斯坦利·库布里克代表作,一部恢弘的文艺片。
库布里克让你花三个小时看了一个人一生可能的起伏,在一个精美的风俗长卷中。
3个小时流畅,沉着,丝毫不嫌闷,写实的叙事风格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
摄影更是极致,连一丝光线都扑捉得如此完美,每一个镜头都可以装上画框,挂到美术馆里去。
视听语言的饕餮盛宴,三个小时的悲欢离合,在库布里克的镜头下充斥着无穷的艺术张力。
叹惋、感伤又无奈,而这些生命的凝结在他眼中无论是好坏、善恶、贫富似乎都已无关紧要,因为就像电影最后所说「皆已平等入土」。
影片虽然温和缓慢,却十分的饱满。
不凌厉,却在淡淡中透射出丰富与深邃的社会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