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郑理

来源 | 独角金融

2024年,是历经风雨二十载的ETF“大丰收”的一年。

这一年,被动基金持股规模疯狂吸金,并首次超越主动基金规模,总规模达到3.74万亿元,较年初的2.05万亿元增长1.67万亿元,增幅达82.44%,远高于2023年20%的增速,超六成产品浮盈,平均浮盈超11%。

其中,股票型ETF规模增长至2.89万亿元,同比增长99%,这一类型规模占比提升至78%,尤其是跟踪沪深300等宽基指数的ETF产品表现更加突出。

从绝对净值来看,截至2024年12月31日,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的管理规模达到3596亿元,位居第一。易方达沪深300ETF为2463亿元,排名第二,华夏沪深300ETF规模1640亿元,排名第三。

ETF基金的魅力在于,分散风险、管理费用较低、T+0的高灵活性。同时,它可以投资港股、美股以及个别境外市场指数。

它能被基民认可,最终要靠收益与价值。当市场处于内卷的环境下,ETF产品同质化问题也愈发凸显。

1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规模“称王”,

南方科创芯片ETF收益最强

纵观2024全年,A股主要股指全线大涨的背后,ETF的巨无霸产品规模不断扩容,其中华泰柏瑞、易方达、华夏、嘉实基金引领风骚。

在规模变动方面,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全年份额增长了519亿份,位居首位。其次,易方达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的份额分别增长了346亿份、291亿份。

从板块看,涨幅前十的ETF主要有:半导体芯片、标普消费、纳指科技、银行、港股通金融、香港证券。

wind数据显示,南方科创芯片ETF收益涨幅最高,年度上涨67.79%,嘉实基金集成电路ETF、博时科创芯片ETF年度涨幅分别为61.49%、54.33%。



再看债券型ETF。债券型ETF虽然整体规模相对较小、数量相对较少,整体关注度不如股票型ETF。但2024年的债券型ETF,凭借其相对稳健和可观的收益而大放异彩。

A股20只债券型ETF均取得正收益,其中30年国债ETF全年收益率超20%,另一只30年国债指数ETF由于是2024年3月才成立,收益也超13%。

商品型ETF收益同样非常亮眼,受益于全球开启降息周期及地缘不确定性等因素,2024年14只黄金类ETF均获得27%左右的收益率,超越主要宽基指数。

跨境型ETF中,港股整体表现较优,两只港股金融类ETF拔得头筹,收益率涨幅超过40%,产品名称为港股通金融ETF、香港证券ETF,2024年2只产品收益率分别为44.57%、44.44%。

一方面是由于AH股联动性较强;另一方面,港股估值相对偏低,也带来了更好的上涨弹性。

不仅个人投资者爱买,就连中央汇金等机构也大举增持宽基ETF。

截至2024年9月末,中央汇金投资及中央汇金资产等机构资金合计持有主流股票ETF份额超过8000亿份,是2023年末持仓总市值的8倍以上。

Wind数据统计显示,2024年,指数基金平均年度收益为10.84%,远超主动权益类基金(年度收益不足4%)。

目前全市场最多基金跟踪的标的指数为沪深300,多达106只基金跟踪该指数,年度平均收益为16.29%。中证500、创业板指数等较多产品追踪的宽基指数2024年以来普遍获得正收益。超过20只基金追踪的指数中,仅有4只指数出现负收益,分别为光伏产业、北证50、科创100、细分化工。



图源:罐头图库

多款重量级ETF产品陆续发行,也在市场上展现出各自募集资金的魅力。

截至2024年底,以基金成立日口径计算,存量ETF总计数量有1046只,比2023年底增加了149只。具体来看,股票型ETF中,规模指数ETF、主题指数ETF和跨境ETF分别增加57只、34只、31只。

中信证券研究所指出,新“国九条”提出进一步发展指数化投资。ETF配置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市场波动的加剧,ETF市场规模稳步提升。资金流向方面,“主动买ETF”逐渐成为长期趋势。

有人会问,ETF到底是什么?如何判断ETF是否值得购买?

天弘基金发布短视频表示,ETF全名是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是一种在证券交易所能够买卖的基金,类似于股票交易。投资者可以在交易的时间之内随时买卖,价格实时波动,还可以在公开市场上透明的显示所有的持仓信息。

目前,ETF主要以被动指数型产品占比为主。被动指数型是基金的投资组合完全复制某个特定指数的成分股及其权重,力求获得与该指数相近的收益。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ETF跟踪误差,一般是一年内不能超过4%比较合适,一般都在1%-2%之内。影响跟踪误差的因素,主要与成分股的调整频率、市场波动、投资经理的操作等因素都会有一些影响。

2

分红总额增长1倍,

易方达沪深300ETF分红53亿夺冠

新“国九条”进一步强化了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当ETF的份额净值增长率超过标的指数同期增长率一定程度的时候,此时,部分基金管理人会考虑分红。

数据显示,2024年ETF分红总额221.6亿元,分红次数128次,较前一年分别增长106%和172%。主流宽基ETF是2024年股票ETF分红的主力军。

“2024年9月24日以来,A股市场迅速回暖,股票型基金的业绩表现得到改善,尤其许多宽基ETF收益颇丰。基金管理人积极分红,也争取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体验。”某公募人士对《上海证券报》表示。

摩根资管是2024年最早打出“分红”牌的公募机构。2024年2月19日,10家公司同时发行中证A50ETF。在一众指数基金大厂中,“新人”摩根以“季度强制分红机制”的形式登场,并以最快速度实现顶格募集并上市。

紧随其后的是工银瑞信。2024年3月18日中证A50ETF上市当日,工银瑞信发布调整公告,在基金合同中新增了季度分红条款,上市后仅四天就实现了第一次分红。并在后续发行的联接基金中也推出了半年一次分红评估,谓之场内场外“双分红评估机制”。

从2024年全年分红力度看,嘉实中证500ETF份额拆分后分红比例高达4.9%,为年度分红比例最高的百亿级以上宽基ETF易方达沪深300ETF的分红53.22亿元,为分红冠军产品



图源:wind

另外3只分别为华夏上证50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嘉实沪深300ETF,分红金额分别为31.61亿元、24.94亿元、16.41亿元,当年均分红1次。这些基金自身规模大,所以分红体量也高,排名靠前也是预期之内。

从当前实践来看,对于“ETF究竟该怎么分红”仍存分歧。以分红频率为例,月度分红型产品意味着单次分红金额的摊薄,从而无法实现想要改善投资体验的初衷。当所投资产下跌时,更可能面临无钱可分的尴尬局面。

“我们也考虑过月度分红,但还是觉得频率过高,难以保证每个月都可以分红,如果宣传每月分红但最终没有落实,投资者体验也会有落差。”华南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对表示。

也有观点认为,基金分红的本质是“将左口袋的钱移到右口袋”,ETF分红是为了降低跟踪误差,而非为投资者谋福利。

3

内卷加剧

随着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涌入ETF市场,行业开始内卷,不仅体现在费率、发行速度和细分赛道上有一些基金公司担心自己的市场份额被其他公司抢走,指数编制层出不穷,尤其是A500指数出现时,这种焦虑感也就更明显。

截至2024年年末,中证A500指数ETF上市仅仅3个月,规模便突破3200亿元,期间有27只场内ETF上市,27家公募机构加入这场规模争夺“大战”中。



图源:罐头图库

从各公募中证A500ETF体量对比可见,国泰基金规模超过11%,南方基金占比8.86%,广发基金占比8.16%,华夏基金占比超7%。

而在市场出现波动时,投资者往往会选择赎回ETF,导致市场信心进一步下降。例如,南方中证500ETF曾在一天内遭遇大额净赎回,反映出投资者对市场的担忧。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也对市场的稳定性构成了挑战。

行业内卷还体现在市场上存在大量同质化产品,基金公司缺乏创新,导致投资者难以找到具有显著差异化的产品,这种同质化竞争不仅浪费了资源,还使得小型基金难以生存。

基金公司也在努力解决ETF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尝试通过底层资产创新和服务创新来突围。例如,开发具有特色的行业主题ETF或提供定制化的投资建议,满足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

一家以主动权益见长的公司高管对《财经》表示,他所在的公司并不打算往指数业务方面发力。“资本市场至少未来十年还有主动权益创造价值的机会,我们还是很乐观的。”

你是否买过ETF产品,你认为ETF在2025年又会有哪些新的变革?评论区聊聊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