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角斗士”题材的电影,人们总是会首先想起那部库布里克执导的《斯巴达克斯》,而不是雷德利·斯科特的《角斗士》。然而后者无论在评分上,还是在获奖上,都超越了那部好莱坞黄金年代的作品。
《角斗士》横扫当年度奥斯卡奖,荣获最佳电影和最佳男主角等多个重要奖项,在一向排斥商业大片的奥斯卡奖历史上颇为罕见。这也让观众对于二十多年后的这部续集充满期待,然而《角斗士 2》证明了一个道理,成功可以复制,但是不能复印,更加不能倒过来复印。
也许是两部电影时间间隔过于久远,为了能够与2000年那部《角斗士》的呼应,续集中的男主角被直接设置成为《角斗士》中将军的儿子。于是就从第一集中将军到奴隶的故事,改成了第二集中奴隶到将军的故事,罗马还是罗马,奴隶还是奴隶。
作为一部好莱坞商业大片,《角斗士》之所以能席卷2000年的奥斯卡奖,原因是雷德利·斯科特成功的将一部情节简单的作品拍成了史诗电影。将军凯旋,功高震主,引起太子嫉恨,于是家人惨遭屠戮,自己也被卖身为奴,成为了一名角斗士。太子篡位之后,为了安抚民众,决定进行盛大的角斗士表演,而已经沦为角斗士的将军在表演中手刃仇人,自己也最终同归于尽。
整部《角斗士》电影沉浸在一种悲愤的情绪之中,哪怕结局是男主角成功复仇,留给观众印象最深的镜头就是将军轻抚麦浪的画面,让观众深深体会到主人公心中那份不可承受之重。
看完2024年的《角斗士2》之后,唯一可以肯定的是2000年的雷德利·斯科特根本没有想要拍一部续集,当年《角斗士》完美的结尾也根本没有给续集电影留下空间。
电影开头,男主角和妻子过着平静的田园生活,在城市被罗马军队攻陷之后才沦为奴隶,并且被贩卖成为了角斗士。在一系列机缘巧合之后,他获知自己是当年罗马将军之子,于是成为了推翻罗马皇帝暴政的领头人。看完电影让人不禁疑惑,这究竟是《角斗士》续集,还是当年那部《斯巴达克斯》的翻拍?
从续集电影的角度唯一可能延续前作史诗大片悲壮内涵的人物,只能是当年曾经与将军相爱过的卢西拉公主,同时也是《角斗士2》中男主角的母亲。如果《角斗士2》讲的是公主多年苦心积虑保护将军的血脉,为将来推翻罗马暴政而积蓄力量,这也许又是一部伟大的经典电影。
《角斗士2》中表现最为出色的反而是丹泽尔·华盛顿扮演的罗马商人,这位表面殷勤而又内心狡诈的商人想要利用手中财富架空罗马皇帝,从而成为罗马帝国最有权势的人。而角斗士只是被他用来娱乐皇帝的工具,男主角也正是在这位罗马商人的暗中操纵之下才完成从奴隶到将军的转变,使得整部《角斗士2》的主题更多是利益和阴谋,完全无法和气势磅礴的前作相比。
而电影中佩德罗·帕斯卡扮演的将军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凌乱,他既是攻城拔寨的侵略者,又是受到迫害的牺牲品。作为公主的丈夫,这位将军联合几位元老院的重要人物企图反叛,然而被丹泽尔·华盛顿扮演的罗马商人出卖,最终沦为阶下囚并且命丧角斗场。与《角斗士》相比,同样是将军之死,带给观众的感受完全不同。
作为《角斗士2》的男主角,虽然也像前作那样在电影一开始就失去妻子,但是他的妻子是以战士的身份阵亡,不像《角斗士》中作为将军的家人是无辜平民被害。他本人也是在被俘后沦为角斗士,这在罗马帝国时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而不像他的父亲那样是遭到皇帝迫害。这样的区别,使得《角斗士2》完全无法表现出前作的悲壮气氛,而只是打斗场面上不输给《角斗士》。
更加关键的是,《角斗士》中将军遭受的是罗马皇帝本人的迫害,甚至皇帝亲自下场参与决斗,才导致最终将军能够手刃仇人。如此强烈的戏剧冲突让罗素·克劳和华金·菲尼克斯这两位影帝级别的演员来表现,才使得这部史诗大片多年之后仍旧让人如此怀念。而在续集中男主角反抗的是抽象的罗马暴政,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反面角色,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这样一个缺乏史诗的年代,还有雷德利·斯科特这样的大师在一部又一部的坚持拍史诗电影,实在令人敬佩。然而这部《角斗士2》显然不是一部史诗电影,只能算是一部完全没有必要存在的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