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瑞

(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回到久违的故乡,除了与家人团聚的温馨,还意外地发现了一种社会现象:一些领着高额退休金的老人,却热衷于在街头巷尾翻找废品,与那些生活拮据、以拾荒为生的底层人士展开了无声的“废品争夺锦标赛”。这背后到底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废品争夺又动了谁的饭碗?

每天清晨,小区楼下总能看到几位老人提着袋子,穿梭在垃圾桶旁,仔细地翻找着可回收的废品。他们中,有的是衣着光鲜、精神矍铄的老者,每月领着三四千元的退休金,甚至更多;有的则是穿着朴素、面容慈祥的长辈。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尽管收入不菲、生活体面安逸,但这些老人还是选择将空闲时间花费在拾荒上,与那些生活困难的拾荒人士争抢废品。废纸箱、塑料瓶、旧金属……他们把翻出来的“宝贝”踩上几脚、装进口袋,一场“争夺赛”就这样取得了胜利。


李大爷告诉我,他今年67岁,是国营钢铁厂退休职工;爱人今年58岁,年轻时是麻纺厂女工;家里一儿一女都是本科学历,早已成家立业,都在国企里扎稳了脚跟。夫妻双双每月到手的退休金大概7000元,但他们总是觉得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出来捡点废品“赚点小零花”。他们每天早上七点出门,提着一个大袋子,在小区附近的垃圾桶里翻找废品。一天下来,能捡到不少废纸箱和塑料瓶,攒上几天,就能拿到镇上的废品收购站去卖。

“早上小区业主出门上班,随手就能带垃圾下楼,那会儿垃圾桶的好东西多,再晚一点就被别人捡走了。废纸箱现在一斤能卖三四毛钱,塑料瓶一斤也能卖个一块二毛钱。”李大爷告诉我,“我每天能捡个几斤破烂,攒上三四天,就能卖二三十块钱。矿泉水瓶最难攒,你别看它贵,但分量轻啊,五斤水瓶我得攒好几天,我倒是更乐意捡纸壳子,那玩意最常见。”

二三十块钱,对于李大爷来说,并不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甚至觉得“看不上眼”。但他告诉我,自己并不在乎这点钱,只是觉得儿女虽然都过得很好,但总也不能一直陪着自己,所以这样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


对于许多老人来说,退休后的生活往往变得空虚而无聊。他们习惯了忙碌的工作节奏,突然闲下来,往往感到无所适从。拾荒,成了他们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通过翻找废品,他们可以找到一种“劳动”的感觉,从而充实自己的生活。这些老人经历过艰苦的年代,深知生活的不易。即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他们仍然保持着节约的习惯。拾荒,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种节约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习惯的传承。他们觉得,废品扔了可惜,不如捡起来卖点钱,既能补贴家用,又能环保。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来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高退休金老人的拾荒行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底层人士生活的冲击。废品市场的资源是有限的,高退休金老人的加入,无疑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对于那些生活困难的拾荒者来说,他们可能会因此失去维持生计的来源,导致生活更加困难。

刘阿姨和我抱怨,自己64岁了,别人都在颐养天年,每天逛逛早市、养养花鸟、跳跳广场舞,自己还要早起贪黑扫马路,一个月只有500块钱的工资和不到200块的退休金,“家里老头67岁了,前年冬天扫大街摔断了腿,现在还一瘸一拐的,又有脑血栓,月月买药钱都快供应不起了。以前捡破烂是寒碜人的营生,谁看见了都嫌弃,现在那些日子过的好的小老头老太太,大清早就起来抢着翻垃圾桶,日子一天比一天难了。”

在这种情况下,垃圾桶是底层人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饱食者贪婪地争抢走投无路之人的饭碗,本质上是一种“弱肉强食”的恶。

从社会资源的角度来看,高退休金老人的拾荒行为也是一种资源的错配。他们完全有能力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生活目标,但却将时间花费在拾荒这种低效的劳动上。这不仅浪费了他们的精力,还可能对社会的风气产生扭曲作用——如果高退休金老人的拾荒行为得到鼓励和支持,那么可能会形成一种“劳动光荣”的错觉。然而,这种“劳动”方式却是建立在挤压底层人士生存空间的基础上的。这种扭曲的社会风气,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调研还发现,这些高退休金老人的拾荒行为并非偶然。他们每天都有固定的路线和时间,像上班一样准时出发。有的老人甚至配备了专业的工具,如手套、钳子等,以便更好地翻找废品。笔者曾跟随一位老人去过废品收购站。那里堆满了各种废品,废纸箱、塑料瓶、旧金属等应有尽有。老人熟练地将自己捡来的废品分类、称重,然后与收购站老板讨价还价,最终满意地拿着卖废品得来的钱离开。周而复始,打发时间的消遣演变成了一种营生,越来越多的拾荒者加入“废品争夺锦标赛”行列,真正需要废品的人渐渐被淹没了……

废品争夺锦标赛:高退休金老人暴走拾荒,这一现象虽然看似微小,却反映了深刻的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底层人士提供更多的生活保障和就业机会。通过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大就业援助力度等措施,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实现自我价值。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增进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了解和信任,缓解社会阶层分化带来的心理失衡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生活方式,理解他们背后的动机和需求,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态度来看待这一现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