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就想看《哪吒之魔童闹海》,初一没看到,初二还是去看了。

下午两场满座,我看的是中午那一场。


前面一小会儿,在观看过程中很难进入状态,因为还看不出要演怎样一个故事。

后来看着看着,观感发生了这样一个转变:

要演一个“修复真身”的故事——要演一个“惩恶扬善”的故事——演的是“打破成见”的故事。

越临近结局,越能窥见现实意义。


1.哪吒

哪吒在这一部里背负的,就是守住陈塘关,救活敖丙。

有关他的故事,是这样的。

哪吒和敖丙都要修复肉身,但是开局敖丙修复真身的七色宝莲就枯萎了,只有拿到玉液琼浆才能让七色宝莲重新盛开。

于是,哪吒便开始了“升仙考试”。

一路升级打怪坚持到最后,在无量仙翁的“升仙咒”后,就准备为假死的爹妈报仇去了。

但这些真真假假的事情,小哪吒是分不清的,因为没人告诉他。

他还了敖丙的人情后,就去找敖丙的父亲敖光打架了。

就这样,哪吒闹海正式拉开序幕。

顽劣的形象,也由此发生转变,更加丰满变得宏大起来。

要说他的成长经历,就像那种从小被人说成是坏孩子,但越长大却越有出息的人生轨迹,最后受人瞩目。

《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那句台词:“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

也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得到了回响:“什么神仙妖魔,不过是禁锢异族命运的枷锁。”

任何充满成见的标签,不过都是设限的命运。未来能设限吗?要设限也只会是自己设限,殊途的成见,本来就不会抵达同样的地方。

我甚至觉得,魔丸的力量,可不仅仅只有暴戾,哪吒父母给他的东西,什么都比不上。

就像哈利波特母亲,留给哈利波特的东西一样,伏地魔永远都找不到、得不到,也战胜不了,因为那是爱的魔咒。

不体会一下,谁又能抢走呢?这才是最无形的武器。

2.申公豹

申公豹的相关情节,我觉得在这一部中是一个反转,因为我还是没猜到的。

在陈塘关被屠城那里,我想到的后续是:这是申公豹干的,然后嫁祸于敖丙。

而屠城动机,是哪吒砍掉了申正道的一只手臂,打伤了申小豹。

直至哪吒去找敖丙报仇时,我都还在想:申公豹保护申小豹的梦,是有爱的一面;但没想到,最后还是为了小家,把无辜的人也给噶了。

我想,就是在这个瞬间:作为观众,好像也对申公豹有了“成见”。

这也和电影中那些人对哪吒、对妖族的偏见一样,还没窥见结局,就先给某个角色下了定论:好的坏的,对的错的……

大多数人的看法,最后都只是打了自己的脸。

我就是其中一个。

只能说:申公豹,亦正亦邪。

的确,他想成仙,因此替仙翁代表无量仙翁做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可到最后,他发现:不管自己怎么做,都摆脱不了旁人对妖族负面的评价。

这是为什么呢?刷到这样一个观点,很是认同:

别人对你的印象,只是对遇见你的那个阶段的印象。

如何理解呢?举个例子。

你和以前的同学相处时,各方面是怎样的,那你同学就会对你有一个印象和评价;但你参加工作后,是和同事相处的,他们又会根据你的言行,有另外的印象和评价。

也就是说,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

就像申公豹,在他家人眼中,是一个努力向上,有远大志向的升仙践行者;但在仙族看来,他就是一个永远没法实现跃迁的妖怪;甚至在观众眼中,也有那么短暂地被认为是不可赦免的“罪人”。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很多评价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吧,诚如你和不同阶段的人相处,总会有不一样的碰撞。

如果要想一个办法面对这个世界的好与坏,分享一句网上看到的话:

“比好人更好,比坏人更坏。”

亦好亦坏,因人而异。

3.无量仙翁

无量仙翁,是申公豹的反面。

给外界的形象,就是正派,但事实上,却是电影中最大的反派。

连他身边的两个徒儿都是妖兽。

滤镜碎了一地,真是“祛魅”的具象化。

最后无量仙翁想要把除仙族的所有族类炼丹时,虽然知道结局肯定是符合观众期待的。

但还是会在他以为自己控制了所有时,感到揪心:怎么就这样“全军覆没”了?

等来到高潮,魔丸和灵珠的化身——哪吒和敖丙带着异族冲破天元鼎,仙族与其它异族形成两大阵营开始打架时,又很激动:快点打倒敌军。

最后不禁感慨:找到一个殊途同归的盟友,是真重要呀!

就像哪吒和敖丙,强强联手:

“因为我们都还年轻,不知天高地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