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凡

今年,我们决定在上海就地过年。过年前的浦东,路上的行人是一天比一天少,平日里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在年前突然变得安静了下来。打工人都赶着回家乡了,平日里灯火通明的楼房窗户里也关了些盏灯,小区儿童乐园的欢闹声也少了许多,放寒假的孩童早就跟着爷爷奶奶回老家了。“回乡”是浦东特有的年味。


今年过年最火爆的要算是“DeepSeek”。有人请它谈一谈“为啥现在年味变淡了?”DeepSeek认真思考了一下,回答了这样几点:

年味是被“快进键”冲淡的。以前过年像一部慢悠悠的老电影,每一天都有每一天该做的事情,腊八要吃腊八粥,十七、十八掸掸发发,二三、二四过小年……而现在呢?除夕前一天还在加班,年夜饭是餐厅里的预制菜,春晚也成了家庭成员各自刷手机的背景声。

不是年抛弃了我们,而是我们弄丢了“过年的灵魂”,那个灵魂就是慢,是笨拙,是风雪夜里围炉守岁的依赖感,是明知麻烦却偏要亲手包饺子、写春联的固执,是暂时放下“高效生活”,允许自己做一个热气腾腾的俗人。

年味从来不在商场促销和电子红包里,它藏在人们愿意为彼此花费的时间中。

或许年味从未消失。他藏在超市写春联老人的墨汁里,藏在异乡听到乡音喉头那团哽咽里,藏在我们的体验中……


DeepSeek这段关于年味的阐述,每一点都深深打动了我,触动了我的心境。

最近在看电视连续剧《小巷人家》,剧中展现出70年代过年场景,就仿佛我们小时候过年场景的重现,剪窗花、挂年历、放鞭炮,邻里间的热情,年夜饭的温馨,家人团圆的快乐,亲人脸上的笑容,都深深吸引到我。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为过年所做的仅存一些表面功夫:给孩子包个红包,给父母订个年夜饭,能花钱办成的事情,不再费心费力。

现在细想,如果比忙碌,当年我们的父母肯定比我们忙,白天工作,晚上学习,一周还上六天班;比物质的丰富和厨房装备,当年的父母比我们的现在差的不知道多少等量级,但他们用尽心思,在不富裕的年代让我们度过了一个个难忘的、永远值得怀念的新年!现在我常常想起外婆用面粉在油锅里炸出的面点,那么香,那么脆。在记忆里的获得感远超现在国际饭店里品味的蝴蝶酥。永远也忘不了新年里那一件件漂亮的棉罩衣,我和妹妹总是记起,70年代,有一年家里请了一位南京的裁缝师傅做的那件紫红色底、上面翻着白色浪花、小圆领上还镶着白色木耳边的棉罩衫,衣服的门襟里垫着薄海绵,连纽扣都做的是盘扣,我俩不知道幸福了多少年!后来长大了,穿了多少新衣服,也少有这件衣服带来的喜悦感!即便没有新衣,母亲也要用大人的旧衣翻个面,帮我们做件“新衣”,这一切源于他们真心的爱孩子,而不是敷衍,让我们享受了难忘的年味儿。

如果要我为DeepSeek回答的“现在的年味为啥变淡了”再补充一点自己的看法,那我会说,而今的我们,应该从“享受年味”和“感受年味”到“继承年味”和“创造年味”。现在的年味不是趋同,而是个性化的,就像我们经开区老年书画协会彭月芳主席家,五世同堂的年味,一定是独一份的吧。只要我们用心,就一定能做到,并感受到浓浓年味。

年味来自仪式感,各家各户各异,今年在上海过年,我们在门上贴了对联,窗户上贴了窗花,在父亲和自己的房间贴上了手写的红底烫金的“寿”字和“福”字,金光闪闪,一派喜庆。走出门到外滩,灯火闪耀,祝福声声,每个人都会收到属于自己的祝福。


年味不在于花多少钱,而在于花多少心思。年夜饭我没有订预制菜,虽然简单,但是用心。按照父亲老南京人春节习俗制作了素什锦。用黄豆芽菜代表吉祥如意、荠菜代表聚财、芹菜代表勤奋、芫荽代表圆满顺遂、千张代表千秋百代,代代兴旺、竹笋代表节节高,外加红色胡萝卜、黑色木耳调色,香干、酱黄瓜调味,共十样菜,各自单炒后融合,意为十全十美!这份菜红绿相间,彩头连连,美意深深,是一份喜庆、寓意无限、带着美好期盼的大菜。

我单独为父亲准备了一个“青蛇盘护长生果”的冷盘,用黄瓜做材料,用独特的刀法制作了一条灵动的小青龙,古有张僧繇画龙点睛后祥龙腾云驾雾,我也为小青蛇装上了眼睛,生动形象。内置长生果,祝父亲“健康长寿”。为自己炒了盘“芹菜百合”,祝愿我们自己勤奋努力、百年好合。还别说,兰州的水果百合,就是甜滋滋。


因为先生在公司尾牙上被老板抽中了一等奖,得了一份厚厚的大红包,他说一辈子还是第一次中大奖,虽然红包里的钱都宴请了伙伴们,把老板的关心和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但是难得的好运是值得高兴的,天选的打工人,天意是厚爱的。为此,我煮了莲藕四喜丸子,祝愿来年好事连连。

文化氛围在春节越来越凸显,成了年味里的重头戏。难得今年的立春就在新年里,“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我和父亲一起创作了一幅“春来了”的年画。画面上,柳树生出了些许淡黄嫩绿的新芽,柳枝随风舞摆,微风里带着一丝暖意,燕子飞过,增添了画面的灵动感。我画的画,父亲写的字,记录下一段美好而又幸福的时光。


作为春晚分会场的无锡,我们无锡人第一次对春晚有了深深的期待,真是不负众望,无锡的美景真江南,无锡的创新是未来,在除夕夜对新年充满着畅想……紧扣春晚的主题——“巳巳如意,生生不息”。我一直很好奇,为啥2025年是乙巳年,却用“巳巳如意”呢?询问专家原来如此:

将两个甲骨文的“巳”字对称摆放,恰似中国传统的如意纹样;

2025年是乙巳年,“巳”代表蛇年,用“巳巳如意”表达对乙巳蛇年的美好祝福;

“巳”字在不少古文里有胎儿、后嗣等意思,代表着生长、繁衍,两个“巳”字更强化了这种生命延续。

于是,随着春晚的广泛传播,“巳巳如意”成为蛇年表达美好祝愿的流行语,文化的年味扑面而来!


在此,在新年的年味里,祝愿大家巳巳如意!新年快乐!

作者简介

王凡,长期从事财务管理和经济监督工作,正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近年来为身边文化氛围所熏陶和感染。生发出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学习中国传统水墨,陶冶情操。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