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也没弄明白,为什么聊印度总是以魔幻形式结尾。一家讲一个版本的故事,可能它们亲近西方,所有外文内容中多以印度自述内容为准。每次讲此类故事时,都会有人骂我是印吹。你讲得也太离谱了,怎么可能。其实真假并不重要,毕竟是故事。何况,谁还没有一两次高光时刻。
时间回到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与邻国巴基斯坦的分歧1947年1965年,两国已经爆发过战争,然而到了1971年,冲突进一步升级,最终演变成大规模战争。
战争的爆发
1971年春季,巴基斯坦决定直接攻击印度,以切断其对孟加拉国的支持。
1971年12月3日巴基斯坦空军突然袭击印度空军基地,这场攻击成为了印巴战争正式爆发的导火索。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涉及炮兵、空军和装甲部队的大规模战争。
交战双方的坦克部队
巴基斯坦的主要坦克部队由59式中型坦克(Type 59)构成,该坦克是以苏联T-54坦克为基础研制的。
59式中型坦克
这些坦克的装甲防护性能较为优秀:车体正面装甲厚度为100毫米,倾斜角度60度;侧面装甲厚度为80毫米;炮塔正面装甲厚达200毫米。它们装备了一门100毫米火炮,以及三挺机枪(两挺7.62毫米机枪和一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动力系统为520马力的V型12缸液冷柴油发动机,最高速度可达50公里/小时
M48(美军款)
不过,这些坦克的弱点在于缺乏火炮稳定器和夜视设备。1970年之前,向巴基斯坦提供了750多辆这种坦克。此外,巴基斯坦装甲部队还装备了美国M48“巴顿”中型坦克
巴基斯坦军队的M48中型坦克
M48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与59式相当:车体正面装甲厚度为110毫米,倾斜角度60度;侧面装甲厚度60-78毫米;炮塔正面装甲厚度178毫米。M48的车体具有典型的椭球形外观,前部采用流线型圆弧设计,提高了其防护能力,使其更能抵御炮弹的冲击。
M48A1
该坦克配备了一台704马力的V型12缸汽油发动机,采用风冷系统,最高时速可达45公里/小时。其主武器为一门90毫米M41半自动线膛炮,配备火炮稳定器,并具备双重瞄准系统,可由炮手或车长独立操控。这门火炮在1000米的距离上,能够穿透122毫米厚的装甲
截至1970年,巴基斯坦拥有大约150辆M48坦克
印度的主要坦克力量
印度陆军的主力坦克包括苏联T-55中型坦克英国A-41“百夫长”(Centurion)中型坦克。T-55的火力和装甲防护水平与59式相近,但具备半自动装弹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提高了战斗效率和生存能力。
1968年至1971年期间,苏联向印度提供了225辆T-55坦克
T-55坦克
Russian T-55A Medium Tank
A-41“百夫长”(Centurion)坦克由英国二战期间研制,并在20世纪70年代初经历了多次升级改造。
这款坦克具备强大的装甲防护:炮塔正面装甲厚度120毫米,倾斜角度57度;车体侧面装甲厚度52毫米;炮塔正面装甲厚度200毫米
Centurion Mk.5
动力系统方面,该坦克配备了一台12缸液冷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650马力,最高时速35公里/小时
主要武器105毫米L7线膛炮,其穿甲能力极强,可在1000米的距离上穿透200毫米厚的装甲。
1971年印巴战争中,“百夫长”坦克相比于其他坦克的主要优势之一是高质量的立体光学测距仪(立体测距仪)。这一设备可以帮助坦克指挥官精准测算目标距离,从而瞄准敌方装甲的弱点并进行高精度打击
截至1971年,印度陆军共装备了近200辆“百夫长”坦克。
A-41“百夫长”中型坦克
从军校到战场
1971年12月16日,在巴桑塔尔河谷(Basantar River Valley)爆发了激烈的战斗——印度军队试图在谢卡尔加尔(Shakargarh)地区夺取一个桥头堡,但遭遇地雷区阻拦。印度工兵开始排雷作业,然而巴基斯坦坦克部队突然发动攻击,对工兵构成严重威胁。很快,三辆**“百夫长”坦克**(Centurion)赶来支援工兵,其中一辆由阿伦·赫塔帕尔(Arun Khetarpal)中尉指挥,他隶属于第17浦那骑兵团(17 Poona Horse)装甲团。
阿伦·赫塔帕尔中尉
阿伦·赫塔帕尔1950年10月14日出生在马哈拉施特拉邦浦那市(Pune, Maharashtra),他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兵部队中校。他在萨纳瓦尔学校(Sanawar)完成学业,并于1967年6月考入印度国防学院(National Defence Academy, NDA)。
阿伦·赫塔帕尔与家人
军校期间,赫塔帕尔展现出了出色的装甲战术战略分析实战技能,多次受到教官表彰1971年6月,赫塔帕尔从军校毕业,授衔少尉(Second Lieutenant),并被分配至第17浦那骑兵团(17 Poona Horse)。
第17浦那骑兵团是一支具有悠久历史的装甲部队,最早由英国殖民当局1817年组建,后于1950年并入印度武装部队,转型为坦克部队。
当赫塔帕尔加入装甲团时,印巴战争已全面爆发。年仅21岁的赫塔帕尔,刚刚完成军校训练,就被直接派往前线,投入这场生死搏杀。
印度国防学院学员合影
阿伦·赫塔帕尔的第一场也是最后一场战斗
1971年12月16日,年轻的赫塔帕尔中尉率领的**“百夫长”坦克**(Centurion)部队与巴基斯坦坦克交战。巴基斯坦军队巴桑塔尔河(Basantar River)附近对印度阵地发动猛烈进攻,而赫塔帕尔的坦克组员凭借精准射击,在第一发炮弹就成功摧毁了一辆巴基斯坦M-48“巴顿”(M48 Patton)坦克。
被摧毁的巴基斯坦M-48“巴顿”坦克
然而,巴基斯坦军队继续推进,在随后的进攻中,他们派出了13辆M-48“巴顿”坦克,使印巴坦克战力对比达到13:3,巴方占据明显优势。赫塔帕尔果断实施右翼反击,利用远距离射击攻击M-48坦克,以牵制敌军并防止其形成有效反击。印度坦克组员成功摧毁了3辆M-48“巴顿”,但与此同时,其中一辆“百夫长”坦克被敌方炮弹击毁
面对敌军的数量优势,印度第17浦那骑兵团(17 Poona Horse)指挥官下令撤退。但赫塔帕尔拒绝撤退,并表示自己仍有足够的弹药继续战斗。在近距离100米的交战中,赫塔帕尔的坦克击毁了一辆M-48“巴顿”。然而,就在此刻,另一辆巴基斯坦坦克发射了一发炮弹,直接命中赫塔帕尔的坦克,导致坦克起火,最终赫塔帕尔与他的战友们牺牲。
尽管赫塔帕尔的坦克被击毁,但巴基斯坦的进攻最终失败。在这场战斗中,巴基斯坦的13辆坦克全部被摧毁,而印度的3辆“百夫长”坦克也全部损失,其中2辆被炮火击毁,1辆因机械故障失去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