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雨蒙
编 / 李禄源
对于中国体育迷来说,在春节前后举行的澳网就像是网球界的「春晚」,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从李娜的第二座大满贯冠军,到郑钦文的亚军,这片蓝色的球场总是牵动着国内球迷的注意力。今年,虽然中国选手在澳网集体低迷,但赛会的一系列创新,也让本届赛事保持了讨论度。
就比如,在辛纳和凯斯等运动员奋力争夺男女冠军之际,隔壁的墨尔本公园三号球场,则发出了与寻常网球赛不一样的声响——1月24日至26日,澳网首次举办了匹克球大满贯赛。
这不仅让不少网球迷、匹克球迷感到惊讶,也让匹克球这项原本被视为「休闲运动」的项目,正式登上了全球顶级体育赛事的舞台。
匹克球,「升级」大满贯
「5-4!TEAM HOSIER连得两分,逆转了比赛,他们赢得了首届澳网匹克球大满贯冠军!」
一场匹克球比赛,怎么就打出了足球中「点球大战」惊心动魄的效果?
这一切都来源于澳网匹克球的独特规则——本届澳网匹克球比赛以团体赛形式进行,每支队伍由2男2女组成,共有6支队伍参赛,每场比赛将包括两场男子单打、两场女子单打、一场男子双打、一场女子双打和两场混合双打。
同时,总比分一旦达到平局时,对阵双方将进行混双的5分制决战,这也直接让最终的冠军TEAM HOSIER赢得如此「惊险」。
TEAM HOSIER惊险赢下5分战庆祝瞬间
事实上,虽然近年来在美国欧洲都已经形成了有规模的职业赛事,但本次匹克球大满贯赛采用了与传统匹克球略有不同的赛制,尤其是比赛采用了倒计时制,所有比赛都在固定时间内进行,得分较多的队伍获胜;此外,每得10分,队伍就要交换场地一次。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传统网球要求的「安静」的观赛礼仪,在澳网的匹克球比赛现场的DJ和音乐声,让比赛更像是一场大party。
不仅如此,澳网还在匹克球决赛前加入了选手和球迷的互动环节。现场被随机选中的幸运球迷,有幸与目前排名第二的球员Collin Johns一较高下,伴随着DJ和动感的电子音乐,现场氛围甚至「力压」隔壁的网球赛场。
不过,赛事中依旧存在一些规则上的争议和组织上的瑕疵。
也许澳网是想通过倒计时的方式让比赛时长更加可控,或者让比赛在倒计时的加持下更加紧张刺激,但根据现场比赛情况来看,有不少球员在领先时选择了拖延时间的行为。
同时,仅仅只有一个转播镜头,也让部分线上观众表示难以得到大满贯级别的「赛事观感」。
但无可否认的是,澳网匹克球赛不仅为全球匹克球迷带来了全新的观赛体验,还展示了澳网在赛制创新上的勇气与探索精神。
图源:@joeywild.pb
赛事总监汤姆·拉纳(Tom Larner)直言:「匹克球是所有人的运动,它连接了不同年龄与背景的人群。我们拥抱球拍运动的未来,也为观众创造新体验。」
但深入思考这一决策不难发现,澳网这一举措,其实既有对新兴运动浪潮的响应,更隐含了对传统网球受众分流的「主动」防御。
匹克球,抢网球「饭碗」?
匹克球进大满贯,其实早有预兆。
随着过去几年间匹克球在全球逐步升温,各大顶级网球赛事也开始在比赛期间加入匹克球元素:2024年,法网就在罗兰·加洛斯球场外部加入匹克球展示与试打环节,迈阿密公开赛也举办了匹克球相关赛事……
作为四大满贯中最年轻的澳网,一直以创新和包容著称,此次引入匹克球赛事,无疑是一场大胆的尝试。澳网官方对此积极回应:「匹克球带来的幸福感和社交价值,与我们‘快乐大满贯’的理念完美契合。」
图源:AO
起源于美国华盛顿州的匹克球,因其低门槛和高度社交性的特质,使得它迅速吸引了大量「有钱有闲」的中老年群体,一度被称为「老年运动」。
但这一标签正在被颠覆——在比尔·盖茨、泰勒·斯威夫特等各界名人的加持下,匹克球在这两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中Z世代参与率更是年增15%。
如今,匹克球不仅成为健身俱乐部与度假村的标配项目,还催生了PPA、APP等职业联赛,加速了商业化与专业化进程。
热度之下,匹克球在职业体育圈内也引发了广泛讨论。
在本次澳网期间,目前担任德约教练的英国网球传奇穆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真的不是匹克球的粉丝,我觉得它噪音有点烦人。」但耐人寻味的是,穆雷早在2023年就与母亲朱迪合作开设了苏格兰的首家匹克球球场。
网球巨星德约科维奇也曾直言:「匹克球正在‘杀死’网球。」他认为匹克球的低门槛与高娱乐性正吸引大量原属于网球的观众和年轻参与者。
有趣的是,另一位网球名宿伊万·伦德尔(Ivan Lendl)也曾对匹克球颇有微词:「一开始我也讨厌匹克球,但后来改变了看法。年纪大了打网球太累,匹克球的双打更适合我。」
这种从排斥到接受的「真香」转变,折射出匹克球与网球之间复杂的关系——既有竞争,也有共生。
伦德尔进行匹克球运动 图源:Selkirk Sport
但这背后,网球运动所面临的危机已然浮现——根据SFIA报告,2023年美国匹克球参与人数突破800万,比五年前增长超过150%;同期网球场改建为匹克球场的数量增长了400%。
商业数据的对比也不容忽视——2023年匹克球装备销售额高达2.8亿美元,同比激增85%;而网球装备增幅仅为6.2%。
同时,传统体育品牌也在加速布局匹克球市场:Wilson成立独立匹克球事业部;Head推出匹克球专用球拍生产线;到了近期,adidas更是签约了世界排名第一的匹克球选手,以此扩大在匹克球装备市场的立足点……
图源:adidas
此外,顶级匹克球选手凯瑟琳·帕伦托(Catherine Parenteau)与苹果的合作也值得关注——她在Apple Fitness+平台发布的匹克球训练计划,不仅提升了这项运动的普及度,也为匹克球的商业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源:thekitchenpickleball
回头来看,澳网匹克球大满贯赛的举办,或许只是匹克球在国际舞台的新开端。
未来,匹克球是否能继续扩展其版图,成为大满贯正赛的一部分,抑或是像ATP、WTA一样发展出全球巡回赛,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无论如何,我们正在见证一场运动领域的伟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