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其峰
1月31日8时30分,位于临沂奥体公园的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尚未开馆,等待入场的市民就已从馆门口绵延至景观步道。
"听说馆内每天都有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技艺,今天特意带着女儿从罗庄赶过来看看。"小女孩趴在说话的父亲肩头,期待地看向琳琅满目的馆内看去。
这座保存了2485件非遗展品的博览馆,自今年正月初一开馆,日均客流量已突破4000人次,成为临沂市民春节文旅打卡的“新宠”。
三代人同逛非遗馆
“活态非遗”让老手艺"圈粉"新生代
上午9时,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迎来开馆第一波客流高峰。馆内由各非遗传承人“坐镇”的项目展位前迅速围满了人。
在郯城木作技艺(木牛流马)展位,省级非遗传承人董夫成正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木作手工。“这门手艺传到我这是第十代,像这只‘木牛流马’,就是我花费20天时间,经过百余个组件拼装打造出来的。”董夫成介绍,由于历史上的“木牛流马”设计图已失传,现在的制作技艺都是由他的前辈们翻阅古书记载,经过不断改良总结而成。
一番指导后,7岁男孩李昊阳将一组木作摆件拼装好,攥在手里兴奋地不撒手,喊着要家长给他合影留念。“往年春节更多是选择逛商场,今年我们全家都迷上了‘非遗文化’。”李昊阳父亲翻开手机相册,展示着孩子体验费县手绣、沂蒙面塑的九宫格照片。“今天我们祖孙三代都在现场,带孩子看看老祖宗传下的艺术与智慧,也让老人感受下‘非遗文化’的时代变迁。”
老师傅传手艺,老手艺更“圈粉”。临沂城建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苏韧介绍,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单日接待量从开馆首日3837人次攀升至昨日5124人次,现场体验的非遗工坊均需提前半小时预约。“3年的筹备期,我们走访了200余个非遗项目,最终精选出一批像沂蒙面塑、琅琊剪纸、费县手绣、临沭柳编等兼具观赏性和互动性的‘活态非遗’。传承人不仅在现场展示成品,还让市民亲自动手感受非遗制作过程。从人气来看,目前这种互动式体验非常受欢迎。”
传统年俗焕发新生机
00后非遗传承人让布贴画“潮”起来
在一楼的临沂非遗集市展区,一幅幅精美的沂蒙布贴画作品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令人意外的是,展台后的传承人竟是个00后小伙子——21岁的石绍泽。市民的镜头里,他正手捏着剪刀,将一块红色绒布剪成花瓣形状。
“这是沂蒙布贴画的传统技法,用边角布料拼贴出花鸟虫鱼,寓意‘碎布成画,化零为整’。”一边讲解,石绍泽一边将花瓣贴在底布上,转眼间一朵栩栩如生的牡丹跃然眼前。不少“阿姨粉”都忍不住地称赞:“这孩子的手咋这么巧!”
“我母亲是沂蒙布贴画手艺人,到我这已经是第6代了。小时候看她用碎布头拼画出各种图案就觉得特别有趣。”受母亲影响,石绍泽大学选择了视觉传达设计,毕业后他决定回乡传承这门手艺。“很多人觉得非遗是‘老古董’,其实它也可以很潮。”在一组近期设计的作品种,石绍泽将传统布贴画与现代插画风格结合,既有沂蒙山水的韵味,又有年轻人喜欢的简约线条。
一上午的时间,沂蒙布贴画的展位前人流没断过,很多年轻人看见与自己同龄人的非遗传承人觉得很新鲜,石绍泽也赶忙推介起自己的社交账号,“关注我,以后咱们都是非遗圈子人!欢迎随时来我主页打卡。”石绍泽最新一条布贴画制作视频点赞过万,有粉丝留言说:“没想到老手艺还能这么玩!”
开馆三日客流量破万
科技赋能让非遗从"活下来"到"火起来"
闭馆前一小时,临沂奥体公园工作人员统计着各项数据:开馆3日客流量破万,戏剧、曲艺、武术等非遗剧场演出70余场,最受欢迎的“过门筏剪纸”连续补了4次原材料。让人惊喜的是,18-35岁游客占比近半数。这个春节,“晒非遗”成为越来越多的临沂青年男女社交新时尚。
谈及场馆人气火热的"流量密码",苏韧归结于馆内的三点创新:一是场景再造,将非遗技艺面对面呈现在市民面前;二是技术赋能,通过AR投影、动态交互打破时空界限,让文化“开口说话”;三是情感联结,让老手艺成唤醒曾经的春节记忆。“场馆内融入了大量交互展项,市民可通过这些功能在我们馆内的LED屏、地图、墙壁上感受非遗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苏韧说,科技与非遗的牵手,让工具本身赋予了更多意义,那些闪烁的屏幕,跃动的数据,正编织着一张情怀的网,在这个春节假期,唤醒着这座城市沉淀的非遗文化基因。
下午5时,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结束了今日展出,2485件非遗展品静谧的躺在馆中。从现场争相触摸的温热陶土到手机里流光溢彩的彩绘陶瓷,非遗文化在春节这个特殊时空完成了代际传递。当沂蒙面塑遇上短视频直播,当临沂手造化身国潮饰品,传统技艺正以轻盈姿态跃入现代生活,这场持续至正月初七的非遗盛宴,也正为临沂人的春节增添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年货。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