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初一清晨,晨光熹微,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栗溪镇插旗村霜色未褪。蜿蜒山路上,橘黄色小车碾过碎石发出清脆声响,划破山间的寂静。刚完成充电桩巡检,栗溪供电所58岁的运维人员谢泽斌和24岁的许诺,又驱车前往折旗村处理村民报修。
国网湖北电力员工检查充电桩。李翊嘉摄
今年是谢泽斌在岗过年的第37个年头。这对年龄相差34岁的搭档,已连续两年在崎岖的山路上共度春节。翻开许诺的工作记录本:除夕当天,两人累计处理6起报修,早上5点30分出门,晚上12点在村民家里检查漏电保护器跳闸问题,忙完已是凌晨。
栗溪镇坐落荆山余脉,地处荆门北端山脊,这里群山连绵、丘陵逶迤,散落着6000多户村民。山乡大多为留守老人,他们行动不便、没有智能手机。
自1983年栗溪变电站建成,一代又一代的电力员工在这里坚守传承,一守就是40余年。用电有问题,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栗溪供电所。
春节前后,电力员工更是忙碌——90%以上的求助都是家里开关灯泡损坏、家用电器设备老化、电费缴纳等问题。问题虽小、路程却长,往往一户人家就得翻越一两个山头。
“以前,我们电工包里总是备着一捆捆蜡烛,每次路过村子,便给村民们送几支。”谢泽斌回忆道。从前栗溪的山路陡峭、难以攀爬,抢修只能靠脚掌,负重行走几个小时。
“现在‘路上一小时、作业五分钟’的情况仍是常态,跑几十公里,只是为了去合上一个开关。”许诺介绍。
尽管一条条柏油马路、水泥路逐渐取代以前的“泥巴路”,但有些地方车辆也无法抵达。对于那些山顶山涧的偏远人家和设备,许诺则通过无人机,进行线路设备巡视。
去年12月18日,许诺通过无人机发现,村民秦守安家电表箱有烧黑迹象,急忙赶到山上处理,成功避免一场火灾。
入职两年多来,许诺对无人机操作已经得心应手。路过800千伏金塘线2416号铁塔,他跳下车,熟练地巡视高压线路,无人机掠过银色的铁塔,“咔咔”几声便精准拍好了照片。
行驶途中,一位老人突然在路边招手拦车,问清楚目的地后,谢泽斌热情地捎上了他。“供电所的车我认得!”老人笑着说,“你们的服务好。”40多年的坚守,让“服务好”成为山民最质朴的评价。
中午,两人回到供电所吃过午饭,短暂休整片刻,谢泽斌和许诺又赶往马集3号台区。车子驶过山间,去年底新改造的绝缘导线沿山势延伸,二十分钟都跑不完,周边油茶基地、药材基地、肉牛养殖场等乡村特色产业正蓄势待发。
在谢泽彬心中,年味,就是跋涉山间点亮万家灯火的独特滋味。明年就要退休的他,也要将这份“年味”传承下去。从“送蜡烛”到“天上鹰眼”,年轻的许诺接过了前辈手中的火把,接续守护山乡光明。
暮色渐浓,检查完集镇充电桩后,工程车仍在山间盘旋,远处村庄里,昏黄灯光一盏盏亮起,如星星点亮深山。(宋冉 李翊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