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拜年
一、年不是怪兽,夕才是
“年下”和“除夕”,是人们的春节期间最期待的;这意思就是,最为人们盼望的两件事情,就是“年下界而来”和“把夕除掉”。大约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一篇诡异的童话,童话中竟然把年说成了怪兽;从那以后,人们盼着过年,成了盼望一个吃人的怪兽下界。岂非怪事。
二、除夕、七夕、月夕
我国的传统节日了,有三个月亮有关的,一个是除夕,一个是七夕,还是一个是月夕;其区别在于,除夕那天没有月亮,七夕是月半弯,而月夕(八月十五)则是满月之时。
三、灶王爷每家一个
灶王爷是老天爷不同,不是各家伙着一个,而是每家每户各有一个。传说,在商朝末年,姜子牙讨伐纣王,历经多次浴血之战,终于打下了江山。牺牲战场上的有功将领,均被一一分封为神;但战死沙场的士兵,都没受到封赏,成了孤魂野鬼、没有归宿。当姜子牙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就将战死的士兵分封到了各家各户做了灶神。
四、拜早年、拜大年、拜晚年的节点
以除夕和正月初五为界限。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在此之前、给人拜年时,属于提前拜年,要对人说“拜个早年”。正月“初五”是另一个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日子。初五过后,再给人拜年时,就要说“给你拜个晚年”了。正月初一到初四之间,则叫做“拜大年”,或者“大拜年”。
拜年
五、拜早年能多早,拜晚年能多晚
“过了腊八都是年”,不出正月都是年”,在这个时间节日之内,都可以拜年。
六、进入春节的第一个仪式
腊月二十三,进入过节模式,标志正式进入春节的仪式是“祭灶“,民谚称:“二十三、糖瓜粘,灶王老爷要上天。”这是进入年节的标志。
七、春节的最后一场仪式
正月十七,举行年节的最后一个仪式,“拉死鬼”;“拉死鬼”就是将在村子里四处游荡、或村民家里藏匿的“孤魂野鬼”驱走,以保护村里人畜平安、老少安宁。
八、春节期间唱主角的神
春节是以灶王的活动为主线的。灶王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腊月三十回来;然后,从初一到初三休息;初四开始上班、盘点家庭成员,检查内务;初五过后,向各路神灵祈福、问候……
九、春节最不受欢迎的神
据说,姜子牙的妻子马氏是个背夫之妇,姜太公封神时、妻子羞于见他,鬼鬼祟祟地在门口张望。姜子牙没有看清,随口说道:“谁像穷鬼一样,在门口站着?”
灶王爷
接灶王爷
姜子牙金口玉牙,一言既出,马氏成了穷神(也叫穷鬼、厕神、脏神、扫帚星,专管茅房、粪土)。这是春节期间最不受欢迎的神。二十九那天,人们在门口贴上吊钱,挡住祂不让回家;三十那天,在院门口摆上拦门棍,院内里洒上芝麻杆不让祂进门;到了初五,还是要再破祂一下;正月初六的"送穷神"、“扔穷鬼”再把祂赶走……
十、春节“出镜率”最高的食物
过年期间,初三(初三的饸子往家转),初八(饸子夹八,越过越发),初九(饸子夹九,越过越有),正月十一(饸子拐弯得利多),共计四天要吃饸子。
吃饺子(大年初一吃饺子,破五捏小人嘴,正月十二捏老鼠嘴)时间为三天,饸子是出镜率最高的食物。
十一、元宵和元旦是一对
民国之前,春节叫做元旦。旦是太阳,元是第一个的意思,元旦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元宵,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两者是相对的一组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