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七
正月初七为“人胜节”,也叫“人民安之日”,亦称“人节”“人日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人气日”“人日子”等。和春节期间其他的民间传说和民俗活动一样,我国民众将正月初七定为“人胜节”,也寄托了美好愿望。
“人胜节”活动,寄托的主题是希望家族的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瓜瓞(dié)绵绵。正月初七之所以为“人胜节”,是因为一个民间传说:女娲在初七这天造出来了人。
传说称,远古时期的地球上并没有生物。女娲创世时,在七天内每天造出一种生物,到第七天时创造出了人。因此,初七就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类的生日。
女娲造人的传说,在我国流传了超过两千年。在没有造人之前,女娲行走在天地之间、原始榛莽的原野上,感觉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仍然不够生气蓬勃,自己创造的那些生物还是不够,还应该再添加一点东西。
可添什么东西呢?她边走边想,直到走得有些疲倦时、就在一个水池旁蹲了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就会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会向着她生气。
这让她有了灵感:“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可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世间呢?”
于是,她就顺手从池边拿起一团黄泥,在手里揉团,照着水里自己的模样、揉成个小东西。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开口就会喊“妈妈”,还围着女娲跳跃、欢呼。
女娲看着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生出满心欢喜、眉开眼笑。她给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小精灵取了个名字,叫做“人”。
女娲造人
人的身体虽然小,但因为是女娲照着自己的模样创造的,所以相貌和举动也都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女娲对于自己的作品,感到很满意,就继续动手做了下去,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小人儿。
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让她有了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也不感到孤独了。她就这样一直工作着。直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她仍然不停手,一心要让这些可爱的小生物尽快布满大地。
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也没有完成目标,自己还被搞得疲倦不堪。最后,她想出一个绝妙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会叫、会跳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无二。
用这种方法造人,简单省事了很多,只要藤条一挥、就会有好多活人出现。风俗通》曰:天地初开未有人,女娲捣黄土为人,力不暇,乃引縆(gēng)于泥中以为人。富贵,黄土人也;贫贱凡庸,縆人也。
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但女娲的工作却并没有终止。她在考虑:人不能像神一样长生不老,总归是要死的;要是自己造出来的这些人都死了,那该怎么办?……
后来她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创制嫁娶之礼,教给大家“造人”的方法,让男人和女人结缘婚配,自己创造后代。这样一来,人类就可以一直绵延下去了。
据说,女娲造人时,每造一人、就取一粒沙计数;最后这些沙成为了一块大石头,女娲就将石头立在西天的灵河河畔。此石因为长期接受日月精华的洗礼、灵性渐通。某一日,一声巨响后、该石头竟然直插云宵,顶于天洞,似有破天而出之势;同时,石上还生出两条神纹、将石头隔成三段,貌似要吞噬天、地、人三界。
三生石
女娲急施灵符,将石头镇住。考虑到人类的男女缘配“造人”需要管理,于是就把石头封为三生石,并赐法力三生决,令其负责男女间的姻缘轮回。女娲将石头上被隔开的三段被命名为前世、今生、来世,并在其身上添上一笔姻缘线,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世。
做完了这些,女娲就将石头放在鬼门关的忘川河边,让其在此掌管三世姻缘轮回。从此开始,人类就生生不息地繁衍了下来。
“人胜节”的活动早在两千年多前的汉朝就开始有了。每年正月初七,大家戴上“人胜”来庆祝。
人胜是一种饰品,又叫彩胜、华胜,是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的小人或花朵形状的头饰。这种饰品除了可戴于发上,也可贴到屏风等处。人形的叫做人胜,花朵状的叫花胜。
正月初七这天、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诗词内容多为祈祥祝安,思亲念友。
- 如唐代的高适,就有《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正月初七的饮食习俗是吃寿面。
回家过年的游子,一般都选择人胜节后远走他乡。因此,今天都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而是留在家里团聚、吃面,这就是所谓“初七人日吃寿面”。
戴人胜
捞鱼生
人胜节吃面条的寓意。是要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筷子为双腿)、获得长寿。初七的面条也叫拉魂面;意思是大家在过年时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到了、就该把心收回来,准备上班、投入工作了。
除了初七,正月的十七、二十七,也都叫“人日子”,区别是三个日期分别为小孩儿、大人和老人的“日子”;到了谁的“日子”、谁就要吃面条。除了吃面以外,初七还有其他饮食风俗。
七宝羹。
用七种菜做成的羹。据说人日节食用,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七宝羹中的食材也不同,其中最常见的有:芹菜(代表勤快),葱(代表聪明),蒜(代表精打细算),芥菜(又叫长年菜,代表长寿)。
捞鱼生。
捞的意思是拌;捞鱼生时,把生鱼片、配料与酱料倒在一个大盘子里,大家围满一起、挥动筷子,将盘里的菜料夹得越来越高,口中还要喊着:“捞起(捞喜)!捞起!捞到风生水起,一年好过一年!”据说盘中的材料夹得愈高、来年会赚得越多。
及第粥。
我国粤港地区有在初七吃“及第粥”的习俗;特别是有面临高考、中考学生的家庭。所谓及第,本来指的是旧时科考中选;初七人日这天,大家用猪肝、猪肚、猪粉肠和肉丸、鸡蛋等放在一起煮成粥,然后将之命名为“及第粥”、用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按照我国民俗,正月初七也是火神节,这天还有个重大仪式要举行,那就是送火神。传说,在这天送火神、可以驱除火灾。
火神爷在民间称为“火德真君”,是我国民众信奉的诸神中资格最老的神祇之一。相传,在远古时期,燧人氏钻木取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并使人类饮食从生食进入了熟食阶段。为了纪念他,人们尊称他为“火神”。
火德星君
- 在另一个传说中,火神原名叫介子推,有着三头六臂,浑身金盔金甲,模样似凶神恶煞。介子推掌管着民间的火,供奉他的人家不会出现火灾或者其他的灾难。
介子推本是古代一位将军,忠君报国,但当时的皇帝听信宦官谗言将他用火困在深林里,他为了救自己的母亲而被火烧身亡。传说中,他的形象是三头六臂,其中两只胳膊是他自己的,两只是父亲的,两只是母亲的;三头的说法是,一张脸是他自己,一张脸是他父亲,一张脸是他母亲。
还有说法称,火神是祝融;人们常常把火灾称为“祝融之患”。在《山海经·海内经》一书中,关于祝融是这么介绍的:“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由此可见,祝融系炎帝的第五代玄玄孙。
送火神的通常的做法是:用作物的秸秆绑扎成火把,在自家门前点燃,然后一直送到村外,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无事,不生火灾。
在除夕那天设立的天地桌或天地棚也要在今天撤掉。拆时,在门口点一把豆秸,将供奉的牌位请下来,放到火里点燃;同时燃放鞭炮。
放完鞭炮后,再从大门开始,从外向里把院子打扫一遍,“拆天地棚子”仪式到此完成。至此,请来过年的神灵就全部各回各家了,家家户户、恢复了平常状态。
送火神前,要把年前放门口的拦门棍撤掉。
开平王常遇春像
本文最后,如去说个和拦门棍有关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吧。朱元璋曾派两员武将胡大海、常遇春来山东讨伐“北国鞑子”。家门口挂“南朝”的,属良民;挂“北国”的,属乱民,要被杀。
朱元璋大军压境时,逐村逐户都挂“南朝”的牌子;可等大军一撤,各家各户又都重新挂上了“北国”的牌子。朱元璋非常生气,对胡大海、常遇春下了道圣旨,让他们到山东把人杀光。
两人奉旨到山东追杀时,见一青年壮汉背一位老奶奶奔跑,就截住问:“你跑什么?”
壮汉哆嗦着跪地磕响头,求饶说:“求你们把我杀了,把我老母留在世间吧!她从小把我喂养大,我却没有能够尽孝!”
二人一听,认为这青年有孝心、属良民,便说道:“你快回去,关门闭户,在门外面放一拦门棍,我下令凡见有拦门棍的人家就不斩首。”
壮汉背着老娘往家跑,遇到正想外逃的本村兄弟,就急切地说:“快快回村和乡亲说!家门口放上拦门棍,就可免遭杀头,保全性命。”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家家都返回家中,在门口放上拦门棍、躲过了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