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今年能在火车上体验到这么有趣的文化活动,真是太有意义了!”近日,在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兰州客运段的K132次列车上,一位年轻的乘客兴奋地说道。

今年春节,兰州客运段在k132次列车上举办了“非遗走进春运车厢,文化点亮跨年旅途”列车春晚活动。列车上邀请了具有甘肃特色的太平鼓、剪纸技艺、天水刺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列车上为大家进行展示,并和旅客互动,还有秦腔传承人为大家带来酣畅淋漓的表演,民族风采的舞蹈《腾腾蛟起凤》、网络热舞《APT》、自编自唱说唱版《映山红》,以及2024年在兰州非常火的“黄河大合唱”。最后,工作人员和旅客一起包饺子、吃饺子、送祝福,为列车文化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鼓声一响,天下太平!祥和喜乐,万事顺遂嘞!”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的太平鼓,敲出了兰州千年的祝福,敲响了车厢旅客心中的喜悦,为新的一年拉开热闹的序章。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存德大师,在K132次列车的车厢中双手挥动鼓槌,配合着舞蹈动作时而跳跃、时而旋转,鼓声激昂、刚劲矫健。

“咱们兰州的太平鼓敲鼓用的是麻绳拧成的鼓鞭,讲究的就是一个刚劲潇洒、鼓声连连,为的就是给大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陈存德说道。一鼓舞罢,车厢里掌声热烈。

鼓声绕梁余音未散,一朵朵栩栩如生的纸花在朱宜英大师的剪刀下绽放开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宜英既耐心又细心,一边轻巧熟练地舞动着剪刀,一边向旅客们讲述着甘肃的剪纸文化的由来,“这甘肃的剪纸呀,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到了明清时期可是咱们老百姓每逢佳节喜事必不可少的。这每一幅剪纸都有它的寓意,年年有余、龙凤呈祥、生生不息,这剪纸能剪动物、能剪人物、能剪风景、还能剪故事呢,咱们旅客也可以从简单的开始学起,为自己创作一幅独一无二的剪纸。”朱宜英话音刚落,一幅精美的剪纸就诞生了。将剪纸转赠旅客的同时,朱宜英又手把手教起旅客剪窗花,一同体验非遗的浓厚魅力。

剪纸上的人物活灵活现,活动后台的秦腔传承人也整装待发,身着精美华贵的戏服、面化脸谱,传承人迈着台步,踏着“仓仓啷啷”鼓点儿走进了车厢。秦腔经典剧目《状元媒》选段一开口,苍劲有力的唱功和矩步方行的身段儿,瞬间征服了车厢里所有人。师从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侯艳的秦腔表演者,功底之深厚,唱段之精彩,在场旅客无不为有着深厚底蕴和地域特色的唱腔感到震撼。

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云帆带着他的天水刺绣艺术品走进新春跨年的火车车厢,手中的精美刺绣作品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些绣品或色彩明艳,或淡雅清新,题材丰富多样,有象征吉祥如意的花鸟鱼虫,有展现天水风土人情的民俗场景,还有蕴含新年祝福的喜庆图案,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千年技艺的传承与匠心。

在歌声、鼓声、欢笑声中,出锅的饺子让跨年列车的车厢年味更浓,把“春运回家”这一朴素而又浓烈的幸福感,通过舌尖味蕾传递,把“团圆便是年”“回家的路就是最美的风景”,通过饺子这一代表着中国人情愫强烈的文化符号,将天南海北奔赴山海的人们团聚在列车、欢度在旅途。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怡璇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