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在外的人,每到正月必回家,回家则必定要等到“拔五更”结束才出门,成了温州蒲城人的春节传统。
在蒲城方言里,“拔”同“跑”,是同音字。
每年到了“拔五更”的时候,蒲城的壮士们便会分为东庙西殿两队,抬着晏公沿着蒲城的大街小巷赛跑,争夺晏公轿子的竹杠一直到五更。
晏公是谁?
在蒲城中,有两座庙位于东西两侧,庙里供奉的便是晏公。黑脸、浓眉、络腮胡,相传晏公姓晏,名戌仔,是掌管江水的神,也称“平浪侯(王)”。
蒲城百姓靠海而生,行舟运货时,只要呼喊晏公的名字,便能转危为安,如履平地。
作为蒲城主要的民间信仰,岁末年初,人们往往会来到晏公庙,祈求晏公帮助百姓们驱邪纳福,出入平安。
而这之中,最重要的仪式,便是“拔五更”。
《拔五更》纪录片海报 图源:@微博苍南 官方微博
相传,“拔五更”诞生于明朝抗倭时期,是为了防止抗倭官兵在春节期间疏于训练而组织的一项活动,后与当地的“晏公信俗”相结合,便形成了这种驱魔辟邪的“拔五更”。
“拔五更”包括做道场、游四门、出巡、闹花灯、吃五更饭、落公馆、拔五更、抢杠、抢红等30多个环节。
每到正月初四,蒲城人会将东西两庙的8座晏公神请下殿,坐上硬轿,游街串巷,与蒲城百姓一同嬉乐。
正月初九,晏公爷便要敲锣打鼓地去“娘家”了。
晏公爷的“娘家”在城外沿浦的李家井村。
传说中李家井村里有位渔民一直捞不上鱼,只捞得一截木头。渔民便对木头说道:“木头呀木头,你要是真的想和我回去,总得让我打点鱼,一起挑回去呀。”
在这之后,他果然收获满满。当他卖完鱼后,这截木头让他犯了难,有木匠说,他所处的位置,从前曾是一处晏公殿,大家便提议将这截木头雕塑成晏公爷。
这便是西门晏公殿中晏公爷的由来。
所以每年拔五更前,如果天气情况允许,晏公爷便会回一趟娘家。
待到正月十五,这是“拔五更”的高潮。
这天,人们会早早起床,将小城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首事家会在小院内准备专门为参加“拔五更”的壮士们吃的“五更饭”,家家户户则在门口准备花生红枣姜汤,供路人免费饮用。
这是一场浩大的活动,除领头晏公配备6人一个班组外,其余三尊晏公每尊由5人一个班组,加上扛高灯笼(一厢4对)、虎头牌、背香斗、打锣的等其他相关人员,东西两殿总计200余号人。
拔五更 图源:微博@温州文旅资讯
吃完“五更饭”,壮士们便聚集在一起,首事们将会告诉他们接下来的注意事项,比如人员路线、如何接杠、遇到窄巷如何处理等问题。壮士们一边听着,一边用红笔在地图上仔细标注,按规定路线与地点,他们将在“拔五更”途中与换班接力。
到了晚上9点,“咚、咚、咚……”身披斗笠的巡城人,手提灯笼,用手击打着竹子作敲击状。整个热闹的小城,便慢慢安静了下来。
每家每户挂出的灯照亮了条条街道,据说为了不让家中鸡鸣狗叫招来不详之物,有些人还会将家里的牲畜早早喂饱或移出城外。
人们则带着香烛向全城各神庙、古遗址上“安香火”,在人们的注视下,首事们将东西两殿8尊晏公爷的盔袍脱下,改软轿为硬轿,准备“拔五更”。
到了晚上11点,全副武装的壮士们便会围绕在街道两旁,屏住气息,跃跃欲试。按照要求,他们要抬着晏公的神像沿着规定线路竞跑,越快越好。
随着主持祭祀道士颂神的铃铛声减弱,昭示着开始的铁铳声划破夜空,人群便如同热锅中的滚水,沸腾起来。
高灯笼、香斗、虎头牌首当其冲,虎头牌是用竹架制作的灯,上面画有虎头,一面写有“东(西)关四扇”、另一面写有“驱逐恶(邪)魔”四个大字并加红圈,以示严正。
早已热身完毕的壮士们,抬着晏公爷拔腿就跑,四扇(开路先锋的角色)、三扇、二扇、大扇,大纛(旗)也紧随其间,浩浩荡荡……
拔五更 图源:微博@温州文旅资讯
呼号声、敲锣声、呐喊声此起彼伏,边上还有观众再给壮士们鼓劲:“顺啊顺啊……”
按照惯例,东西两支队伍跑完大街小巷大概为20分钟,便能在十字街头附近交汇。若他们能在城里华祠前相遇或在十字街相碰,便预兆着好时年。
赛神结束后,接下来便是“抢杠”,抢抬晏公的硬轿竹杠。东庙西殿一共有8条杠,据说谁抢去,谁就能获得一年的好运气。无论老少,皆摩拳擦掌,你来我往,难分胜负,有时甚至会抢到五更,这也是“拔五更”的由来。
迎神活动的最后一天,是正月十六的游街和抢红。
在游街前,众人会抬着晏公爷到城内龙山后面的一处水井边,用干净的毛巾为晏公擦洗去年一年的灰尘,从眼睛到胡须,无不仔细。然后将其抬到平坡上,背山面田,寓意观察作物的生长情况,以佑丰收。
夜幕降临,便是晏公爷最后一次巡游全城。这是蒲城最热闹的时刻,壮汉们穿着衣服、毛巾将自己捂得严严实实的,在各类烟花、爆竹的轰鸣声中,用肩顶着坐有晏公的轿子走遍古城的大街小巷。
游街完毕,晏公爷便在人群的簇拥下,摆驾回宫。壮汉们解开捆在晏公爷身上的红绸, 撕成条状,丢给观众,这便是“抢红”。和“抢杠”一样,被誉为吉祥如意的“抢红”也是众人争夺的焦点。
如果有人抢到红丝带,便需要去香炉里点上一只香,将香和红绸都带回家,预示着将一年吉利的彩头带回家。
上殿的晏公爷,开工的第一件事,便是接受蒲城百姓的问卜。百姓们掷杯筊,询问开春以后的雨水枯丰、早晚稻及各种作物的收成。
“拔五更”接近尾声,人们也渐渐回到自己学习、工作的岗位上,用当地人的说法便是,“老爷上殿,人啊(也)上殿”,意思是说热闹结束了,大家各回自己的位置该干嘛干嘛了。
来源:潮新闻
责编:秦楚越
编审:张宇
监审: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