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一枯荣,2025年的央视春晚慢慢落下帷幕。这场持续了四个多小时的“文化盛宴”,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化围城”,把全国亿万观众包裹其中,让人在欢笑与吐槽中五味杂陈。
看了这场春晚,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不看后悔一阵子,看了后悔一辈子。看起来十分热闹,可是总感觉到了缺了一些原汁原味的东西。
对于春晚,我个人感觉没有以前火了。其实像赵本山、陈佩斯这一类大师级别的小品表演艺术家才是大家衷心期盼的,可惜的是,很多年看不到这二位的尊容了。至于原因不得而知,也许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有点不入流。
一切都由领导决定吧,真实、自然、贴近生活,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是艺术的灵魂。很遗憾,这一届的春晚我看得一头雾水,也许是我格局不够大,没有深入领会领导的精神吧。
其实哪怕是听几首山歌,喊几声号子,都会给大家带来无限的冲动。
但是我们也应该理解导演的难处,我是干自媒体的,知道这一行有多难,众口难调,老中青三代人都有自己的口味,小孩子也有不同的喜好,不同阶层的人爱好也不同,不同的审美观点得出的结论也截然不同。
导演夹在其中,也是左右为难,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导演,似乎也不够公允。
所以我们也没必要过度为难总导演了,大家都不容易,为了安定团结的社会大局,为了让大家有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他们也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在这里我们还是要衷心感谢剧组人员的努力付出。
为什么大家对春节联欢晚会给予那么大的厚望呢?因为中国人太勤奋了,每年和家人团聚休息的时间有限,好不容易辛苦了一年,大家都盼望春节晚会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让我们有一个轻松愉悦的心情,过完年后轻轻松松走上工作岗位。
在这个被流量和数据为王的时代,春晚已经不再是那个单纯的文艺晚会,它变成了一场精心设计的文化营销。
舞台上,流量明星扎堆亮相,从开场歌舞到压轴表演,处处可见当红明星偶像的身影。他们的每一次出场,都像是经过精确计算的商业布局,镜头切换、台词安排,无一不是为了收割粉丝经济,吸引年轻观众的目光。这种商业化操作,让春晚变成了一场流量的狂欢,却也让人不禁感叹,曾经的文艺晚会,怎么会变得如此功利?变得大家好像都不认识一样,接地气贴近民生,真实自然一些不好吗?
以前,小品相声是春晚的灵魂,它们以犀利的讽刺和幽默的调侃,直击社会痛点,引发观众共鸣。好的艺术作品应该直击心灵,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受到教育,在愉悦中释放压力。然而,如今的语言类节目却显得很尴尬。创作者们战战兢兢,害怕触碰到任何可能的敏感点,始终畏手畏脚,最终产出的作品充斥着陈词滥调和无伤大雅的笑料。讽刺的锋芒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不痛不痒的调侃,这种自我审查的创作环境,让语言类节目失去了应有的锐气和生命力。观众们在失望中摇头,感叹那个充满欢声笑语和真实自然的春晚,已经渐渐远去了。
语言文学应该到达人的心灵,应该让老百姓感同身受。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社会是文学创作的基础,真实自然是灵魂,要让大家感同身受,深受鼓舞。
技术创新,本来应该是春晚的一大亮点。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的运用,确实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
但是,过度的技术堆砌却成了一种负担。节目内容空洞乏味,观众在炫目的视觉效果中迷失,却找不到真正打动人心的内容。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暴露了创作者们对节目质量的力不从心。技术,本来是服务于内容的,没想到却成了掩盖内容贫血的华丽外衣。
春晚的布置,应该从大局和细节上着眼,应该在真实自然的感情中引发共鸣,因为艺术来自于人民。
更让人担忧的是,春晚正在沦为一场文化说教的课堂。每个节目都被赋予了过多的政治寓意和社会责任,生硬的价值灌输让观众感到压抑。这种缺乏真诚的表达方式,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反而引发了观众的逆反心理。春晚,本来是传递快乐与温暖的舞台,如今却变成了说教的讲坛,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哭笑不得。
面对春晚的困境,我们不禁要问:如何才能拯救这个曾经辉煌的文艺晚会?答案或许在于让文艺创作回归本质。文艺创作应该关注人的真实情感和生活体验,而不是只为商业和政治服务。创作者们需要大胆摆脱各种限制和束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作品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重振主流文化的活力,让春晚重新焕发光彩。
但是,只有合适的土壤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咱们必须在制度创新上进一步完善才行。
但是,尽管春晚存在诸多不足,它依然是我们心中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怀。2025年的春晚,就有那么几个亮点,让人忍俊不禁,又感慨万千。
当《借伞》的小品开场,叶童为赵雅芝撑伞的那一刻,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新白娘子传奇》风靡全国的时代。71岁的赵雅芝和61岁的叶童重现经典,古今穿越;戏曲穿插,陈丽君的水袖舞出武侠风,阎鹤祥的谐音更逗笑众人。最后两人合唱《青城山下白素贞》,那熟悉的旋律响起,让人不禁跟着哼唱,童年的回忆像潮水般涌来。这波回忆杀,稳稳地拿捏住了观众的心。
乐坛的神仙打架,也是春晚的一大看点。55岁的王菲第五次登上春晚舞台,一袭白裙,站在满是星光背景的舞台中央,唱起《世界赠予我的》。那空灵通透的嗓音,搭配绝美的舞台意境,简直是视听双重享受。陈奕迅的出场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他不仅唱歌,还玩起了打碟。巴黎奥运比赛现场录音的响起,燃爆全场,10位奥运健儿的惊喜现身,与陈奕迅一起合唱《孤勇者》,那热血感让人热血沸腾。
颜值与实力并存的女神同框,也是春晚的一大亮点。闫妮、蒋欣、殷桃、宋佳的四美同框,宛如星辰般耀眼。她们合唱《假如》,歌声婉转,人美如画,让人目不暇接。刘涛在西藏分会场的演唱,同样惊艳众人。她穿上日喀则传统藏服,配上洁白哈达,那由内而外散发的女性之美,让人动容。
语言类节目虽然整体衰落,但沈腾马丽的《金龟婿》却笑点密集。马丽演沈腾丈母娘的反差设定,开啤酒的艰难,还有各种谐音梗,让人笑到腹肌疼。岳云鹏的相声虽然被吐槽,但观众“贴脸开大”的互动却成了热搜话题。小岳岳和观众一来一回的互动,比相声段子还出圈。
创意表演也不逊色。机器人扭秧歌简直太“逆天”,东北机器人舞着二人转手绢,和舞蹈演员配合默契,整齐又搞笑。尼格买提参与的魔术,文字反转的创意十足,任敏和蓝盈莹的出现更是锦上添花。
尽管春晚存在诸多不足和槽点,但那些欢乐的瞬间和美好的回忆,却让我们无法割舍这份情怀。撒贝宁的眉毛被调侃像蜡笔小新,马凡舒说错成语,这些小插曲在整台精彩的春晚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它们反而为春晚增添了几分趣味,成为观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我看了一下春晚的收视率,北方远远大于南方,越是东北地区收视率越高,越往南方收视率越低,到了两广一带,收视率只有3%左右了。广东可是中国经济发达、思想开放的地方,珠三角地区空前繁荣。是不是这里只忙着搞钱,对社会娱乐节目的兴趣下降了呢?
2025年的春晚,真的让人哭笑不得。它在商业化与政治正确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却在不经意间触动了我们的心弦。那些经典的传承、创新的尝试、欢乐的瞬间和美好的回忆,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无限。
或许,这就是春晚的魅力所在吧。尽管它不再完美,却依然是我们心中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怀。新的一年已经到来,愿我们在欢笑与吐槽中继续前行,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