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 年的春节,新中国迎来了首场盛大的联欢晚会。

在这台古董级春节晚会当中, 既没有假唱,也没有领掌, 更没有无处不在的广告植入。

那时候举办这样一场大联欢,几乎是举全国之力。

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表演艺术家、战斗英雄、知名工商界人士悉数到场。

这场晚会有多盛大呢?

只要听听这些名字,就能感受到空前绝后的阵容。


现场嘉宾有文坛大家老舍、巴金、郭沫若、数学家华罗庚,商界大腕荣毅仁、电影艺术家赵丹与白杨、还有刚刚回到祖国怀抱的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

现场的表演者个个都是顶流大师、梅兰芳、侯宝林、新凤霞、郭兰英、周信芳

可谓众星云集、盛况空前。

本期是迷影映画出品的「经典怀旧系列」的春节特别栏目。

带大家重温这些经典影像的同时,讲述这台新中国第一届春晚的台前幕后故事。

《春节大联欢》


1955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六年,也是新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这一年是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性年头。

为了庆祝1955年取得的伟大成就,1956年的春节,由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几大媒体联合主办,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厂邀请社会各界人士,策划了这台晚会《春节大联欢》。


并用摄影机纪录下艺术家们汇聚一堂、同台表演的画面。

再将拍摄的素材剪辑制作成一部纪录电影,拿到电影院进行放映。

这部电影在当时被定义为「舞台艺术纪录片」。

也因此,整台晚会从拍摄剪辑到构思串场,都是按照电影风格来策划的。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烟花绽放在天安门广场,搭配欢乐昂扬的配乐凸显节日氛围。

整台晚会的主要场景是在摄影棚内搭建的会场,观众从剧场内外向晚会现场汇聚,互相拜年问候。除了表演节目的舞台之外,观众和嘉宾都围坐在舞台周围的圆桌旁,这种晚会内部会场的布置也被沿用至今。


在这台七十年前的联欢晚会上,当时还没有主持人的概念,负责报幕串场的工作人员叫做报幕员。这台晚会的男报告员是长春电影厂的演员郭振清


1952年,郭振清主演了他的第一部电影《六号门》,从此为人所熟知。就在1955年,他又刚刚主演了电影《平原游击队》,智勇双全的游击队长“双枪”李向阳的形象深入人心。


郭振清长得浓眉大眼、身材魁梧,很符合那个时代工农兵的形象,再加上他是天津人,出身于曲艺之乡,也许就是这个原因。

初涉银幕、普通话还不算很标准的郭振清,成为了这台明星云集的晚会的报告员。


晚会的开场词很有时代气息,简明直接的道出了这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目的,是为了庆祝1955年各行各业的收获与成果。

由于当时电视机尚未普及,所以这台晚会是以广播形式做音频转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这份温馨传递至全国各地、千家万户。

当时的人们只能用“话匣子”收音机收听晚会。


七十年前的春晚就已经确立了“男女搭配”的主持人组合。

郭振清讲完开场词之后,女报告员安琪跟着上台负责节目的报幕。


安琪是当时长春电影厂演员剧团的演员,出演过《白衣战士》《赵一曼》等电影。


她的丈夫叶正明是叶挺将军的二儿子,她的儿子叶大鹰后来也成为了著名导演,执导过电影《红樱桃》和《红色恋人》。


晚会的第一个开场节目是一首儿童合唱歌曲《我们为你们歌唱》

这是一首正能量满满的主旋律歌曲,旨在歌唱工人、农民、解放军的丰收和胜利。

伴随着孩子们清澈真挚的歌声演唱,编导同时剪辑了一些新闻简报, 用来表彰和歌颂过去一年国内建设的种种成果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刚刚六年。

旧中国的痕迹渐渐消失,这些令人瞩目的成果,都让当时的人们感到新中国欣欣向荣,举国上下对新生活怀着热切期盼和美好憧憬。而这种喜悦激动感就体现在红领巾少年们的童声合唱当中。

年轻的一代在为祖国各个生产岗位上劳动着的人民群众而欢呼,为他们这一年的劳动成果而歌唱。


第一个合唱节目表演结束以后,报告员郭振清再次登台串场,向观众介绍出席嘉宾。

195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旨在联合各界同胞,因此特邀了文坛巨匠、艺术大师、科学泰斗和英勇战士,以及辛勤的劳动模范和工商精英,一同出席共襄盛举。

论嘉宾阵容之强大,堪称“群英荟萃星光熠熠”。

作家群体中有老舍、巴金、周立波和杜鹏程。


著名编剧孙谦,话剧《万水千山》的作者陈其通等代表。


陈其通创作的话剧《万水千山》,是新中国第一部全景式反映红军长征的革命文艺作品,话剧在1952年公演以后引发轰动效应,并于1960年和1977年两度被改编成电影。


也正是由于话剧《万水千山》的影响力,晚会又特别邀请了话剧演员蓝马作为嘉宾,而蓝马的亮相介绍又引出了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几位小演员。

这首《让我们荡起双桨》可以说是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歌曲,它由乔羽先生作词,刘炽先生作曲,出自1955年拍摄的少儿电影《祖国的花朵》当中。


这首歌描绘了新中国的花朵们在洒满阳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尽情游玩、愉快唱歌的欢乐景象。整首歌曲不但有着优美的旋律,更有着如诗一般的歌词,曾被选入小学课文当中。


军人的出现在晚会上显得很抢眼。

1955年对于军人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第一次授衔,标志着诞生于八一起义枪声中的这支军队,真正开始实现了正规化。


而在1955年,解放一江山岛战役是这一年的开门大事。

1955年的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向浙江东南海域国民党军队占领的一江山岛发动进攻,这是解放军首次陆、海、空联合作战。战斗仅进行了两个小时就全歼了一千多名国民党官兵。

攻打一江山岛某种意义上是个政治仗,因为在攻占一江山岛的三个月后,在著名的万隆亚非会议上,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第一次代表中国政府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


周总理当时的发言振聋发聩:“ 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方式和和平方式。中国人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当一身戎装的战斗英雄们出现在《春节大联欢》上时,晚会现场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作家和军人代表之后,跟着介绍亮相的是戏剧名家。


此处扮演摄影师的演员是喜剧演员关宏达,他曾出演过电影《三毛流浪记》,《大李、小李和老李》。


需要重磅介绍的是科学界的代表,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和全国文联主席的郭沫若先生,为观众介绍了来到现场的其他几位“高人雅士”。

其中包括数学家华罗庚、历史学家范文澜,物理学家赵忠尧、真菌学家戴芳澜。


也是在这一年,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度过了他在新中国的首个春节。


科学界之后还有商界代表,1955年,全国正在推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成为这一年的主题词,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一年同时进行。

而作为红色资本家的荣毅仁,旧上海四大百货公司之一的永安公司的总经理郭琳爽,北京同仁堂的总经理乐松生,都在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中起了积极带头作用。


现场嘉宾介绍告一段落之后,晚会迎来了第二个节目,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了一首《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这首歌曲最早出自歌剧《刘胡兰》,后来又被选为同名电影的主题曲。

作曲家创作时参考了山西民歌和地方戏曲,因此具有浓浓的地方特色。 这让从小就生长在山西的 歌唱家 郭兰英演绎起来驾轻就熟。


这首《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是歌剧中,刘胡兰送别红军队伍时所唱,内容是刘胡兰的心上人王本固和子弟兵们要上前线去打仗,临行前,刘胡兰将自己亲手打的毛衣交给王本固,叮嘱他放心地去打仗,不用牵挂自己,并表明了自己对革命的坚定决心。

歌词表达了革命烈士刘胡兰,刘胡兰对家乡、对人民、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郭兰英的演唱结束后,报告员郭振清又开始为观众介绍起,刚刚到场的电影演员赵丹与白杨。

两人介绍了自己刚刚拍完的电影《为了和平》,有意思的是两位主演自我介绍完之后,编导又安插了一段他们在片场拍摄时的“戏中戏”,用一种“穿帮”式的纪录,为当时的观众科普了电影是如何拍摄的,对于当年而言可以算是一种极为新奇的节目形式。


赵丹白杨之后,又引出了电影演员郭允泰和他主演的电影《怒海轻骑》。

比较值得关注的是,这部电影就改编自1955年的海军“一江山岛”战役,编导剪辑了电影的部分片段,一方面是为了增强晚会节目内容的丰富性,同时也是在纪录和反映过去一年发生的种种大事。


在这台七十年前的春晚当中,占据重头戏的不是歌曲和相声,而是几段戏曲表演。

首先是著名评剧艺术家新凤霞表演的《刘巧儿》。

评剧《刘巧儿》,实则改编于1942年甘肃省的一起“抗婚”事件。


年仅十七岁的封芝琴因为不满父母包办婚姻而状告自己的父亲,原来,父亲因为钱财把女儿许配给了一个富商。后来在政府和领导的支持下,她为自己争取到了婚姻自由。

这个故事最早被陕北说书艺人改编成故事。

1949年初,北京和平解放后不久,为了配合即将颁布的新《婚姻法》。 当时的北京市妇联主任找到了新凤霞, 希望她能把这个故事 改编成评剧 。

《刘巧儿》被视为评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新凤霞的艺术高峰。


戏曲上演之后,受到很大关注。在这部戏曲当中,新凤霞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的艺术形象。剧中刘巧儿争取婚姻自由的故事,引发众多青年人的共鸣。

第二年,也就是1950年的5月,新中国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颁布了。

也是在《春节大联欢》上映的同年,长春电影厂又将这出戏排演成了评剧电影。


新凤霞的《刘巧儿》演完后,是由徐玉兰和王文娟表演的经典越剧《春香传》。

这部剧源自朝鲜古典名著《春香传》,原著的故事在朝鲜半岛家喻户晓,地位相当于中国的《红楼梦》。原著讲述朝鲜艺妓成春香和贵公子李梦龙之间迂回曲折的爱情故事。

1953年9月,徐玉兰和王文娟前往朝鲜前线做慰问演出时,被《春香传》的故事所打动,回国后她们就把这个戏移植改编为越剧。1954年一经上演,就引起轰动。而在1956年的这个除夕,我们的志愿军还坚守在冰天雪地的三八线,王文娟和徐玉兰则把这段朝鲜民族的民间故事带到了春节联欢会上。


徐玉兰和王文娟两位戏剧大家,将《春香传》演绎得动人心弦,让台下观众陶醉其中。

此处还有个细节,正在后台候场的相声演员郭启儒也看得津津有味,结果作为晚会舞台监督的导演谢添急匆匆过来找他,询问他的搭档侯宝林怎么还没过来。


郭启儒一开始完全没当回事,殊不知此时侯宝林正在发愁挤不上公交车。

侯宝林迟到的同时,晚会表演仍在继续。


在抗美援朝期间,众多艺术家毅然奔赴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

梅兰芳与周信芳两位巨匠也在其中,他们冒着枪林弹雨,为战士们送去温暖的慰问演出。

周信芳的艺名叫做“麒麟童”,他的老生戏自成一派,开创“麒派”之先河。


就在1955年,上海京剧院成立,周信芳被任命为院长。

在这场春节联欢会上,年届花甲的周信芳先生献上了京剧经典《四进士》,赢得满堂喝彩。

值得一提的是,《四进士》是京剧传统曲目,主要讲述宋士杰告状伸冤的故事。这出戏流传很广,在豫剧和河北梆子等剧种中都有这个故事,后来又被移植成粤剧《审死官》。


周星驰的同名电影便是根据粤剧改编而来。

周信芳的京剧表演进入尾声,此时相声大师侯宝林仍旧在等车的路上。


周信芳表演完之后就轮到了梅兰芳。

1955年,是梅兰芳先生忙碌的一年。

这一年的5月,他应邀率领中国京剧代表团到日本演出。

与过去两次的访日不同,这一次的访问,梅兰芳不单单是以一个京剧大师的身份出访,更是代表了一个新兴的国家。


代表团先后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地演出23场,观众达七万多人。

也是在这一年,梅兰芳组织的梅剧团依然坚持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而在北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摄影棚里,也经常出现他的身影,舞台纪录电影《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正在拍摄之中。

此外1955年,对于梅兰芳和周信芳来说还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这一年,是两位京剧大师演艺生涯五十周年。


在春节大联欢的会场,梅兰芳表演了自己的拿手剧目《宇宙锋》。

这也是他首次走出剧场,用电影的方式让大家来欣赏京剧。

《宇宙锋》是中国戏曲中的传统剧目,梅派高难度经典剧目,有人形容这是梅派研究生水平的戏,在梅兰芳一生演出的所有剧目中,京剧《宇宙锋》是他付出心血最多一个剧目。


梅兰芳的一出《宇宙锋》让晚会的气氛进入高潮,此时侯宝林刚刚挤上公交车。

这段用来作为晚会节目表演间隙的插曲片段,与后面侯宝林的相声的内容相互呼应。

他先是等不到车,后面又多次试图插队,都没有成功,反而一路出尽洋相。


整个段落的设计已经很接近后来的春晚小品的雏形,也因此曾经连续担任五届中央台春晚总导演的黄一鹤,就曾说过自己当年受到了侯宝林的这个片段的启发。

由于侯宝林迟迟没到场,晚会导演谢添不得不临时调整节目的表演顺序,将一段古彩戏法的表演提前,这段魔术的表演是中国古彩戏法大师杨小亭


古彩戏法以潇洒俊逸、变幻莫测的舞台风格见长,民族特点鲜明,表演者在空空如也的卧单中变出鱼缸、海碗、花瓶、火盆等彩品,表演内容按照中国民俗,大都有庆贺吉祥之意。

值得一提的是,杨小亭的徒弟秦鸣晓和姚金芬后来也曾一度承包了央视春晚的魔术表演环节。


传统戏法表演的压轴环节是大变活人,结果没想到姗姗来迟的侯宝林居然从道具柜子中走出来亮相,有惊无险地赶上晚会演出的同时,也非常巧妙地完成了魔术和相声两个节目之间的串场。

侯宝林是公认的相声大师,也是新中国曲艺事业的重要奠基者和引领者。


1950年初为了适应解放后的新形势,遵循毛主席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在老舍这样的大作家的支持下,侯宝林参与创建了“北京相声改进小组”,开始改良传统相声的工作。

在旧社会的曲艺行当中,艺人社会地位卑下,又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以低级趣味和感官刺激换取温饱,所以旧相声中含有许多糟粕,而以侯宝林为代表的新中国文艺工作者,选择大胆革新、倡文明之风,让相声从瓦舍之间走上大雅之堂。


在春节大联欢的晚会上,侯宝林与黄金搭档郭启儒,联袂奉上了对口相声《夜行记》。

1955年,新中国的第一部交通法《城市交通规则》实施,北京市交通大队业余文艺宣传队的几名交警集体创作了新段子《夜行记》。

侯宝林看到这段相声剧本后,经过他的改编排演,让节目更加生动有趣,成为全国妇孺皆知的相声佳作。这段相声讽刺了一个不遵守交通规则的骑车人的种种违规行为,不拘小节的“骑车人”,一时成为不文明交通人的代表。


相声表演结束以后,是一段少数民族歌舞节目。

从这台最早的春晚开始,团结各族同胞、共同唱响民族之歌,就已经是春节晚会的节目构思宗旨之一。

歌剧《草原之歌》是中央歌剧院的早期代表作之一,1955年首演于北京。


此剧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经验,同时做到了“洋为中用”,作曲家以藏族民歌为基本素材,凭借引人入胜的剧情和民族色彩浓郁的音乐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曾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晚会的最后一个节目跟如今的春晚一样也是合唱形式,由歌唱家周小燕领唱的《向社会主义前进》,这首歌一方面体现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宣传教化功能,与开场节目《我们为你们歌唱》,在主题层面形成了首尾呼应。


另一方面,对于当时刚刚过去的1955年,社会主义是当时贯穿于工农商学兵乃至文艺行业的关键词,因此向着“社会主义”前进也是当年的主旋律,用这首歌作为春节晚会的收尾起到了升华思想的作用,以此鼓舞全国人民的工作热情。

晚会在一派欢欣鼓舞的氛围中圆满落下帷幕。


在当年而言,想要策划筹备这样一台晚会可以说是相当耗费人力物力。

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当时刚刚创建只有不到三年的时间,编导人员有限,因此只能从其他电影厂借调幕后人员,而这也促成了当时新中国影坛的五大导演同台的盛况。

挂名总导演的张骏祥是新中国影坛的传奇大导演,也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者。


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后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研究院。

编剧过经典电影《鸡毛信》,也曾执导过影响力很大的传记电影《白求恩大夫》。


电影的执行导演有四位,除了新闻纪录电影厂的导演王映东之外。

另外三位导演都是日后中国影坛的大腕名导,每一位都留下了多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名作。

林农导演拍摄过《神秘的旅伴》、《党的女儿》、《甲午风云》等电影。


岑范导演是著名的戏曲片导演,但他在故事片领域留下了两部名作《林则徐》与《阿Q正传》,至于另一位大导演谢晋就更加为人所知。


他的《芙蓉镇》和《高山下的花环》等电影已经不用过多介绍。


此外影片中还有担任舞台监督的谢添,他曾经导演过经典电影《洪湖赤卫队》和《甜蜜的事业》,还曾拍摄过老舍话剧改编的电影《茶馆》。


《春节大联欢》于1956年的春节期间拍摄完成,作为后世春晚的雏形,它已经初步确立了一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风格与内容形式。

首先它集中了当时我们国家最优秀、最杰出的艺术家,他们同台表演贡献出各自最精彩的节目,同时作为一台联欢晚会,它真正做到了把各界人士聚集在一起,工农商学兵和知识分子都有参与,从头至尾洋溢着团结向上的积极氛围。


此外这台晚会也体现了当时文艺创作者的探索精神,比如将侯宝林的相声与电影片段相结合,让魔术完成演员亮相的串场等设计,在当年来说很有新意。

另一方面,这台晚会是和当时的时代社会紧密相关的,整台晚会除了联欢、表演之外,还有一些时政信息的发布,告诉观众过去一年各行各业取得的建设成果,但同时这些带有宣传性的内容又是和节目表演结合在一起的,用歌曲交替着把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家国大事展现出来,这种表现形式在如今的春晚舞台上被沿用至今。


遗憾的是,这种春晚大电影的形式在当年并没有被继承下去,直到将近三十年以后,随着电视机的普及,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举办。

这种辞旧迎新的形式才被正式确定下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春晚记忆。

对于很多国人而言,春晚不仅仅是一台晚会,更是一种传统。

春晚带给中国人的,不仅仅是无数欢声笑语。

它早已成为了几代观众记忆当中的新年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