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电影市场火热。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2月1日14时19分,2025年春节档(1月28日—2月4日)档期电影总票房(含预售)突破55亿。《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分列春节档票房榜前三位。
总台记者对正在热映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主创人员进行了专访,一起了解影片制作幕后的故事↓
作为《封神三部曲》中承上启下的一部,《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故事剧情、人物等方面都在第一部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
电影《封神》系列导演 乌尔善:封神第一部里主要看到了这个故事的序幕部分,主要讲的还是觉醒与回归,就是年轻人在面对真与假、善与恶的选择时,他如何选择。到了第二部主题会有新的发展,姬发回到了故乡西岐,他将面临非常强大的殷商武装的侵略,第二部主要讲的是守卫家园。
电影 《封神三部曲》改编自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和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并在原著的基础上去芜存菁,进行了创新性改造,让古老的神话故事更具有现实意义。
电影《封神》系列导演 乌尔善:我要用一个经典的神话故事,经典的神话角色,讲述一个对我们当代人仍然有意义的主题和情感,我觉得这个才能真正地让神话故事永远伴随我们的现实生活。因为神话本身虽然充满了想象力,但更重要的是它其实是我们心理和情感的投射。
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邓婵玉扮演者 那尔那茜:人的情感其实是可以穿越时间的界限的,我们这一群人在3000年前的故事里面的心情、经历、所坚持的东西,其实和现在的生活是完全相通的。我们找到一个自己想要成为的目标,然后为之去努力,把所有的选择都握在自己的手里,我觉得这种感受是现在年轻人会很有共鸣的。
作为讲述中国经典神话故事的影片,《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在视觉呈现方面参考了大量古籍和古代画作,通过与现代技术手段结合的方式,向观众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电影《封神》系列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殷商时期,在创作阶段,主创团队就前往河南、陕西、山西等多地进行采风。
电影《封神》系列导演 乌尔善:考察主要是分两方面,一个是历史考察,安阳殷墟、河南省博物院,去看那些文物和遗址,去了解一下真实的殷商。另外一个地方就是陕西——周人的故地,比如去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岐山周公庙、西安的陕西省博物馆,找到一些周人的文化遗址,他们留下的文物,在这里面找到一些美学的元素。
同时,由于影片改编自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和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因此唐、宋、元和明代的艺术作品也是主创人员灵感来源。例如,魔家四将的造型灵感来自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而殷郊三头六臂的造型则出自位于山西的元代建筑群永乐宫里的壁画。在中国经典艺术元素基础上,再通过立体捕捉、动作捕捉等现代电影技术手段,将神话幻想中的角色,呈现在大银幕上。
电影《封神》系列导演 乌尔善:无论是历史人物、历史文物给我们带来的美学的影响都是创作的起点,它不能是目标,因为我们并不是为3000年以前的殷商人拍电影,我们是为了2025年的当代中国观众和全世界的观众在拍电影,所以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的创作元素,把这些元素再重新提炼和融合,最后形成了整个《封神三部曲》在视觉形态上面的全新的样子,它看起来非常有古典感,有经典中国艺术的感受,但它其实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年代,它是我们为封神三部曲原创的一个美学的世界。
于细节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在《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中,观众不仅能欣赏到中华传统美学 与现代想象力相结合的特效制作,更能从角色身上 感受到主创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坚守与传承。
在《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中,将军邓婵玉的角色灵感来源于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妇好。
电影《封神》系列导演 乌尔善:除了来自《封神演义》原作里面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我们也找到了一些历史人物,比如像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身上的一些特点,同时也包含古典的评书小说里面经常会有的,比如穆桂英、梁红玉,融合建立的一个在战场上面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将军的形象。在造型上面大量地运用了很多殷商青铜器的饕餮纹,做头饰、盔甲。
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邓婵玉扮演者 那尔那茜:用皮和金属一起打造了一整套完整的她的盔甲。而且有一个非常细小的细节是,我的护腿的部分用了鱼皮。因为邓婵玉骑马的戏非常多,所以在腿上有很多既能保护她,又不妨碍她骑马的设计。邓婵玉的盔甲在脖子的位置其实有一个护颈,单单这片护颈,为了最终达到导演的要求做了不下10个。
除了服装造型上精益求精,主创人员还在影片拍摄前专门学习了先秦时期的文化和礼仪,以及中国大鼓等。
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邓婵玉扮演者 那尔那茜:我们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的场景、置景、服装、道具,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渗透在每一个精巧的细节当中的,通过饰演邓婵玉这个角色,我也从她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勇气,那种坚韧,为了自己的内心的信念去拼搏,这样的一份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我们一直想要坚守的,也想要传承下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