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过年,跟过周末差不了多少,感觉不到一点年味了。

在我小的时候,最喜欢过年,因为在农村,过年是最有意思的。那时候农村的生活条件不好,能吃饱穿暖,就已经不错了。只有到过年的时候,父母才会给自己做一件新衣服穿,买个新帽子戴,父亲才会去集市上准备年货,买一点好吃的。那时候能吃上瓜子、糖块、糖瓜,还有母亲蒸的包子、包的饺子,就已经很幸福了。



并且农村还有很多文艺演出,都是老百姓们自发组织,大家自愿参加的,什么跑马、划旱船、踩高跷、拉碌碡、舞剑、散灯等等,还有过年期间,村里每天都有人敲锣打鼓,燃放爆竹,非常热闹。尤其是除夕夜和正月十五,村里还有烟花爆竹大会,是为祭祖用的,把家谱挂在街道边上,除夕是接先祖们回来,正月十五是送先祖们回去。

那时候过年的时间也很长,从一进腊月开始,家里人就已经开始准备过年了,一直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才算正式过完年。

正月初一早上,大家都会在四五点钟起床,开始声势浩大的拜年,一个家族分成几个队伍,有时合在一起,有时分开,开始转着村子拜年。拜完年后,才能回家吃饺子。那时候我最爱吃的,就是大年初一母亲煮的饺子,韭菜鸡蛋馅的,倒碗醋,放点香油,把饺子往里面一蘸,吃得真叫一个香呀。



可是到了后来,过年就越来越淡了,各种春节娱乐活动,逐渐都消失了,甚至连拜年都越来越简化了,只给几个至亲拜一下,关系远点的就不去了。到了现在,连至亲都不用拜年了,如果在老家,就过去坐一下聊会天,如果不回老家,就打个电话拜年,就算完事了。

在城市里也是一样,开始还用群发短信拜年,现在连群发短信都懒得发了,大家都是从网上抄的拜年话,感觉也没什么意思。尤其现在烟花爆竹也禁止了,过年除了吃,还是吃,跟平常就更没有什么区别了。

现在的年,越来越没有年味,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现在社会人的思想观念单一化,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感情、道德、家族、精神文化等等方面,都没人在意了。



大家整天都在忙着赚钱,别的什么都顾不上了。前几年回家过年,晚上想找人打牌,都找不到了,过完大年初一,很多人就开始上班挣钱了,村里现在也没有闲人。除了生病的,每个人都会找点活干赚钱,没有人玩了。

以前村里那些娱乐演出,都是大家自发的,义务表演,但现在人都在算经济账,耽误一天就会损失多少钱,没有人愿意无私付出了。

现在经济发展了,但人文精神却退步了,人们都钻到钱眼里去了,没有感情,只有利益。所谓的“年味”,就是“人情味”,但现在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没有什么“人情味”了,而是到处充满了“铜臭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