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糖人、画糖画、学剪纸、看花灯……大年初二,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里人头攒动,本地人和外地游客聚集在这里,在欣赏第39届中国秦淮灯会的同时,感受老城“记忆”里的浓浓“年味”。

  据了解,本届灯会老门东展区围绕中国传统生肖主题打造40余处造型各异的“蛇”灯和氛围灯。街区城墙下的生肖蛇灯长约22米,高14米,蛇身盘旋绕出“中国结”的模样,是门东展区参与秦淮灯会以来呈现的最大生肖灯。

  此外,来自西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排灯再次走进老门东,用“双宁灯会”搭建起两地民心交融的桥梁。



  在湟源排灯打造而成的集市内,不仅展出了皮绣、香包、堆绣、衍纸画等来自西宁的艺术,还聚集着梅花糕、蒸儿糕、打糕、臭豆腐等各地小吃,每个摊位前顾客络绎不绝。游客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抬起头便能欣赏湟源排灯的艺术魅力。据了解,湟源排灯起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原型是清代商业重镇丹噶尔古城的商铺招牌灯箱,后因大商号相互攀比,招牌灯箱越来越多,画面也越来越丰富,从山水花鸟到人物故事,制作精美,故事性强,体现出湟源人民的集体智慧。



  记者注意到,大年初二当日,老门东景区内大部分店铺已正常营业,除了一间间摆放着琳琅满目商铺的店铺外,各类“非遗”特色摊位格外吸引游客的注意。

  吹了40年糖人的王师傅正细心地教孩子吹出自己想要的糖人形状。“我18岁开始干这行,以前都是骑着自行车,驾着木箱子走街串巷,如今算起来在老门东摆摊也已经十多年了。”王师傅告诉记者。春节期间,王师傅一家在这里做生意并不打算休息,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过年过节期间图个热闹,还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吹糖人是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的东西,现在很多地方过年没有以前热闹了,但来到这里却感受到了过节气氛。”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





  同样坚持了几十年糖画手艺的周学良也忙得不亦乐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周学良就用一勺一铲、一锅糖稀、一把竹签、一块石板和几个小工具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画糖画不仅要有美术功底,作画速度也很有要求,要趁糖稀没干之前一气呵成,样式还要栩栩如生。记者看到,在周学良的糖画摊位前围满了人,孩子们心满意足地品尝着糖画的甜,大人们开心地拍照,喜笑颜开。如今,周学良的儿子也传承了这门手艺,而周学良最大的心愿就是更多年轻人能够加入糖画的传承行列中来。



  此外,南京剪纸、捏泥人、花鸟字等老手艺摊位前也门庭若市,这些忙碌了一年的手艺人在春节期间也依然坚守着这份技艺,用一件件小小的作品为大家带来欢乐。



  离开人山人海的主路,穿梭在边营、中营、三条营之间,挂满各式花灯的青石窄巷让满满的春节气氛扑面而来。荷花灯、兔子灯、元宝灯、狮子灯……种类繁多,应接不暇。记者注意到,老门东景区内展示的花灯在沿袭传统特色花灯造型的同时,也融入了众多新型元素。运用网纱、丝绒等新型材质,制作出更加结实的造型花灯;加入彩色LED变换灯带,让小小花灯更加具有趣味性。



  四年级学生小米跟随着母亲一起照看着自家的生意,只见一长条摊位前摆放着玩具、手串、文创等各种小玩意儿,小米的任务是多卖一些解压小玩具。“今年过年我和妈妈一起留在了南京,我和妈妈比赛看谁的生意好,我赚到的钱可以变成我的零花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小米乐呵呵的告诉记者,但很快她又叹了口气,露出小大人一样的可爱神情,仿佛已体会到生活的不易。

  夜幕降临后,花灯点亮了老门东的街巷,人群越发密集。青石砖、木板门,行走在南京老城南的旧街巷里,品尝美食、观赏花灯、体验非遗,感受着古老与现代相融的美好。2025年春节假期才第三天,这里就已经开启了越夜越热闹的“人山人海”模式。随着“春节”的申遗成功,越来越多人选择在融入民俗文化氛围的同时进一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江南时报记者 徐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