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是一位怎样的人?无论是历史书,还是传统百科,都将他称作“爱国将领”。

虽然他并未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辉煌战果,但一场“西安事变”足以让他稳稳地站在历史的高位。

可对张学良本人而言,他始终不愿提及西安事变。

上世纪六十年代,身在台湾的张学良与一众家人坐在电视机前闲谈,电视上突然播放起了有关西安事变的内容。

中国人早已将西安事变视为张学良的功绩,可他看后却极为恼怒,根据其侄子张闾实的回忆:张学良把电视机扔出了门外,自此之后,张家就没有出现过电视机。

明明是有功之人,为何会如此忌惮自己的光辉过往?晚年的张学良,为何不愿谈及西安事变呢?



一、被逼出来的事变

张学良是一个爱国将领嘛?西安事变以前,大部分人是不承认这一点的。九一八之后的东北,全境落入日本人的手里。作为“东北王”张作霖的儿子,他的“软弱姿态”让无数国人惊讶。

那张学良为何要这样做呢?是蒋介石的谎言与威逼,还是对形势的预估错误?已然不可考究。但有一点是明白的,张学良对此感到后悔。

几十万东北军将士进入关内,眼见日本人在自己的家乡烧杀抢掠,没有人不想反抗,除了一心“剿匪”的蒋介石。

长城抗战之后,日本人虽未进入华北,但虎视眈眈的架势已然摆开,华北各地群情激奋,但他们的抗议声从未进入蒋介石的耳中,或者说,此时的蒋介石仍然不愿将枪口朝外。

1935年之后,红军已然在陕北扎根,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西安“剿总”副总司令,试图再次封锁红军根据地。

然而东北军及西北军将士无心恋战,几次出击都被红军打退,与此同时,共产党人与张学良有所接触。



西安城内,蒋介石的“剿匪”部队气势低迷,张学良与杨虎城也与共产党人多有联系,双方达成了一定的“默契”。

始终反动的蒋介石看不下去,于1936年12月5日飞抵西安,试图亲自指挥对红军的作战。

然而迎接他的并非张学良与杨虎城的誓死效忠,而是他们的反对。

12月7日,张学良来到蒋介石的住处,贵为海陆空副总司令的他在蒋介石的面前苦谏,请求蒋介石放弃“剿共”的想法,一致对外。



谈及东北故地,以及自己的“不抵抗”罪名,张学良泪流满面,直言自己对不起家乡父老,是历史的罪人。

可三个小时的哭谏未能换来蒋介石的一声应允,老蒋固执己见,将张学良痛骂一顿,直言他是被共产党人迷惑、是个反革命等等。

12月9日,西安学生为了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而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活动,蒋介石的官邸也被冲击。

民情激愤,蒋介石竟下令军警开枪,还下令宪兵队在华清池周围布满机枪,接近者格杀勿论。

眼见事态就要恶化,张学良站了出来,他在学生面前演讲,承诺会将学生们的请愿书交给蒋介石。

学生们看见了张学良以及东北军将士,自发唱起了《松花江上》,在场的东北汉子听到后无不痛哭流涕。

到了这个时候,张学良下定了决定:兵谏!



二、一时兵变,半世监牢

1936年12月12日,天空还未完全亮起,100多名经过精心挑选的亲士冲入华清池内,解除了蒋介石的亲兵武装。

院内一时间枪声大作,蒋介石被吓得从床上惊醒而起,直接跳窗而逃,最后被士兵们在一处山洞中找到。

蒋介石被抓,意味着“兵谏”的第一步取得了成功,与此同时,杨虎城的部下迅速控制了西安城的各处城防,蒋介石带来的一众官员全部被抓。

全国各地的人们刚刚起床,便听闻了这一事变,有人万分惶恐,也有人兴奋地敲锣庆祝。

事件之初,不少人喊出了“处决蒋介石”的口号。但张学良将这些建议都压了下来,因为他知晓蒋介石不能死,他非常重要。

得知蒋介石被抓后,延安方面喜出望外,张学良和杨虎城第一时间把电报发到了延安,希望周恩来能够出面进行谈判。

在发往延安的电文中,张学良将中共方面称为“兄弟”,且表明了抗日之意图,中共方面对此表示强烈支持。



事件发生的两周后,周恩来、张学良与南京方面的宋子文坐到了一起,三方就抗日事宜进行谈判,并且基本达成了共识。

12月26日,“死里逃生”的蒋介石在张学良的护送下回到了南京,张学良的这一举动引来了周恩来、杨虎城等人的极力反对。

但张学良是有所考虑的,张学良认为全国的统一抗日应该由蒋介石指挥,那蒋介石的威望不能倒下。

彼时,全国民众以及各方势力都知道蒋介石被张学良软禁,如若张学良能够将其送回,能够最大程度的维持蒋介石的形象,这是合作的诚意。

可谁都不会想到,张学良这么一走,就是整整54年的软禁人生,从壮年将军到耄耋老人,他的后半生都在监视中度过。

护送老蒋的飞机降落到南京机场后,一大队士兵围了上来,这是张学良没有预想到的。

他穿着一身黑色的制服,头上带着皮毛,昂首挺胸地走下了飞机,眼泪从眼眶中流出,他穿过一道道士兵,最终走入了牢笼。

西安事变,对于中国抗战而言,意义非凡,它的发生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国共双方停止战火,全国民众一致对外。

国内的亲日派势力在张学良、杨虎城等人的强力谏言之下退下舞台,国内的抗日形势有所好转。



可对于张学良本人而言,这是一场悲剧,坐拥千军万马的将领被迫离开了拥护他的部队,正值壮年的指挥官被剥夺了指挥权。

余生五十年余年光景,张学良只得与寂静与孤独为伴,历史的发展与他无关,对历史有突出贡献的他也尝不到胜利的果实。

三、不谈,不谈

陪着蒋介石来到南京后不久,张学良就被当局判处了叛国罪,判决的结果是十年有期徒刑,但很快他就被特赦,被一群特务软禁了起来。

浙江奉化是张学良的第一个软禁地点,那是蒋介石的老家,是他认为的最安全的所在。



日本人打进来之后,张学良被先后转移到了湖南和贵州的偏远山区,每一处地点的选择,都是蒋介石亲自看过的。

中共和其他方面的爱国人士曾策划过营救计划,奈何蒋介石的特务们诡计多端,营救方一直没有机会。

负责看管张学良的刘乙光与张学良合不来,张学良因此吃了不少的苦,常年的幽禁生活使得他的身体出现了明显的衰退,46岁便如一个小老头一般。

1946年11月,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张学良和赵一荻被送上了前往台湾的飞机,他们不会想到:这一天是他们这辈子最后一次待在大陆。



台湾的生活同样艰苦,所住之地乃穷乡僻壤之处,距离市区极远。另外,在蒋介石推到台湾之后,张学良还要受到蒋介石父子给的压力。

1956年,蒋介石写就了不少文章,其中一些涉及到了西安事变的细节,他因此要求张学良写一份回忆录。

在回忆录中,张学良只写了西安事变的发起原因,至于西安事变期间的具体细节,他没有多加描述,一来涉及绝密,二来事件细节都是蒋介石不愿听到的。

这份回忆录先到了蒋经国的手里,可蒋经国不懂这些,一再逼迫张学良写出整起事件的过程,这把张学良搞不会了。

面对小蒋的逼迫,张学良只得写就了一篇“忏悔录”,将自己在西安事变中的“错误”写了下来,以此交差。

不曾想这篇“忏悔录”被蒋经国登到了报纸上,这极大加深了人们对于张学良的误解。

正如前文所言,张学良为何不愿意谈及西安事变,第一原因就是其中涉及到了太多秘密,尤其是中共与蒋介石一方的谈判细节,三方已经约定保密。

其次是张学良对于蒋介石的复杂情感,作为蒋介石的部下,将自己长官抓起来,是一件叛逆之事,可作为中国人,他又不得不那样做。

同时,张学良与蒋介石还是结拜兄弟,所谓兄弟阋墙,作为“加害方”的张学良始终对蒋介石心存内疚。

最后便是张学良内心之痛,西安事变的丰功伟绩与他有关,但那都是写在史书之上,以及其去世后,人们对他的称赞。



活着的时候,张学良从未感受过这些,陪伴他的唯有孤寂,五十年的囚禁人生是他最不愿谈及的一段经历,更不要说引发他的西安事变。

晚年时,只要有人问及西安事变的事情,张学良都会摇一摇头,并不是他不知道,而是他觉得一切都过去了,不提也罢!

参考信息:

为什么有西安事变?张学良:“实在是逼上梁山啊!”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

张闾实:张学良早年忌谈西安事变 晚年坦荡面对——中新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