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栋 本报记者 王晓丹

“紧盯水污染防治‘硬骨头’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持续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哈尔滨市何家沟黑臭水体返臭问题整改,在2023年监督基础上,再次深入开展督查式调研和跟踪监督,推动何家沟问题整改取得扎实成效,得到省委肯定。”

在日前结束的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哈尔滨市何家沟黑臭水体返臭问题整改,写进了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重拳出击,形成整体合力,有效治理何家沟黑臭水体返臭这一难题,交出了一张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得益彰的答卷。

久治不好“老大难”

今冬,哈尔滨再次因冰雪旅游火爆“出圈”。位于友谊西路的何家沟与松花江交汇处,也成为许多游客打卡地。

“由原来‘绕着走’到现在‘围着转’,何家沟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好去处。”

“经过一番治理,何家沟旧貌换新颜,瞅着心里就高兴。”

“何家沟已经成了我们休闲散步的好地方,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玩耍,老人们可以悠闲地聊天下棋。”

省市有关部门开展何家沟公众评议问卷,群众满意度均在95%以上。这些都是何家沟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改善的最好见证。

何家沟是哈尔滨市内河,为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暴雨行洪通道,承担流域泄洪及沿线雨水、生活污水、生产废水排放等功能。全长32.59公里,流域面积126平方公里,流经平房区、香坊区、南岗区、道里区四个城区后注入松花江。

2018年,国家强化黑臭水体督查,对何家沟入江口及其上游约3公里处康安桥附近进行水质监督,其氨氮浓度分别是18.4mg/L和36.8mg/L,透明度分别是3厘米和10厘米,化学需氧量分别是349mg/L和249mg/L,溶解氧分别是3.55mg/L和1.42mg/L。按照城市黑臭水体污染程度分级标准,何家沟康安桥跌水坝至松花江入口处1.3公里被列为哈尔滨市新增的黑臭水体,并纳入国家“十三五”黑臭水体清单。

“随着沿线工业企业日趋发展,沿线居民人口逐年增加,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排放至河道,造成水质恶化。”哈尔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李婧菲介绍,沿线倾倒的各种垃圾淤沉河道,特别是在下游入江盆谷处,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的淤泥沉积多年、成份复杂,经生化反应后,造成微生物和水生藻类残体漂浮于水面。

这期间,省市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相继完成何家沟55处雨污混接管线整改和何家沟沿岸垃圾清理、何家沟下游段底泥清淤6项工作。在此基础上,按照“增、减、调、疏、净、拆、截、绿”8字原则,完成何家沟黑臭水体治理补充水源调配、王岗镇污水管线及泵站2项工程建设,2020年何家沟消除黑臭水体,并通过国家住建部验收销号。

由于哈尔滨市群力区域发展较快,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不足,大量生活污水溢流入河、上游河道沉积大量底泥,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认定何家沟返黑返臭并作为典型案例曝光。在多部门采取措施后,2022年底至2023年初的冬季枯水期,何家沟水质已优于城市黑臭水体指标。2023年进入雨季后,因污水溢流等问题,何家沟再次发生水质超标,出现阶段性返黑返臭问题。

开出良方标本兼治

如何消灭何家沟黑臭水体再次出现的返臭问题,还老百姓清水绿岸的景象?省市有关部门采取零容忍态度,启动专项整治行动。

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陈家厚表示,由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和哈尔滨市政府相关部门,及8名领域内资深专家成立指导帮扶专家组,采取集中办公驻点盯办方式,通过取样监测、数据分析等详实调查,共发现雨污合流、面源污染等5方面12个具体问题。

何家沟沿线既有城区,也有城郊,治理具有复杂性。针对各项问题成因,专家组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从系统抓好源头污染治理,分类整治生活污染、内源污染和农业农村污染,进行科学分析梳理,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历时20余天,最终形成指导帮扶技术报告,提出河道精准清淤、溢流污染控制等16条治理建议措施。专项行动以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落实情况为重点,并结合群众的感官体验,作为综合评判黑臭水体整治成效,打出实施整治“组合拳”。

“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专家组对何家沟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特别是对内源、外源污染进行准确分析,做到了精准治污。”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马放介绍,本着精准、科学、依法原则治理何家沟水体返黑返臭的过程中,先进、高效、经济的水处理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系统分析何家沟底泥特性的基础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郭婉茜教授团队创新运用“洗泥”技术,像“淘米”一样,给何家沟底泥“洗澡”。与传统粗放方式相比,这种方式投资小、效果明显。

2023年9月以来,何家沟全域水质稳定达标,治理成效初步得到巩固。

2024年1月,省住建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对哈尔滨市何家沟开展验收销号,最终认定何家沟黑臭水体返黑返臭问题整改完成。

2024年,根据省生态环境厅4次监督性监测、省人大常委会调研随机监测、入江口水质自动监测站自动监测以及国家黑臭水体季度监测结果,何家沟无返黑返臭现象。

管得住管得好确保长治久清

“出水氨氮”“出水总磷”等出水数据在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在哈尔滨碧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群力西污水处理厂的控制室,公司总经理张丹宇介绍,处理后的水质远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可以安全排入何家沟。

黑臭水体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锲而不舍,在综合施治下功夫,才能确保长治久清。

何家沟黑臭水体治理,是重要政治任务,更是重要民生工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省委主要领导多次带队深入现场暗访巡查,4次作出批示,并提出省人大常委会加大监督力度,防止出现问题反弹工作要求。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王永康,副主任聂云凌先后带队,组织部分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城建环保领域专家围绕完成何家沟黑臭水体整改刚性目标和长效机制落实情况,连续两年深入实地开展调研,并召开专题会推进,持续跟踪监督何家沟治理进展以及长效机制落实情况。

“何家沟的黑臭水体是多年形成的,情况复杂多变,加之哈尔滨地处高寒地区,季节性特点突出,自然水源少,治理难度大。”哈尔滨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内河公司综合部负责人龚欣介绍,哈尔滨市按照“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原则,从源头到排口,从管网到末梢、从岸上到水中系统治理,持续推进何家沟治理。

何家沟治理经历了集中治理、返黑返臭、优劣反复和消除黑臭四个阶段。省有关部门和哈尔滨市坚持把何家沟黑臭水体治理作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作为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建设绿色龙江、美丽龙江的重要举措,纳入“四个体系”闭环推进落实。

创新实施“网格化”监管机制。省生态环境厅按照何家沟流域行政区划设置17个网格,建立三级网格体系,针对何家沟流域沿河环境、支沟环境、城乡环境和294个入河排污口、105家沿线涉水企业、污水处理厂,每日开展全覆盖巡查、暗查,严厉打击流域超标排污等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在何家沟上游南虹公园桥至下游终点入江口布设22个断面,实施透明度、溶解氧和氨氮三项指标每日监测,并开展断面空间趋势及多指标综合分析,治理期间累计监测1300点次。

为解决何家沟朝阳镇段沿岸村屯养殖户离河沟边较近,容易造成河水污染难题,朝阳镇上明确规定,养殖户必须采用圈养方式,禁止沟边放牧,新建畜禽粪污集中收集点,避免畜禽粪便直排入河。“持续加强对何家沟沿岸畜禽养殖的规范管理,采取‘四不两直’等督查暗访措施,巩固问题整改成果。”哈尔滨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处处长魏然杰表示,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方式,就科学选址、合理设置防护距离、粪污等废弃物规范处置等实用知识进行广泛宣传,努力提升畜禽养殖业主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污染防治自觉性,守牢环境生态安全底线。

“省人大常委会持续跟踪监督何家沟治理整改工作,省人大城环委结合《黑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立法工作,先后10次开展现场督导调研,深入听取专家意见,认真吸纳人大代表和群众意见建议,及时跟进推动问题整改。”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哈尔滨分公司负责人孟昭辉介绍,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将何家沟治理整改工作纳入定期跟踪督办事项,市主要负责同志多次现场调研何家沟,市级成立整改专班,并将何家沟河长长效管理纳入河长制重点工作,将其管理级别由区级提升为市级,由此形成省市共治、市区联动、合力攻坚的工作机制,为加快推进整改提供可靠保障。

为强化社会治理,哈尔滨市在何家沟入江口显著位置设立公示牌,举报电话一目了然。与此同时,还每年发放调查问卷,统计何家沟治理满意度,鼓励公众和新闻媒体发挥监督作用。

“省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紧盯水污染防治的‘硬骨头’和群众关注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强化监督刚性和实效,有力推动了何家沟黑臭水体返黑返臭问题整改。”省人大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平琦表示,在制定《黑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时,省人大常委会总结提炼了何家沟黑臭水体治理的经验做法,规定了采取流域统筹治理、源头污染治理、水系治理等措施,建立设施运行维护、水质监测等长效机制,加强水体日常维护与监管,为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提供了有力保障,确保何家沟长治久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