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群里朋友晒出去年底手术单据,在麻醉相关药剂上,使用了多种不同厂家和剂量的药品。

朋友询问另一位医学专业的人,为何感觉现在全麻手术醒来后整个人昏沉沉的,不如早几年那么无感。

医学人士回答,因为目前国产麻醉药还没有能够媲美进口的效果,唯一的解决方案是到医院附近的“行家”或者药店购买进口私货。

我立刻表示质疑,哪有麻醉师敢用患者自己购买的麻醉药?

医学人士回复,上个月科长的父亲手术,就是这么操作,最后还得托关系才能用上手术台。

群里一片沉默。

许久,我想插科打诨,开玩笑说咱们可是有着针灸麻醉的优良传统。字已经打出,思前想后还是没按下“发送”键。

皆因这个笑话,过于地狱。



身处社会主义天堂的我带着疑惑饶有兴致的查了下针灸麻醉相关资料,发现《解放日报》在2006年一篇名为《针灸麻醉走过半世纪:效果好却消失无影》的报道。

这篇报道用章回体的口吻来描述一位患有重度肺动脉瓣狭窄先天性心脏血管病的29岁女生小祝,利用针灸麻醉的方式进行心脏手术的故事。

因为槽点过多,我只引用其中两段。

一:

一次脑部手术就已花费不菲,而这一次全麻的话,手术费至少得3万元。怎么办?她找到了周医生。

周医生权衡比较了病人特征问题和各种手术方案,决定运用针刺与药物复合麻醉的方法进行手术,这种方法可使手术费降到1万元。

小祝,今年是2025年,距离你成功针灸麻醉心脏手术已经过去将近20年。现在的经济更加不如以往,如果你真的在乎手术的成本而不是效果,当年你应该选择无麻手术,连这1万块钱都可以省下哟!

二:

据统计,到1980年,全国已经累计200万例针刺麻醉的病历,涉及的病100多种。可为何又突然低落了呢?

“80年代,针刺麻醉迅速消失,除了有其他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针刺麻醉本身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在一定的人群、一定的病症范围内才能起效用。”

曙光医院针灸研究室主任沈卫东告诉记者,针刺麻醉的主要劣势在于:首先,个体差异太大,效果难以保证。“如果一名病人根本不相信针灸,那他很难会被针灸所麻醉。”

沈主任,如果我信春哥,是不是得永生,比信针灸要更彻底一些?



随着近几年民族意识的觉醒,我们这一代不幸有幸体验了多维度的遥遥领先,从开进口车被骂到用苹果手机被喷,国货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仿佛国外之所以水深火热就是因为咱们的产品没有覆盖。

根据资料显示,我国麻醉医生数量严重不足,现有麻醉医生约10万人,而实际需求可能达到30万人。这种巨大的人才缺口使得麻醉医生不得不在多家医院间奔波,以满足各医院的手术需求。

随着去年底集采全面逐出外国药企,普通人是没有机会在上台前加钱选进口的。试想一下,如果你在手术中途醒来,医生们为了继续手术需要增加麻醉剂量,而这个时候刚才的麻醉师正在赶往另一家医院的途中,此时此刻你应该干点啥,来缓解手术室里尴尬的气氛?

作为最红最正生得计划的一代,不知到了那时候,能否又强又硬坦然接受死的随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