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综合医院使用中医药的比例持续上升,在业内被视为医疗领域的重要趋势。专家通过对政策、行业、数据、趋势等综合分析认为,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包括国家战略层面的推动,也有医疗行业的提升、科普的推动,还涉及医疗需求、科技进步、自身优势、文化认同、健康养生、群众基础等多方面的转变。接下来,我们从以下多个维度解析,就可以看出这一趋势的必然性。
一、国家战略决策与政策红利不断:中医药发展进入历史上的“快车道”。
1、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的强力支持。近年来,国家将中医药定位为“国家战略资源”。《中医药法》《“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明确要求,综合医院设立中医科室,加强中西医协同,并成为公立医院,特别是综合医院的考核指标。例如,2023年国家卫健委明确要求三级综合医院中医床位占比不低于5%,中医医师数量需达标,鼓励西学中,政策倒逼医院加强中医、中药的配置。
2、医保报销给予一定倾斜支持。中药饮片、针灸、推拿等中医药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允许中药饮片加成销售,部分地区对中医治疗项目的报销比例高于西医,降低了患者的经济门槛。例如,北京、上海等地对针灸治疗的报销比例可达80%以上。这一步推动了中医药在综合医院的占比。
3、财政资金与科研投入不断加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等,都将支持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推广、应用等列入国家专项计划,推动中药新药的研发和临床疗效验证。例如“青蒿素”类药物的成功极大提升了国际认可度。同时,全国各级政府和医疗机构、医药企业也加大了对中医药的研发和创新。
二、医院临床需求的倒逼:中医药以其独特优质填补现代医学的“空白区”。
1、慢性病与亚健康管理的刚需。中国的慢性病患者超过3亿人,西医在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管理中,需要依赖长期用药。而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体质、改善症状(如失眠、疲劳)等,成为患者减少对西药依赖的重要选择。例如,中药“天芪降糖胶囊”辅助治疗糖尿病已被纳入多部指南,恰恰成为中医药的优势所在。
2、肿瘤治疗的协同效应。中西医结合在减轻放化疗副作用(如骨髓抑制、恶心呕吐)方面效果显著。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研究表明,中药联合化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10%-15%。
3、术后康复与功能恢复。针灸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药加速骨折愈合等已形成成熟方案。例如,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将中药熏蒸用于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2-3天。
三、患者和基层群众健康观念转变: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健康管理”
1、文化自信与中医药认同感提升。我国的年轻一代,通过《本草纲目》《后浪》《中医药大会》等影视作品,认识到了我国的中医药在治疗中的理念优势和治疗优势。2023年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Z世代”购买中药养生产品的增速超300%。
2、中医药更符合个性化医疗的追求。中医药“一人一方”的个体化治疗模式,契合现代人对精准医疗的需求,更符合人的个体的差异化需求。例如,上海瑞金医院推出“中医体质辨识+基因检测”联合门诊,针对过敏体质患者定制调理方案,极大满足了群众的需求,促进了群众的健康。
3、预防医学、医防融合的兴起。当前,中医未病先防、已病早治、医防融合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特别是“治未病”理念(如三伏贴、膏方调理)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进一步促进了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可的需求。广东中医院“治未病”科年门诊量超20万人次,其中30%为健康人群,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四、医院自身转型发展需要:中西医协同成医院“竞争力新引擎”
1、医院差异化竞争策略需求。在DRG/DIP医保付费改革下,医院需控制医疗成本,中医药在部分病种中具有“疗效相当、费用更低”的价格优势,临床更多选用中医药。例如,浙江某三甲医院数据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均次费用较纯西医治疗低15%,为医院赢得了更多节余空间。
2、医院多学科协作(MDT)的必然选择。现代医学模式强调多学科整合,多数医院也在大力推广MDT,其在医院和临床上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例如,北京301医院,在心血管疾病MDT团队中加入中医师,通过活血化瘀中药减少支架术后再狭窄风险,临床上取得较好的成效。
3、医院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重要手段。中医药服务利润率较高,比方说中药饮片加成一般在20%以上,部分医院内中药制剂毛利率超60%,同时还大大提升了治疗效果和医患满意度。据华西医院统计显示,开设中医门诊后,患者复诊率提高12%。
五、现代科技赋能赋魂:中医药从“经验医学”走向“循证医学”
1、现代科技赋能,新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打消了更多的质疑。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奖,为中医药在全球挺直腰杆提供强有力的佐证。之后,河北以岭药业的连花清瘟胶囊抗病毒机制、针灸镇痛神经通路等研究,登上《Nature》《JAMA》顶级期刊,逐步打破“中医药不科学”的偏见和污蔑。
2、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进一步助力中医药发展。据相关报道,AI辅助中医辨证系统(如“中医大脑”)已在多家医院试用,准确率超85%;药企利用基因组学筛选中药有效成分,研发周期缩短30%等,为下一步中医药的研发质量、研发速度等提供了更大空间。
3、与国际标准接轨。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中医药纳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1),针灸成为美国退伍军人医院疼痛管理常规手段,倒逼国内医院提升中医药服务标准化水平。
六、全球化趋势:中医药成为“中国医疗名片”。
1、海外需求激增。新冠疫情中,中医药在意大利、伊朗等国的使用率显著上升。2023年中药出口额突破50亿美元,河北以岭药业生产的连花清瘟在40余国注册上市。
2、国际医疗合作深化。目前,中医药已经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建设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例如,匈牙利岐黄中医药中心年接诊量超万人次,反推国内医院加强中西医结合能力以对接国际患者。
同时,中医药在综合医院中的发展空间仍然比较大,因为仍然面临着标准化缺失(如煎药流程不统一)、中医中药人才短缺、中西医融合发展的复合型医师不足、中医药院校较少等挑战。但长远来看,随着政策持续加码、循证证据积累和全球化需求增长,“中西医并重”“中西医融合”将成为综合医院的标配,甚至可能重塑全球医疗体系格局。
(魏子柠,医改界创始人/总编辑)
信息来源:医改界传媒
信息采集:卫健君
声明: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