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 | 源媒汇

作者 | 周艺

编辑 | 苏淮

2025年春节档的背景之一,是六部影片定档之初,2024年电影业的总结适时公布——420亿元总票房和较2023年下滑20%的成绩,令市场手足无措。

所以,作为2025年的第一个重要档期,春节档肩上的担子突然就重了起来,从电影业到观众都憋着一口气,希望能“一雪前耻”。

1月19日至1月28日的10天预售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11亿元的预售票房已经突破了影史记录,奠定了今年“最强春节档”的基本盘,能否超越2021年130亿元的成绩,就差“最后一哆嗦”了。

截止发稿,6部春节档电影已分出首轮胜负:《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19亿元的票房稳坐冠军;《唐探1900》的票房是13亿元;被寄予厚望的《封神2》和普遍不被看好的《射雕英雄传》(以下简称“《射雕》”),则以7亿元和5亿元的成绩居于中游。



图片来源:猫眼票房

《熊出没·重启未来》受到同样是动画电影《哪吒2》的强烈冲击,目前票房仅有3亿元,灯塔AI预测其总票房为11亿元,低于2023年和2024年两部前作的成绩。而博纳影业的《蛟龙行动》,则延续了在预售中的垫底态势,目前总票房尚未突破2亿元。

从单个电影及其背后的资本而言,在这个像鱿鱼游戏般的“春节大逃杀”里,输家要付出的代价远超以往。

01

排片大战

从初一到初三,比票房成绩咬得更紧的,是6部影片的排片——初三当晚“吐排片”冲上微博热搜。

所谓“吐排片”,意为影院根据前期的票房表现,将某些票房表现不好但排片占优势的影片撤回部分排片场次。据源媒汇的观察,观众对吐排片的要求,普遍集中在《封神2》和《射雕》上。

据灯塔数据显示,《哪吒2》在大年初三,还能以31.5%的排片占比撬动46.9%的票房;而《封神2》除了在大年初一上映首日的排片占比与票房占比达成平衡外,在初二和初三均出现倒挂情况——排片占比达到19%和15%,但票房占比则是15%和10%。

由于今年6部影片的平均时长为137分钟,相比2024年同期长了30分钟,所以对于影院来说,排片本身就是一个大难题。

面对观众对某些影片排片少的“讨伐”,北京一位影院经理对源媒汇表示,只要可以负荷,影院都是尽可能地多排片。

“我们比观众更希望影片长度能短一些,而且今年质量都还不错,我们是愿意多排片的。”他说,“但因为时间和影厅限制,我们只能追求上座率更高的影片。因为只有上座率高了,配套的小吃、饮料销量才能更高。”

该影院经理透露,由于今年影片时长及合家欢题材等原因,基本每场三分之二的观众都会购买零食和饮料。相比票房成绩,纯属于影院利润的食品消费,事实上对影院更为重要。

《射雕》在预售期以超3亿元的票房成绩遥遥领先,但排片一直非常“虐”。截至1月28日的排片场次为20万左右,低于票房表现不如它的《唐探1900》、《哪吒2》以及《封神2》,也因此被主演粉丝控诉“资本商战”。

而根据源媒汇的了解,恐怕事情并不如粉丝所想。

首先是《射雕》的上座形态比较独特。

由于肖战主演,《射雕》自从定档就一直被称为“粉丝电影”。而为了摆脱这个称号,肖战粉丝早在预售期就号召,如果是粉丝观看,尽量选择边位而非核心位置,这样才能吸引“路人”进场,有助于影片的传播。

这就导致《射雕》虽然预售票房高,但大年初二下午5点至晚上8点的黄金时间段,该片在广州某影院的排片,呈现了黄金座位空缺而边位上座率较高的情况。并且在上午9点和晚上11点的“垃圾”场次中,仍呈现同样的状态。其他影片如《蛟龙行动》和《哪吒2》,即使在上午9点,也是中间位满而边位无人。



图片来源:猫眼

“我很难想象,谁家好人大过年的早上9点,愿意在影院的前两排看电影。”一位观众对源媒汇吐槽,他在初二买票时看到《射雕》边位满但中间空缺的场次很疑惑,所以最后选择了即将爆满的《哪吒2》的最后一排的靠边位。“还是相信更多人的选择”。

前述北京影院经理也发现了《射雕》的这种现象,“大年初一早上9点多,一些很差的位置都被买了,但是上座率并不高,很多买了的人也并没有来看。”

由于影院可以随时调整档期,基本到了初二,就会将更多的排片给表现好的影片。根据猫眼数据,《射雕》的排片占比,已从上映首日的16%降至大年初三的8.8%,其票房在大盘中的占比也从14%降至6.5%。口碑与票房齐飞的《哪吒2》,排片则从23.2%升至31.5%。

相比平常时期的粉丝效应,在春节档这个“大多数人的”的战场,普通人口口相传的评价,才真正决定了影片的生死。

02

中影、横店“失算”

从资本的“排兵布阵”来看,一个冷知识出现了:《射雕》和《熊出没》竟然是绑定程度最紧密的兄弟电影。《射雕》的主出品方中国电影、横店影业和联瑞影业均投资了《熊出没·重启未来》,其中横店影业和中国电影还是仅次于华强方特的第二、第三出品方。

这是非常直观的“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分散投资方式。

《射雕》和《熊出没》这两部影片对于影投公司来说,分别是春节档“最危险”和“最安全”的两部电影。一部虽然拥有徐克但题材传统的武侠片、拥有顶流的标签却也要承受饭圈的危害波及;另一部虽然不是三十多岁消费主力的第一选择,却是他们的“吞金兽”的最爱,并且是一位长踞春节档十年的“钉子户”,胜率稳固。

中影和横店的算盘打得响,一部用来“赌博”一部用来“保本”。但可惜的是,今年的春节档让两位影投巨鳄失算了。

《哪吒2》极大地挤压了《熊出没》的生存空间。原本以为《熊出没》对应的5-10岁群体不会被偏成人向的《哪吒2》带跑,但实际上,因为精致的画风和流传更广的神话底蕴,父母和孩子在《哪吒2》上达成共识的可能性更高。

据源媒汇在《哪吒2》观影场次的观察,小孩子的数量显著。从与现场观众的交流来看,很多平常是《熊出没》动画粉丝的小孩,不用父母多劝说,都选择了海报和人物看起来更为酷炫的《哪吒2》。同时,这些观众也表示,由于春节档的影片价格依然较高,所以除非孩子强烈要求,否则不会再带他们去看《熊出没》。



《哪吒2》和《熊出没》的宣传海报

截至发稿,《熊出没》的总票房为3亿元,与刚破5亿元票房的《射雕》可谓是“难兄难弟”,在春节档刚刚摸到了及格线的表沿。

目前,《熊出没》也出现排片倒挂的情况,初二和初三虽有10%的排片量,但票房占比仅在6%左右,上座率则维持在30%。如果接下来的两天不能有更好的表现,恐怕会被压缩场次。

灯塔AI预测《熊出没》的总票房为11亿元,远低于2023年14.95亿元和2024年19.84亿元的两部前作。

根据已披露的业绩情况,横店影视2024年预计亏损9000万元至1.2亿元。中国电影近几年业绩并不稳定,2024年行业逆风,盈利预期亦不乐观。

不过两家公司作为行业投资、发行的“大户”,讲究的是以量取胜,虽然春节档未实现开门红,但后期仍存在很多超车机会。

03

光线大胜,博纳惨败

说到最后,就不得不提光线传媒这次的扬眉吐气和博纳影业的惨痛失败。

《哪吒2》对今年的光线传媒来说意义重大。



图片来源:豆瓣

2019年《哪吒1》50亿元的票房成绩,不仅让整个国漫行业为之一振,也令光线传媒将动漫制作树立成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哪吒1》开启了光线神话宇宙IP的开始,但它的成功并没有完全复制到其他电影中,未能形成如皮克斯一般模式化的动漫制作工业流程。尤其是神话宇宙系列中,《姜子牙》和《小倩》的平淡表现,让该系列的后续之作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对于光线传媒来说,《哪吒1》之后,自己主控以及参与出品的电影,不论真人还是动漫,都没有超过50亿元票房的作品。其所绑定的张艺谋,也是借助2023年春节档的“天时”,才让《满江红》取得了45亿元的票房成绩。

而更重要的是,《哪吒1》的成功,让光线传媒在2019年的营收飙升至28.29亿元,成就了其上市以来的最高点,之后便开始下滑。2023年因《满江红》再度翻身,但只及2019年营收的一半;从归母净利润来看,2021、2022年合计亏损超10亿元,2020年和2023年的7亿元盈利,还无法覆盖这部分亏损。2024年前三季度盈利4亿元,整年盈利有望,但无法重现2018、2019年的盛况。

所以,此次《哪吒2》的成功,令光线传媒扬眉吐气,再次领衔国漫第一的名头,在与出品过《白蛇》系列的知名厂牌追光动画的“斗法”中,大胜一局。

值得注意的是,《哪吒2》是此次春节档中唯一没有“拼盘”投资的影片,为光线传媒一家独占,五家出品方均与光线关系紧密:除了三家光线系公司,第一出品方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公司的实控人杨宇,就是影片导演“饺子”,光线旗下的彩条屋则拥有该公司30%的股份;成都自在境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实控人也是杨宇。



图片来源:猫眼

据悉,《哪吒2》的投资成本高达5亿元。不与行业分担风险,可见光线与导演对这部影片的信心。

《唐探1900》的表现虽没有超过预期,但仍维持了系列作品的平均水准。目前万达影业的这张王牌依然没有失效;《封神2》的口碑相较第一部虽有下滑,但也能稳居前三。

所以整个春节档看下来,败得最为惨烈的,当属博纳影业的《蛟龙行动》。不论上映前突击开启点映,还是提档到大年初一零点场,《蛟龙行动》不可谓不努力。

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在中国电影报道的采访中则提到“未来五年之内都不会有这么大制作的中国电影了”。由此可见《蛟龙行动》投资成本之高。

2018年春节档,《红海行动》以36亿元票房力压《唐探2》;2022年的《长津湖之水门桥》,则是以40亿元票房成为当年春节档的断档第一。博纳影业确实带领着中国重工业主旋律影片打下了坚实的江山,但这次,胜利并未站在博纳这边。

高成本、大制作的风格,已经让博纳影业深陷泥淖。自2022年上市后,公司目前亏损已超10亿元。《蛟龙行动》未能延续前作的成功已是一种失败,而目前垫底春节档的成绩,则更让博纳的处境雪上加霜。

根据博纳影业近期的片单,《克什米尔公主号》也是高成本大制作的主旋律。虽有刘伟强导演,但有了此次《蛟龙行动》的前车之鉴,该片背负的压力也将更大。

综合来看,今年春节档依然是“一超多强”的格局,是全年最为重要的档期。而从引发的排片争论、续作口碑的两极表现来看,则又是一场“胜者廖,败者众”的局面,市场对春节档的过度依赖,也使得这种“大逃杀”式的竞争加剧。

或许等到春节档不再争取“最强”,市场才能得到更健全的发展。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