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方蓝字「升值计」关注我
《射雕》其实还可以,不过有一个一直以来金庸武侠剧的通病,太赶了。
因为任何金庸的武侠小说,都不适合改编成电影,要用2-3个小时,把金庸的任何一部长篇武侠小说拍出来,任何一个导演都做不到。
徐克的新《射雕》其实也是这个毛病,如果说这部电影最好看的部分,那么我会说是彩蛋,看电影的时候,我就一直在好奇,怎么郭靖练兵,黄蓉传图,前面做了这么多铺垫,然后呢,后面呢,总要在蒙古军团和成吉思汗面前大秀一把身手吧,结果下面没有了,直接离开蒙古大营了。
到了彩蛋部分才知道,原来剪掉了,本来应该是前期高潮的部分,被徐克剪掉了。
同样,郭靖师傅桃花岛被杀的部分,应该也大幅度剪掉了。
这就导致,这个电影非常赶,就感觉肖战好忙啊,一会蒙古,一会大宋,一会又大宋,一会又大金,邓州,襄阳,桃花岛,肖战一直在赶路,没说两句话,就埋头赶路,汗血宝马也架不住这么造啊,太累了,这不应该叫《射雕英雄传》,应该叫《肖战在赶路》,真的,这孩子太累了。
很多人吐槽这是古偶剧,这还真不是,因为就连郭靖和黄蓉的恋爱都很赶,没有来得及谈恋爱,就赶紧推进剧情了。
过去华罗庚看武侠电视剧,据说有一个标准,打不打,打就看,不打就不看。
武侠武侠,说白了,要么看武,要么看侠,要么没武没侠,有感情戏吧,也来不及,徐克用两个小时要把四本书的内容讲完,这就导致,很多东西都来不及展现。
所以导致前面1个半小时多,没有高潮,一直在赶剧情,反派也很赶,西毒欧阳锋作为最大反派,也没有时间干别的,所以这个反派也没有剧情,自然也立不起来。
我能理解为啥很多人看完夸华筝公主了,因为没有主角根本没有机会干别的,连打架都没有多少时间,反而是华筝的几个小镜头,把人物给立起来了。
如果说前面可以看的话,就是蒙古军帐和军阵盔甲,人物的服化道,确实是下功夫了,尤其是成吉思汗的造型,确实像从历史书里走出来的一样。
但是也不能说不好看,因为在最后20分钟,徐克确实把诚意拉满了,把他这几年压箱底的画面功夫和特效成果全拿出来了。
这是近几年我看过国内电影最佳特效,郭靖和欧阳锋在宋蒙阵前大战,堪比《哥斯拉大战金刚》,也许这才是徐克最想拍的,他要拿金庸的酒坛子装他的特效。
这段也确实过瘾,如果你抛弃武侠的设定,把武林高手,就当成史前巨兽大战,其实非常好看。
如果徐克,干脆只选射雕一部分,可能这个电影完成度更高一点,拍大漠射雕就大漠射雕,拍蒙古西征就蒙古西征,拍华山论剑就华山论剑,而不是现在东拍一点,西拍一点,最后不伦不类。
金庸之所以被称为武侠的集大成者,就是在于,他把武侠时代几乎所有小说的要素完全地融为一体。
《射雕》是他真正意义上成功的第一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武侠小说要素:
1、夺宝:争夺武穆遗书
2、抢武林秘籍:争夺九阴真经
3、复仇:杀段天德、杀完颜洪烈
4、灭国争霸(另一种复仇):蒙古崛起、灭金、灭花剌子模
5、比武招亲:郭靖欧阳克争夺黄蓉
6、争夺天下第一:华山论剑
可以说,金庸比一般武侠作者,高级就高级在,他创造性地把武侠和历史高度地结合,尤其射雕,直接放在人类历史最大的游牧帝国争霸背景下,让读者的体验度拉满了。
如果徐克抓住任何一个故事线,无论夺宝也好,复仇也好,把自己的特效填进去,这都是一部上佳之作,但是很可惜的是,他全都要,这就导致很多剧情没有展开就结束了,最大的仇人完颜洪烈没有了,作为跟郭靖最大的映射,杨康也没有了,没有了康,这个靖还有什么意味,靖康的家国耻辱就差了一层,两个人的命运抉择,就没有意思了,欧阳克没有了,西毒这个人物也立不起来了,卫绍王没有了,札木合没有了,成吉思汗也就除了造型只剩造型了,托雷和郭靖安达的宿命感也没有了。
这个电影很多人在讨论肖战表现好不好,其实根本不是肖战好不好,根本没有给他空间,也没有给任何人空间。
所以,《射雕英雄传》就变成了《赶路的肖战》,倒不如真的弄一条故事线拍出来,效果会好很多。
但我整体来说,对这个电影还比较满意,我去看这个电影,一个原因是儿子刚看过原著小说,另一个原因,是我对徐老怪的马戏非常喜欢,我认为徐老怪的马战戏一直是华人独一档,真的能拍出来那种人如虎马如龙的感觉,这次也没有失望,华筝救黄蓉那段马战戏,拍出来了射雕者的气势,从后续彩蛋看,应该导演剪辑版会好很多,多很多内容,这次真的不怪徐克魔改,怪的是他不魔改。
总体来说并不难看。
更多阅读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