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人民网宾阳2月1日电 (梁章晖)在广西宾阳县,一场盛大的文化庆典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走进甘狄英工作室,室内各式各样的半成品龙头、龙尾和龙爪摆放得整整齐齐。扎龙骨、粘龙皮、编织龙珠……每位制龙工匠各司其职,一丝不苟地完成着手中的工作。他们正为即将到来的宾阳炮龙节赶制着一条条威武的炮龙。


制龙工匠赶制炮龙。人民网 梁章晖摄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宾阳县都会举行盛大的炮龙节活动。宾阳人民通过舞龙放鞭炮驱疫送瘟,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通过舞炮龙禳灾祈福,表达“求安、求福、求旺、求乐”的心理需求,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宾阳炮龙节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它不仅是当地人民欢庆春节的重要方式,也是展示和传承地方特色的重要平台。

制作炮龙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艺。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们齐心协力,经过扎龙骨,粘龙皮,画龙身,贴龙鳞,装龙珠、龙耳、龙角、龙眼,组装与调试等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仅是将一个龙头粘好龙皮就需要一到两天的时间。工匠们需要将纱纸裁剪成合适的形状,然后一层一层地粘贴在龙头,这个过程需要反复进行三次,以确保龙皮足够厚实,能够在舞动时承受鞭炮的爆炸力而不被炸开。


制龙工匠为新龙头粘龙皮。人民网 梁章晖摄

甘狄英作为“宾阳炮龙节”非遗传承人,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制作炮龙,对这门技艺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目前还有三个龙头没有制作完成,现在每天都是加班加点地赶制。”甘狄英介绍时,手上却没有丝毫停顿,而是耐心地将手中的竹篾一点点编织成龙头的骨架。


甘狄英制作炮龙龙头。人民网 梁章晖摄

在炮龙节前,甘狄英和他的团队需要制作28条龙,舞蛇道具以及两条蛇,任务繁重而紧迫。“正常的话,制作一条龙需要十天左右的时间。但是现在我们采用流水线的方式,每道工序都有人专门负责,基本上一个星期就能够完成一条龙的制作。”

随着炮龙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对制作炮龙感兴趣,不少人慕名前来,尝试成为一名制龙工匠。三十多岁的莫浩立便是这批新制龙工匠之一。


莫浩立制作龙珠。人民网 梁章晖摄

“作为宾阳本地人,我从小就喜欢炮龙文化,从小就喜欢舞龙。也是在机缘巧合下能够拜师甘师傅学习制作炮龙。”从舞龙的龙头到制龙的学徒。莫浩立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能够独立制作龙爪、龙角以及龙珠等龙的配件。

谈及学习制龙的过程,莫浩立说得最多的词就是耐心。他表示:“制作一条炮龙特别复杂,不同的部位有很多不同的工序。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否则就会影响到整条炮龙的质量和效果。”

莫浩立展示着自己手中由细小的竹篾制成的竹圈。“我们制作这个龙珠的小圈,他是有标记点,但是有些竹篾十分细小,你很难将它制成一个正圆。你就需要不断地尝试、调整,将做歪的圆做成完整的正圆。”


2024年宾阳炮龙节。人民网 梁章晖摄

2007年,宾阳县首次成功举办“百龙舞宾州”活动。多年来,宾阳舞炮龙在国内各地,在新加坡、韩国等地交流表演1000多场次。2011年,宾阳炮龙节被评为“中国最佳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一年一度的炮龙节,充分展示了宾阳人的豪放、热情、团结与活力,彰显宾阳的文化自信和城市形象,也促进了当地经济效益的增长。如今,“炮龙节”已然成为宾阳县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