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四,灶王爷踏云归,人间烟火正浓时。
当久保田博二的镜头穿越四十载光阴,那些踩高跷扬起的尘土、祭祖香火氤氲的庄严、舞龙狮跃动的红绸,在胶片的颗粒感中苏醒——这是一个没有电子红包与网红打卡的年代,却让每个中国人鼻尖发酸的年味记忆。
北方雪地上的高跷如林而立,南方街巷里的狮头昂首摆尾,藏地庙宇前的长号与经幡交响——
这些被镜头凝固的肢体语言,是中国人最古老的狂欢密码。舞者足尖丈量着土地的厚度,鼓点敲打出集体心跳,纵使时光模糊了具体年月,那份用身体诠释信仰的热烈,依然是节庆仪式最鲜活的注脚。
用新裁的布料裁出新衣的挺括,从冰冻的河水里捕捞起“年年有余”的吉兆,腌肉的盐粒里沁着的是化作真正味觉的“年味”,我们的生活向前,儿时新年的美好愿望正在实现,早春的中国正在走向盛放的未来,而当锣鼓声和鞭炮声响起,我们总是能再次回到盼望过年的小时候。
节选照片里某些场景并非严格意义的“春节瞬间”,但当藏地的酥油灯与汉地的红灯笼在影像长河里交相辉映时,我们突然读懂:所谓年味,不过是中国人对“重新开始”的永恒信仰——在冬春之交的裂隙中,我们始终相信,只要还有人在风雪里舞动,在祠堂前俯身,在灶台边忙碌,时间就永远不会失重。
后浪艺术祝大家新春快乐,也欢迎留言互动:
哪张照片让你想起童年过年的某个瞬间?
你所在的城市还有“年味”吗?你的家乡是否有即将消失的年俗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