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讲述“礼乐中的和谐之美”。 记者 刘苏雅摄

和以律吕,金声玉振。

大年初三,天坛公园里人头攒动,洋溢着一片热闹祥和的节日氛围。祈年殿前,身着马面裙的少女正在定格笑脸;回音壁旁,孩童正在奔跑,捕捉着远处妈妈的轻声低语;文创店里,游客忙着选购蛇年特色文创产品……穿过神路,绕过圜丘,公园的西北角,孩子们正在科普课堂上,聚精会神体验中和韶乐之美。

笛、笙、唢呐等传统乐器和鸣,传统宫廷音乐,奏出新春喜悦。

中轴线上奏响的中和韶乐,是中华礼乐文化的重要标志,先秦至今已传承几千年。皇家举行祭祀、朝会、宴飨活动时,总有它相伴左右。“春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大家会在新春期间祈福纳祥。明清时期,规模最大的祭天大典就在天坛举行,这方天地继承了我国数千年祭祀文化的精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代表性传承人王玲将礼乐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位于天坛公园西南角的神乐署,是专门服务于明清两代皇家祭祀典礼乐舞的机构。金、石、丝、竹、土、木、匏、革8种材料制成的16种乐器,严格按规制合奏;演奏时必须庄重平和,一字一音,音域不高不低;击编钟为始以宣声,击编磬为尾以收韵,乐曲阴阳平衡、和谐有序……古人将这些乐章献给天地日月诸神,在祭祀环境下用音乐使人沉静,营造肃穆庄严的氛围。

2006年初,在古籍中沉睡百年的中和韶乐得以重现——一支由年轻人组建的雅乐团,向游客展示了中和韶乐的八音乐器。随后,这支队伍一步步壮大。现在,每逢重要节日,各类宫廷音乐都会在天坛公园奏响,千年雅乐重新回荡在中轴线上空。现代音乐人还在保留历史原真性的基础上展开创作,为传统乐章注入时代新声。每次演奏时,路过的游客都会纷纷驻足,安静聆听;定期演出时,总会有“粉丝”专程前来欣赏。

“演出时长虽有限,它们的背后却凝结着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这些年来,我们寻访老乐工、建立档案库、组建雅乐团,为古乐重新搭建一方舞台。”王玲说,“中和”二字,既概括了音乐本身的特点,更展现了北京中轴线所蕴含的文化理念,“中和韶乐不仅是一种音乐,更是一种历史的回响、一种文化的传承。”

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曾经沟通天人的乐章,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密码,文化的血脉重新跃动。(记者 刘苏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