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诚然,太多的人,希望自己或者自家的孩子,早点励志成才,能够 变成神童,那就更好了。
可事与愿违,人走得太着急,就违背了自然规律,或者是迫于某种不得已的情形,逼着自己跌跌撞撞地前行。
农村有句俗语:“年轻有福不算福,老来有福才是福。”
人的命运到底如何,别急着给出答案,还得是走着瞧。
到了一定年纪,你就会明白,早慧的人,往往是命苦福薄的人。
01
在权贵之家,早慧的人招人忌恨。
西晋时期,晋惠帝的儿子司马遹,从小就非常聪明。
有一次,宫里燃起大火,晋惠帝站在高处,观察火势。司马遹立马把晋惠帝拉到暗处,说:“火场一片混乱,需要多防备,不应该让火光把你照亮。”
司马遹看到宫里的猪都很肥壮,就说:“这些猪都长大了,不如用来犒劳士兵,每天养着,耗费很多粮食。”
当司马遹立为太子之后,贾皇后非常忌恨。毕竟,司马遹是妃子谢玖所生。
大臣贾谧和皇后串通一气,诬陷司马遹谋反,然后处死。
三国时的曹冲,留下了“曹冲称象”的典故,也被曹操多次点赞。但是十三岁就夭折了。
还有曹植,少年时就文采出众,也被父亲曹操多次点赞,却引起了兄弟曹丕的不满。
曹植和曹丕为了争夺家业的继承权,彼此反目成仇,留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伤。曹丕继承家业后,曹植也就不受待见,只能在封地自哀自怨。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刀砍地头蛇。”
帝王之家,多半有几个儿女,谁能早慧,谁就会得到父亲的宠爱。但也就是这份爱,让其他的兄弟姐妹,庶母,某些有牵扯的大臣,心怀仇恨。
兄弟姐妹都是一家人,但是在权贵们的眼里,却是不同的帮派,都在想办法托举某一个人上位,便于巩固权势。
早慧的人,平时,他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很容易变成大家手里的一颗棋子,身不由己。一旦成为大家的眼中钉,肉中刺,那么他早亡的概率很大,成为了权势的牺牲品。
02
在穷苦之家,早慧的人吃亏最多。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在穷苦的家庭里,谁能最早成熟,懂事,那么谁就要承担起家庭生活的压力。
比方说,一个穷苦的家庭,无法承担起四五个孩子的学习费用。因而,必须有人退出学习圈。
最懂事的那个孩子,主动放弃学业,然后去种地、打工,供养其他的孩子学习。
若干年之后,学习的孩子,一举成名,还去城市里赚大钱,在城里安居乐业;而那个放弃学业的孩子,长大后,也没有一技之长,多半在底层混。
按照常理,学业成功的人,会拉放弃学业的人一把。但事实证明,很多人一旦成功了,就忘恩负义,对托举自己的兄弟,也是很淡漠的。
当孩子都成为中年人了,远走的人,过得逍遥;种地打工的人,距离父母很近,又成为了照顾父母的主要劳动力。
我们再看《伤仲永》里的孩子,很小就会写诗,天赋极高。
但是孩子的父亲却不让其继续学习,而是去写诗卖钱。从外人眼里,这是不对的,应该让孩子去学堂。
但是从穷苦家庭的格局来说,父亲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父亲穷怕了,若有机会让孩子赚钱,改变家庭的生活状况,那就马上开始。
当下都活不下去了,还考虑长久?父亲的格局,被生活逼得 变得很小。就算父亲想到了给孩子更好的未来,也无能为力。
穷苦家庭的孩子,早慧,往往和早吃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不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是用自己的命运,去托举其他的家人。
03
人这一生,早慧是天意,晚达是人意。
很多人,都有读书、谋业、科技等方面的天赋,利用好了,乘势而上。
可是人的心智和智慧,没有同步发展,智慧很多,但是心智不成熟,导致人变得高傲,就有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
佛家有一个观点:“只修智慧没有修福禄,是难成大器的。”
通俗来说,一个人智慧越多,那么他的人品越高,心态更平稳,对时局的敏感度越高。德能勤绩廉,一起发展,才是最佳人生发展模式。
在明朝,有一个叫洪钟的人,四岁就能下棋。六七岁就可以卖字为生。
皇帝请他到宫里写“圣寿无疆”,他说:“这样的文字,不能随便写,不能被侮辱。”
皇帝对此回答,非常认同。后来,洪钟随着皇子一起读书,并考中进士,仕途亨通。
人有智慧,还懂得做人的规矩,能遵纪守法,扶危济困;在很多场合,能克制自己的智慧,大智若愚,人生发展会慢一些,但也会稳一些。
04
古人云:“欲速则不达。”
人一旦早慧,起步的速度很快。这时候,反而应该放慢脚步,思考人生,避免被周围的人嫉恨;作为穷苦人,早点帮家里干活,没有错,但同时要考虑自己的命运,如何安排。
不想成为命苦福薄的人,那就尊重自然规律,藏好自己的聪明,修炼自己的德行,仍旧走厚积薄发的路。
真正的幸福,是天赐的,更是人挣来的。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