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车请当心脚下”“请不要遗忘行李”……1月31日大年初三,两天的休息时间结束了,铁路上海客运段的“00后”高铁乘务员龙春雨告别陪自己过年的父母,又奔赴工作岗位,服务春节期间出行的旅客。
帮助旅客团聚很有意义
龙春雨是苗族姑娘,老家贵州省凯里市施秉县是个被层层叠叠山峦环抱的县城。小时候,父母曾带她到苏浙沪旅行了一周,长三角地区便捷、高效的交通让龙春雨惊叹,也在她的心里埋下走出大山的种子。
读大学时,龙春雨选择了乘务专业,并于2023年10月通过上海客运段的乘务员面试,成为一名“高姐”,先后值乘上海虹桥到北京、太原、成都等地的高铁。
今年是龙春雨服务的第二个春运,去年春运她还处于实习期,面对平日里没见过的大客流,有些不知所措,只记得当时完全忙不过来。好在有师傅指导,她逐渐打开了自己,“欢迎乘车”“注意脚下安全”的招呼声越来越大,核验车票和整理行李架越来越熟练,还掌握了列车广播、补票等工作。
“春运不只旅客多,大家携带的行李也很多,比如今年我负责一个大学生团体票车厢,约70位大学生,每人都带着大行李箱。车厢内放不下,学生们有些不知所措。”龙春雨发现这一情况后,赶紧跑过去指挥并帮忙,先将小一些的行李箱放到行李架上排好,然后将一些大件的行李放在座椅最后一排,再用足大件行李存放处,最后剩下的则靠在洗手台边上,中间留出行走的空间。
等到了快下车时,龙春雨又提醒并引导学生们拿好自己的行李,不要耽误下车。
今年,反向春运的旅客不少,他们大多是父母,选择到大城市和孩子一起过年。他们中有的年纪较大,有的说不好普通话,需要高铁乘务员多留意、多关心。
1月27日,在从成都返回上海的G2195/4次列车上,龙春雨就遇到两位快80岁的老人,她将两位老人接上车,并领至座位上安顿好,告诉他们快到站时乘务员会过来提醒,不用担心错过站,不要自己提前下车。等到了目的地车站,龙春雨又领老人下车,交接给车站的工作人员才离开。
还有两位旅客则是第一次出远门,从贵州毕节到上海和儿子一起过年。考虑到虹桥站比较大,旅客第一次去可能不认识路,龙春雨便告诉他们,G2195/4次列车的出站检票口是上海虹桥站的北2号出站口,指导两位旅客到了出站口不要乱走动,等熟悉路线的儿子来接他们。
“高姐”的工作有个特点,就是每到节假日会更忙。工作以来,龙春雨只通过请年假回过一次老家,去年春节更是在列车上度过。尽管要牺牲很多,但她还是喜欢这份工作。
“有时候看到旅客会想到自己,也会想到自己的父母。春运期间,想到能帮助旅客与亲人团聚,就觉得这份工作非常有意义。”龙春雨说。
通往家乡的列车更亲切
龙春雨的老家贵州凯里于2015年通高铁,目前她值乘的上海虹桥到成都的G2193次列车就经过凯里站。从上海到凯里超过千里,高铁不仅让这位大山里的姑娘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让她能够时时听到乡音,看到家乡的风景,好像不曾远离家乡。
上海客运段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两年该段新进不少少数民族职工,出于人性化,以及更好服务旅客的角度考虑,许多少数民族职工被安排在自己家乡方向的列车上。
比如,上海往返成都的这趟列车上,就有许多苗族旅客,其中有少数旅客普通话说得不太好,这时如果列车上有苗族“高姐”,便能更好地和旅客沟通。
时间长了,龙春雨也能一眼辨别那些只会苗语的旅客了。“通常是年纪较大的老人,在家里孩子帮他们买了票后,第一次乘坐高铁。其实他们挺需要帮忙的,但害怕沟通不好,所以不敢表达,这时就需要我主动服务了。”
老人们不懂列车上的设施,龙春雨会告诉他们卫生间、洗手台在哪里。因为害怕老人接热水烫到手,她还会帮老人接好热水,送到座位上。“看到家乡的老人会觉得很亲切,帮助他们就像帮助自己的亲人。”
由于春节休息两天后,又要投身春运,龙春雨依然无法回老家过年。好在今年,龙春雨的父母乘坐高铁来到她租房生活的地方。他们带了两个大行李箱,还提了许多装满食物的袋子。
“爸妈带来许多他们腌制晾晒的腊肉、香肠,还有水豆腐、贵州米粉,烧好的鸡肉、鸭肉,这些都是老家过年必吃的美食。”龙春雨说,有亲人和家乡传统美食陪伴,在大城市的小家也充满了家乡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