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桌二椅、长衫旗袍——上海评弹团重量级“角儿”都到了。

长宁文化艺术中心长艺书苑,这个春节格外热闹,新春评弹演出预告早早排出,但书场不敢声势浩大地宣发。原来,从蛇年除夕到大年初二,上海评弹团的一线“大咖”接连上阵:评弹团长高博文和陆锦花,吴新伯、姜啸伯和陶莺芸。书场总共就200个座位,书场经理生怕一“高调”,位子就不够用。

听客们收到消息,从上海四面八方赶来。杨瑷嘉正准备报考评弹学校,新春三天演出场场不落,还用手机录下了高博文和陆锦花的表演:“机会难得,回去仔细研究。”听客徐纪杨自打1998年长艺书苑开张第一天就来听书,27年风雨无阻。今年春节,团长高博文带队给听客们拜年,老听客感慨:“看着高博文从青年演员演到如今的名家,书场这次的安排有心了。”

长艺书苑,因为“演员好、书目好、服务好”享誉长三角,曾被评为评弹艺术展演基地。今年新春是上海评弹团与长艺书苑签署合作协议后的首个春节,院团配置最强“卡司”,足见对老听客的重视。


姜啸伯和陶莺芸在演出。

“土法炼钢”攒底气

长艺书苑的名气,是一点一点攒起来的。

曾经,演员和书目由原书场经理刘瑾瑞与工作人员推选。开张时,来的听客少但专业,甚至辨得出唱腔流派。刘瑾瑞和工作人员都是“门外汉”,为了满足“老听客”,他们专程到长三角地区的书场拜访、学习,把好演员请过来。到后来,不仅工作人员能哼唱几句,刘瑾瑞还能整理出评弹小知识印发给听客。他有一个手抄本,上面记录书场从开办起到他退休,每天的人次、天气情况、说的是哪一本经典剧目等。“土法炼钢”二十年,书场的名气响了——下午1点半的演出,听客们上午11点多就候在书场。

书场的运营“老班底”退休后,怎么维持住长艺的好口碑,成了一桩挑战:一方面,受众对传统长篇的需求下降,更中意开篇、精华选段或简短唱段。于是,古镇茶馆、酒肆食集皆摆开“书场”。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也越发重视为当地艺术家提供舞台,名家们档期越发紧张。

去年,书场与上海评弹团签约合作,探索由专业院团安排演出计划和内容,书场负责运营服务的模式。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副主任黄剑铮说:“书场不少‘老听客’对长三角地区的评弹演员情有独钟,上海评弹团克服档期等困难专门邀来‘角儿’,丰富表演风格。”

新春档听客中出现一张年轻面孔,14岁的郭清翰陪母亲和外婆从静安区赶到书场。之前,他从没听过评弹,现场听得专注,直言“真香”:“演出有百分之六七十能听懂,下次来会提前好好研究下书目。”


吴新伯在演出。

创新“种草”年轻人

到长艺书苑表演,演得好不好,全都体现在上座率上。

有还没成“角儿”的青年演员,从初演时观众寥寥无几到最后一天听客满座。也有演员火候不够,结果观众越演越少。

上海评弹团党支部书记、副团长赵倩倩说,长艺书苑是沪上为数不多、始终坚持市场化运营的文化场馆。长艺的听客讲究,演员是院团挑选过的。

长艺书苑盛极时,曾流传着一种说法,看长三角地区的评弹演员是不是“角儿”,就要问问他有没有来长艺书苑演过,这说的正是长艺听客的专业度。当初,老听客跟书场经理讲行话,比如“剪书”,意为结束一档书的演出。经理和运营团队都没懂,接连请教了好几天。

“长艺的观众听得出演员功力深浅。有听客会同演员交流某书目里的人物该怎么理解,也会提意见点评演员有的地方演得不够到位。”赵倩倩说,院团与书场合作后,也延续了尊重听客意愿的传统。

在长艺书苑,大年初一的评弹演出免费开放,这是20多年的传统。这一天,吴新伯演了评话《三国》,听客满座。

留住“老听客”,“种草”年轻人——书场立下新年“小目标”。黄剑铮说:“传承与创新并举。书场更新升级后与院团合作,既保留老听客们喜欢的原汁原味,同时新开辟可容纳500人的‘520剧场’,为评弹跨界融合摇滚、爵士、流行歌曲提供试验场,链接年轻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