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深圳小学数学期末考试题太难”的消息,让全国各地的家长群都炸锅了!
群里各种讨论和截图满天飞,其中有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套数学试卷的难点不在数字计算,而在阅读理解。
△图源网络
我第一时间找来了“涉事”试卷研究了一下。
选择题里有对《长城谣》歌词“四万万”的理解,还有对成语“海底捞针”“水滴穿石”概率的判断,确实是我不曾见过的题型。
后面的填空题、应用题倒没有出得这么“花”,但题干的文字量都不小,包含不少背景信息和情境说明的内容,非常考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关键信息提取能力。
这里附上整份试卷,各位姐妹可以试试自家孩子甚至是自己的“读题水平”。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有深圳南山区的家长爆料:原定的考试时间是90分钟,平均分配给36道题,每题只有2分半。后来考试临时延长了20分钟,还是有学生答不完题。
还有教中学数学的老师看完试卷后也感慨:“别说四年级学生了,我也写不完啊!”
家长、老师的担心和吐槽,我完全理解。
但实话实说,这波“情景化、跨学科、加大阅读量”的出题思路,我是支持的。
因为,这才是大部分孩子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会接触到的“数学”的模样。
传统观念中的数学学科,往往被简化为数字、图形和运算符号的叠加组合,其核心在于求解那些远离日常经验的抽象问题。
即便应用题从不缺席,题目却常令人哭笑不得:
像著名的“水池问题”,一边注水一边排水,仿佛在考验做题者的耐心而非数学能力,也丝毫不在乎水资源的浪费;
还有“鸡兔同笼”,硬生生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塞进同一个笼子,不讲道理也没有常识可言,我至今不理解这么做的用意;
更有3个人硬要平分5块糖的难题,让人不禁质疑,数学好的人是不是都忘了分享与谦让的美德,以及灵活变通的智慧?
这样的数学,更多是脱离实际情境的公式与定理,与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于是,孩子就是为了学而学,缺乏源自生活实践的深切兴趣和主动应用的内在动力。
但实际上,我们常见的“数学”是什么样的呢?
比如:装修房子时,需要根据房间的面积和形状,来计算地板瓷砖数量。
我们无法直接看到一个写着 “请计算面积” 的公式,而是要自己测量尺寸,考虑不规则的角落,从房屋的实际布局这一复杂环境条件中,提取出有用的度量数据,进而通过运算得出材料用量。
又比如:双11期间,想要花最少的钱“清空”购物车。
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各种“满减”“折扣”“买赠”的促销活动,我们就得和各店客服沟通获取活动细则,在纷繁复杂的价格信息和优惠条件里分析不同“凑单”方式下的实际花费,直至得出最划算的方案。
再比如:投资理财,要综合考虑利率、风险、投资期限等因素。
这些信息散布在各种金融产品介绍以及市场分析报告之中,需要自己去挖掘整理,利用数学知识预估收益与风险,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而数学试卷想要考察的,正是学生分析和解决这些复杂、真实问题的水平之高低,包括融会贯通各学科、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数学认知,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阅读理解、逻辑思辨、提炼信息、精准表述等多面能力。
归根结底,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发现世界、理解生活、解决问题的实用工具。
因此,将数学与语文学科、社会事件等“跨界”结合,培养孩子在广阔的信息海洋中高效读取、解析、筛选、运用、表达的综合素养,无疑是正确的教育方向。
此次“深圳小学数学试卷”风波中,比起家长和网友们的激烈反应,亲历考试的师生就表现得很是淡定。
因为“多想少算”的学科变革趋势已经渗透到课堂内外的学与练中,他们其实对这类命题早已有了充分的认知和经验。
命题组工作人员和教育专家表示,试题的初衷是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和核心素养,对题量大小、情境程度、难易平衡等各方面的把握在这次命题中暴露出的不足,会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磨合调整。
毕竟探索与改变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无论是教育界的专业人士,还是身为家长的我们,都需要给予充分的耐心与理解,向着“育人成才”的目标齐心努力。
其实不仅中国的教育思路在变化,近些年美国K-12数学教育也十分推崇“情景化、跨学科、加大阅读量”的理念。
应用题(Word Problem)常常包含大量文字信息和复杂长句,非常考验考生的阅读和理解。像下图中的这道题:
△图源网络
如果回归到纯数学上,题干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有一个整数x,10≤x≤20,x÷4余3,x÷3余1,求x的值。
但如果读不懂这道题目的表达,不理解字词短语的实际意思,比如putting them into piles of 4到底是“分成4个一堆”还是“分成4堆”,那孩子是无法从中提取正确的做题条件并“翻译”成数学算式的。
在SAT、ACT等留学申请必经的标化考试中,部分数学题目也以“文字长、信息多、逻辑顺序复杂”等特点,给考生带来不小的麻烦。
所以,对走国际路线的学生来说,也需要在英语阅读理解和有效信息抓取能力的提升上多下功夫,才能在面对这样的数学题目时快速厘清其中的数学关系,牢牢把握住应得的分数。
△SAT数学样题,图源网络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管是在语文、数学等各学科的学习深造上,还是在参与社会活动、处理日常事务、应对职场挑战时,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理解分析能力,成为了筛选有效信息、高效解决问题的关键。
那么,家长可以如何着手,帮助孩子培养读书习惯、提高相应能力呢?
首先,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是基础。
爸爸妈妈可以在家中设置专门的阅读角落,摆放丰富多样的书籍,让孩子随时能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同时,大人自身也要养成阅读的习惯,放下手机、以身作则,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会对阅读产生兴趣。
其次,亲子共读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在共读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思考书中的内容,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享感受,锻炼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阅读的书籍最好不要局限于同一种题材或体裁,而是要尽可能地广泛、多元,比如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历史故事等都可以让孩子读上一读,拓宽知识面,这样在面对不同领域的信息时,才能更得心应手地进行提炼和理解。
读完后,也可以通过一些互动活动来训练孩子,比如让孩子阅读新闻报道后,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逐步提升信息提炼能力,培养多视角看待问题的逻辑思辨力。
相信到时候,这样的试卷对孩子来说,将不再是什么难题。
更重要的是,孩子在未来面对现实世界纷繁复杂的问题时,也能像拆解试卷题目一样,运用所学知识和思维方式,冷静分析、巧妙化解,以更游刃有余的姿态去拥抱生活、迎接挑战,实现个人综合素养质的飞跃。
姐妹们有商品、育儿等方面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找“大管家”,她贴心又靠谱,包解决,包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