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承载着无数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寄托。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热闹的舞龙舞狮,从精致的糖画制作到传统的庙会民俗,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与过年的习俗紧密相连,为春节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即日起,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推出“非遗里的年味儿”全媒专栏,带领大家走进非遗的世界,探寻那些隐藏在年俗背后的动人故事,感受非遗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泰山上有石敢当,为民除害他上山岗……”1月31日,泰山皮影戏剧场年味儿十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泰山皮影戏第六代传承人的范正安,正用娴熟的技巧将皮影呈现得精彩绝伦。
逗趣的唱词和精湛的表演带动了所有人的情绪,阵阵叫好声和鼓掌声此起彼伏,现场气氛格外火热。“从来没想过皮影还能这么玩,传统的艺术用现代人的方式打开,感觉新颖又有趣。”游客林强说。
泰山皮影戏又称“人子戏”、“挑影子”,被誉为泰山文化“活化石”。2008年,泰山皮影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泰山皮影戏可称为表演者的“独角戏”,“十不闲”是泰山皮影戏最大的特色。“一个人要操作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木鱼、竹板、鸳鸯板八样乐器,再加上操纵皮影和演唱,一个人当十个人用。”范正安骄傲地说。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非遗文化的国际交流日渐增多,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埃及、南非等二十余个国家都留下了泰山皮影戏的足迹。
每次出国演出,范正安都想着增加一些创新元素。在南非的展演中,他现场制作了狮鹫、长颈鹿等有当地特点的皮影,还现场编排了一小段皮影故事,让南非观众大为赞叹。
传统文化,传承是根本。在剧目演出方面,有传统经典精品戏《蛙鹤龟》,老戏新编爆笑戏《武松打虎新传》,潮流嗨皮时尚戏《江南style》、《小苹果》等等。
如今的泰山皮影戏不再是表演者的“独角戏”。近年来,泰山皮影戏已经作为泰安市的校本课程进入了泰山学院、泰安师范附属学校等60余所学校。泰山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成立了皮影艺术社团,开设了泰山皮影戏选修课。2017年,泰山皮影戏馆在北京前门大街挂牌营业,实现“老树发新芽”。
“皮影戏倡导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催人奋进、教人向善。期盼有更多年轻人喜欢泰山皮影戏,让它永远传下去。”范正安说。
(□本报记者 曹儒峰)
非遗里的年味儿|孔府菜端上百姓餐桌
非遗里的年味儿|杨家埠木版年画 在时尚里“出圈儿”
非遗里的年味儿|海阳大秧歌,舞动火红年
非遗里的年味儿丨临清驾鼓鼓声铿锵 龙灯灯火风吹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