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一书,道尽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百态。说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石,相必这句话还未过时!

每到年关,都是农村和小县城一年到头最繁忙的时刻。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都会回到生养长大的故乡

令人好奇的是,在农村说的上话往往是久居乡村之人,而读过大学,见过世面,与各类人员打过交道的游子在回到久违的家乡之后反而变得安静,似乎没有参与感和话题感,甚至感到格格不入。按理说,见过世面的大学生无论是谈吐、见识和眼界都要好于在农村扎根的人,为什么反而在农村这片土地上,大学生之类的高质分子反而没有什么话语权呢?



乡村社会无非是围绕家长里短、宗族礼仪和乡村发展等展开,对于长期生存于这片乡土的人来说,这些都太过熟悉,哪家人办喜事,哪家人生孩子,哪家人装修房子等信息都会在乡村流传开来,族里之间也会互相赠送利是,走走关系。因此,对于常年生存于乡村的人来说,不管是老人和年轻人,其接受的信息也是关于这些,自然而然对于这些事情如数家珍,也就有了很强的参与感和话题感;甚至,有些宗族事物是需要家里出年轻壮力支持,这也让他们对于宗族事物也有很强的参与感。



对应的,久居在外的大学生或学历较高的人,其现有的生活环境与儿时存在巨大的差异,繁忙的工作生活,较大的生存压力和凉薄的人际关系,导致他们离开村子太久了,已经适应不了农村的生活节奏和交流方式。农村人的热情、豁达和邻里关怀在城里并不多见,这也让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感受到久违的情绪价值,同时也因为长久处于与农村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而久久难以融入。

因此,大学生或高学历的人回家乡显得不那么热情倒不是因为他们高傲和不屑,而是所处的环境不同导致难以融入;此外,城市环境更强调个体空间和隐私,这也让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私密空间,交流方式也会变得更加保守和礼貌性,生怕因为自己的言行给他们造成不便,而农村人恰恰相反,他们会关注你的方方面面,包括你的工作、收入、房子、对象等等,倒不是说农村人不懂礼貌,而是在他们的认知中同一宗族的亲戚就是自家人一样,既然是自家人就没有秘密可言。



因此,在外打拼的成功人士或高学历人士,回到乡村都会有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点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