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龙年的最后一篇文章。正好把这个系列文章发完。
本文简单介绍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逻辑谬误
答非所问
这种逻辑谬误很常见,很多人在遇到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或者答案对自己很不利的时候,就会对提问的话题采取回避的态度,有个成语“王顾左右而言他”就是典型的答非所问。
从逻辑谬误类型来看,答非所问的逻辑谬误包括偷换概念、转移话题、混淆概念、稻草人谬误、窃取论题等逻辑谬误。
比如,有一个视频,某著名手机厂商负责人回答主持人的一个问题,“请问我们手机里面的芯片是不是都是自己制造的?”时,该负责人的回答很“巧妙”,“我们拥有制造手机里所有芯片的能力”。这就是典型的答非所问。
有生孩子的能力无法证明已经生了孩子。
弱弱地问一句:言行如何制裁?
不当类比
传统文化中,古人喜欢用取象比类的方式来说事讲理。
实际上,很多的取象比类并没有遵循类比论证的规则,属于不当类比的逻辑谬误。这种逻辑谬误通常的表现是,仅仅根据两个事物的表面相似或某些偶然属性,牵强附会地进行类比。
这类错误典型的句子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治大国如烹小鲜”等等。
不当类比发生最多的领域是传统医学,在药物、治疗方法和医学理论中都有大量体现:
药物类比:
把两种表面上相似但实际上成分和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草药进行类比,或者没有深入研究真正原因而进行强行关联。例如,认为某种草药与另一种已知有效的草药外观相似(黄花蒿与青蒿素),从而推断其具有相同的疗效,却忽略了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再比如,因为蝙蝠能够夜间飞行就认为其粪便(药名“夜明砂”)具有治疗夜盲症的效果。
治疗方法类比:
“辩证施治”理论,很可能会把两种病因不同,但是症状相似或相同的疾病,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比如,普通感冒和流感的病因完全不同,但是症状几乎一样,如果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显然是不妥的,其错误在于忽略了不同疾病的致病原因。
理论类比:传统理论认为,人体的某些功能与某种日常现象具有相似性。比如,人体内的“气”、“血”运行与管道(河流)中的水的流动相似,采取疏导的方式进行治疗;甚至依据穿山甲能够钻地,联想到用穿山甲的鳞片入药来疏通堵塞。最终,很可能由于错误的治疗而耽误病情。
滥用经典,比如格言、名人名言、俗话说
经常有人在说事讲理的时候,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这时候很有可能犯下逻辑谬误,包括诉诸权威、诉诸大众、诉诸感情、错误归因等类型。
通常,格言、名人名言、俗话说等等,都是前人通过有限的观察而总结出来的观点或结论,它们的共同点是特定的背景,和对自然现象有限的认识,存在很大地局限。如果不加验证就信手拈来,产生谬误的可能性很大。
中国传统中的俗话说,自相矛盾的俗话多简直是多如牛毛。
比如: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可俗话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北宋·汪洙《神童诗》)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 (明·李渔《十二楼》)
可俗话又说:狗改不了吃屎! (教育部《成语典修订本》)
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黄易《大唐双龙传》第三十四卷)
可俗话又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元·关汉卿《单刀会》)
万能的古人啊,你们不觉得自己很矛盾吗?
不仅仅是俗话说,名人名言也同样存在错误。
“因为某句话是某个人说的,所以这句话是对的。”——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诡辩,也是诉诸权威的逻辑谬误。
比如,有人说“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都支持”,这句话存在逻辑谬误。反驳它很容易:如果敌人反对吃屎,你就支持吃屎吗?
格言通常是简短而富有智慧的陈述,经常被用来表达一些普遍真理或经验教训。然而,即使是最有智慧的格言也很可能包含逻辑谬误——格言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一种误导。
在格言中可能出现的逻辑谬误有:
以偏概全或过度概括:将个别情况推广到所有情况。比如“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依赖于一个假设的前提,不论失败多少次,最终必然成功,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错误归因:默认两个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比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句格言比喻提前做事一定会带来成功,显然是错误的。
非黑即白、二元对立:只考虑两种极端情况,忽视中间情况的可能性。比如“要么全盘接受,要么彻底拒绝”这种说法排除了妥协和折中的可能性。
诉诸情感而非理性思考:利用情感而非理性来支持论点。比如“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这句话,强调感情在家庭中的重要性,现实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理性交流更重要。
循环论证:论证的前提就是结论本身。比如“强者恒强”这句话没有解释为什么强者会一直强大,只是重复强调自己的结论。
逻辑谬误通常会有一些很有趣的名字,比如:稻草人谬误、红绯鱼谬误等等。起什么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错误的根源是什么。
比如稻草人谬误,指的是在讨论问题时,故意忽略别人的主要观点或证据,而是抓住某些细枝末节进行歪曲或夸大,甚至通过夸张、强行关联等,树立一个与对方观点完全不同的观点(通常是荒谬的观点),从而反驳对方的观点,或者证明自己的观点更加合理。
这种方式不但影响理性讨论,更会降低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因为如果你可以负面地歪曲别人的观点,也有可能从正面歪曲自己的观点。
关于稻草人谬误,请参阅
很常见的逻辑谬误:人身攻击。
讨论问题时,不是就事论事地讨论,而是针对对方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阶级或处境等进行攻击或评论,并以此作为证据去反驳对方的观点或支持自己的结论。
人身攻击这种逻辑谬误有时候会表现得很隐蔽。这时,不是直接攻击对方的人品、道德,而是通过暗示、比喻等方式来误导听众怀疑对方的人品、道德。
比如:当某人对自己的国家提出批评时,有人会用“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个俗语来暗示对方嫌弃自己的国家,实质上,这也是一种人身攻击。
批评是最深沉的一种爱国方式,只有批评才能让国家变得更好。
关于逻辑谬误,请参阅
普通人也需要学点逻辑学系列文章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