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我的新书《第四支柱:中国存力崛起录》在2025年第一周上架,有些体会希望与读者朋友们分享。又正好马上要过春节,所以干脆把一些感受放在一起,和朋友们交流一下。
——导语
01
——关于新书
从22岁我进入电脑报社到今天已经23年,经历过多个平台的打磨,业内也小有名气,但40岁以前我从未尝试过写书。
我得感谢我的合作者、引领我进入书籍创作领域、带领我撰写《沸腾新十年》的林军兄,如果不是他三年如一日的督促和共创,我肯定在40岁的时候还没有一本自己的代表作。
写书和写稿的难度完全不同,可以说,要写一本有质量的书是很痛苦的。
但真正写完才发现,诚如英国哲学家密尔在其著作《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所说的——宁可做痛苦的人,也不做幸福的猪。
尽管痛苦有时不可避免,但正是这种痛苦和思考使人敢于去做更难的事情,从而赋予生命更深的意义。
我写第二本比第一本就顺手多了。似乎也在启发我,当你习惯于去做难但是有价值的事情的时候,你就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自己,你进步的空间就变大了。
柏拉图说,命运是机会的影子。如果我没有抓住写第一本的机会,我会在今天更难把握自己的命运。
朋友,如果你也正面临一个这样的选择,我推荐你去做更难、更长线的事情,因为你会得到更长期的回报。
02
——关于坚守
写书现在已经不是什么时髦的事情了,它是一件可能性价比不太高的工作。
现在大家的共识是,在传播效率上,直播>短视频>文章>书。
但很多事是不能只看效率的,要看深层次的价值。
比如这次的《第四支柱》,是中国有自主存储产业20年来的第一本专门史。
在收集资料的时候我就发现,有些事如果我不去抢救式的收集,就会彻底湮灭在历史的尘埃里。
所以,写书的变现效率低,但长期价值高。我已经在泛科技行业20多年了,但发现留下来的还在以写作为主业的老朋友越来越少了,写书的更少了。大部分情况,是大家有了更有效率的变现方式。
不过,即使孤独、即使要钻研很多冷僻的领域,就像在走一条人越走越少的小路一样,我仍然能在自己的写作劳动中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安慰。是因为我坚持认为,这样做对历史、对行业、对读者都是有价值的。
有价值的事情,再难也要坚持去做,这是我向大家的保证。这也是我对大家的重要分享,因为我相信新年会有新年的挑战,任何时候,人都要有一个精神底座来支撑你面对挑战。
03
——在新的一年,我建议你关注这几个领域,做好切换赛道的计划
2024年初的时候,我当时只有一个规划,那就是围绕“转型与变革”这个主题,一年写8到10篇文章,每篇字数可以达到大几千字甚至上万,这个任务我是完成了的。
但这个系列的划分是以命题来划定的,我想谈谈结合行业的形势,谈谈我在新年里的重点关注领域。
我的读者朋友很多都是业内的资深人士,当然也有不少行业新兵。下面我会介绍三个我将在2025年重点关注的领域,
而且我强烈的建议大家,如果你们有重新选择赛道或职业方向的想法,一定要重点关注这几个领域,这里面的机会多、天花板高。
一定不要等到你所在的赛道红利耗竭了才想到转换赛道,要在还有资本去谈判的时候就考虑这件事。
第一个重点关注的领域,是AI和大模型的商业化落地。
我们可能已经在过去的数年里听到了很多关于大模型落地的消息,但绝大多数是单点案例。
大模型变现的路为什么这么难?
显然,很难归因为单一元素,所以,这就值得我们研究——如果一个已经投资了万亿金钱并被寄予很高期望的体系最终不能大规模商业化,它的发展也是难以为继的。所以,那些重注投资AI的企业一定会竭尽全力去推动AI、大模型的商业化落地,这会产生很多新的商业模式,里面的机会是非常多的。
第二个重点关注的领域,是造车的下半场——智能化。
以前我对造车行业关注不够,写的文章不多,是觉得这个行业太虚浮。
但后来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每个时代都有一个主体硬件,前互联网时代是PC,互联网时代是智能手机,而AI时代最重要的智能能力都会被附魔到车这个主体上。
所以,2025年,不研究汽车,就不能算你在研究泛AI领域。这个领域同样有大量的机会,其中真正做智能驾驶的可能只有几家公司,但试图把业务场景延伸到车这个载体身上的企业会是千千万万,这里面同样有大量的机会。
第三个关注的重点,是大健康领域。
去年终于有一个巨头级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京东健康,实现了规模化盈利的闭环。
作为一个2015年就在一家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里工作的我来说,这一刻的到来真是感慨万千。
接下来的一年两年,它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们的就医体验;另外,大健康的“大”,就是它包容的机会会很多,比如我就相对看好国医和医美这两个赛道,它们是非常适合作为从健康这个核心向外能力溢出和流量溢出的载体的。
04
——关于一些胡思乱想
在我工作之余,想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生成式AI(AIGC)会不会让我这样热爱写作的人被AI生产出来的作品打败。
有一种说法是,AI打败数学家还要700天,但打败小说家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原理是数学可以比较容易的设计模型训练中的奖励机制,而文学评价的千人千面使之较难设计奖励机制。
但也有更夸张的说法是,2027年,AI会取代95%的职业。
我们该怎么应对呢?我说说自己的应对之道。
第一,如果这一天会到来,那我就会争分夺秒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完成更多的作品,给自己、更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份由人脑创造的精神财富。
第二,害怕是没有用的,我们要有勇气。我的理解是AI无法替代最顶级的人类创造性工作/制造性工作。
所以无论你在哪个赛道,你都要努力做到这个领域最强的前0.0001%.
第三,即使这一天到来了,我们要学会用AI+人脑的力量去和机器PK,用魔法打败魔法,我们每个人都不要放弃努力,要坚持PK到底。
彩蛋:
最后我安利一下自己的新作《第四支柱:中国存力崛起录》。从内容上,这是一本小众书,但可读性尚佳,里面既有国人做底层技术突破的艰辛故事,也有对存力在未来AI架构中重要性的描述。
我想拿出区区十本书做一个小小的鼓励,欢迎大家在此文下留言,留言的内容不止于书,而是你们可能想在2025年看到的、想了解的、希望我去做知识搬运工的、指导我如何把现有的工作做的更好的……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会甄选十佳留言在下一次公布,并寄赠我们的新书签名版。
新年将至,我和我的合伙人小梨作为“胡说成理”的主理人,给大家拜年了!我们要向在过去一年中与我们合作,给我们巨大支持的企业家朋友、行业伙伴和读者们说声真诚的谢谢。并期待在新的一年里,与大家共同进步、共创未来,祝大家新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