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澳网场外喧闹现象引发的话题热度,丝毫不亚于场内选手的竞争。球迷无视赛场秩序,多次现场采访引发争议,球迷、媒体与球员之间的对立情绪严重……过去澳网拥有的“欢乐大满贯”美誉,如今却被戏称为“愤怒大满贯”。
近年来,网球赛事为了吸引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关注,在赛事规则和观赛体验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创新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为赛事带来了更多的流量和关注度,却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现场氛围让名宿们看不懂
近年来,在大满贯网球赛事看台上,肆意践踏观赛规则的球迷数量不断攀升,而且这一态势还在持续加剧。今年澳网,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成为赛场内外人们热议的焦点。
球迷们今年在墨尔本公园的不当行为令人瞠目结舌。部分观众全然不顾比赛进程,无论是在比赛进行时,还是两球之间的短暂间隙,都高声叫嚷,丝毫不顾场上球员的状态和其他观众的观赛体验。有些人则热衷于大声喝倒彩,即便在男单半决赛中,赛会十冠王德约科维奇因腿部受伤无奈退赛这样令人惋惜的时刻,也有人毫不留情地发出刺耳的嘲讽声,全然没有一丝对运动员的尊重。
澳网独有的“派对球场”(增设阶梯式酒吧的6号球场)更是成为部分球迷肆意放纵的“温床”。在这片区域内,喧闹的球迷令场面一度失控,引发大规模骚乱,使相邻球场上正在进行的一场男子单打比赛,不得不在局间休息时转移到更远的场馆继续进行。
球员、媒体与球迷间对立情绪严重,“欢乐大满贯”为何变成“愤怒大满贯”?
媒体的采访与评论环节多次陷入争议。主持人的专业素养饱受质疑。他们提出的问题缺乏深度和针对性,有些问题更是显得十分突兀和尴尬,让球员们在回答时感到无所适从。谢尔顿在战胜38岁的孟菲尔斯后,主持人竟在现场说:“他差不多能当你爸了。”还有评论员在直播过程中侮辱德约科维奇和塞尔维亚球迷,在德约的强烈要求下,数日后才出面道歉。
诸多业内人士直言,如今网球赛事的氛围已让人看不懂。“这种情况持续好些年了……有时候,我打心底觉得这太不尊重人了。”曾两夺美网冠军、在上世纪90年代末登顶世界第一的澳大利亚名宿帕特・拉夫特感慨道。前球员约翰・亚历山大更是言辞犀利地指出:“如今观众里有一部分人相当粗野,他们有时候纯粹来这儿制造麻烦。”
为吸引流量却背离了传统
在曾有“欢乐大满贯”美誉的澳网,为何充斥着如此强烈的愤怒情绪?这一现象背后,除了越来越多的球员如今敢于直言不讳地表达观点外,其实与网球运动管理者推出的一系列举措紧密相连。诚如拉夫特所言,当下网球运动的管理者以及赛事组织者,都在竭尽全力地尝试吸引全新的球迷群体,尤其是不了解传统的年轻一代。
这些旨在革新网球赛事的努力,在多个维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赛事主办方打破诸多常规:允许观众在比赛进行时在看台上自由走动,这在过去数十年的网球赛事中难以想象;主办方还在罗德・拉沃尔球场增设“团队区域”,允许教练在比赛期间对选手进行现场指导,这片区域内的动静为赛事带来更高的曝光度和吸引力;今年澳网推出了多片带有娱乐看台的球场,观众可以一边品尝美酒一边观赛。这些将娱乐元素与网球赛事融合的创新模式,契合年轻球迷追求自由、轻松观赛体验的喜好,成功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目光。
球员、媒体与球迷间对立情绪严重,“欢乐大满贯”为何变成“愤怒大满贯”?
这种市场行为获得巨大成功。今年澳网不计算最后一天的数据,观赛人次就已大幅超越去年的总观众人数纪录,预计最终将吸引近110万人次观赛。亚历山大认为:“很多球迷们来自足球、橄榄球、篮球等不同领域,从某种程度上说,至少我们在让他们接触网球这项运动。”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下这种发展态势背离了网球运动的传统。“在澳大利亚观赛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你能见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共同营造出极为热烈的氛围。不过,有时我会觉得……这种氛围过于浓烈了。”前美国网球名宿麦肯罗认为,与时俱进固然重要,但网球运动蕴含着许多至关重要的传统,赋予网球独一无二的魅力,“在我看来,一场精彩绝伦的网球比赛中,那种特有的安静氛围才是最具特色而且无可替代的。”
球员、媒体与观众之间的摩擦,向来是体育大赛中难以回避的一部分。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网球运动既需要坚守自身独特的传统魅力,又要吸引更多年轻人,如何在这两者之间达成平衡,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澳网场外出现的种种现象,无疑给网球管理者和赛事组织者抛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卫报》认为,在当今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里,管理者应明确网球赛事的底线所在。对于被视作赛事重要组成部分的球迷群体,组织者也该明晰自己怀揣着怎样的期待,否则一味获取流量,可能会让网球运动陷入一种本末倒置的发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