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的李大姐平常特别节约,家里每次做饭剩下一些都是她打扫干净,以至于经常吃撑。
前几天,她照例最后一个下饭桌,吃得非常撑,没想到没等离开餐桌身体突然瘫软在地上。
家人见状赶紧拨打了120急救电话,送往医院后经过抢救还是无力回天。家人们对此都不敢想象,中午还在一起吃饭的人怎么就突然离世了?
了解过往史后,医生认为与李大姐长期吃得过撑有很大关系。她本身患有冠心病,在饭后大量的血液集中在消化系统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进而诱发了猝死。对此一家人痛心不已,然而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一、为什么吃太饱会诱发心梗?
大家都知道吃太饱会伤胃,但很少有人知道吃太饱还有可能会诱发心梗,严重甚至可能猝死,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饱餐后猝死的风险会更高。
饱餐后心脏需要输出大量的血液供给胃肠道进行消化,这样一来心脏负担会加重,身体的其他脏器、组织也会处于相对缺血的状态下。
对于本身患有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而言是非常危险的;再加上,暴饮暴食时容易摄入大量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会导致血脂水平上升、血液粘稠度增加,进而诱发血栓堵塞血管;
另外,过度饱餐还可能会导致胃-冠脉反射,让冠脉收缩、血供减少,心肌供血会进一步减少,导致心功能不全问题加重、心率加快、血压上升等,这些都可能会诱发猝死。
除了不能吃太饱之外,饭后的这几件事也要少做,否则可能会有带来很大的健康风险。
1、饭后大发脾气
进食后体内大量的血液处于胃肠道进行消化,这个时候人经历愤怒、悲伤等情绪时很容易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进而诱发心绞痛、心梗。
2、饭后剧烈运动
饭后马上运动会影响食物正常的消化吸收,还可能会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对此一定要重视。
3、饭后立刻洗澡
饭后本身大脑、心脏的血液供给就比较少,再洗澡的话会进一步让血液减少,很容易诱发意外发生。
4、饭后立刻躺下
饭后体内的血糖水平处于较高状态下,马上休息会让心脏负担加重,甚至会引起心脏不适、心脏病发作。且饭后马上躺下可能会导致胃酸反流,增加胃炎的发生风险。
二、研究发现:容易猝死的人大多有4个共同点
临床上对猝死的定义为突然发生的死亡,主要是指心脏突然停跳。世卫组织对猝死的定义则是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19 》中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预估每年会发生54.4万例心脏性猝死,大约每1分钟就有一人因猝死而倒下。
《中国急救医学》上刊登过一篇针对5516例猝死者的尸体解剖报告,发现猝死的人群身上多有这些特点。
患有心脏病:心源性猝死占所有猝死的60%左右,全球每年约有700万人因此而死亡。当身体出现体检时心脏杂音、胸闷胸痛等不适、活动时有不明原因的晕厥、心悸/出汗/头晕/恶心等症、遗传性心脏病史/猝死家族史以及活动劳累时呼吸急促/窒息感等信号时,一定要及时就医,这很可能是猝死的信号。
患有高血压:猝死人群中罹患高血压的占比38%左右,有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在30岁时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概率比普通人增加了30%。随着血压的上升,猝死风险也会进一步提高。
过于激动/劳累:约有半数以上的猝死人群在猝死发生前有过于激动、劳累的情况,其中情绪激动占26%、过度劳累占25%。
人在生气激动时,上调骨髓白细胞会生成促进冠脉炎症,增加斑块易损性,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发生。
而人在过度劳累时心脏也处于过劳状态下,容易引起心率加快、血压上升等问题出现。
中年人:中年人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有更大的生活压力,且身体多处于亚健康状态下。且这个年龄段的人多不重视体检,经常熬夜加班,这无形中增加了猝死的发生率。
三、身体出现3个表现,可能是猝死的信号
猝死多发生突然,超半数的人在猝死前没有任何特异性征兆。实际上,猝死并非无迹可寻,身上有刺死风险因素的人,出现这几个症状一定要警惕。
北京世纪坛医院医生银鹏飞表示,心脏功能异常较为典型的症状有三个。
一是突然感觉短暂性心绞痛、吞咽费劲,一些人会有3~5分钟的胸闷表现;
二是突然出现低血压,同时可能伴有冷汗呼吸困难症状,在情绪激动、饱餐后以及体力劳动后较为常见,通过休息可缓解;
三是感觉胸部有压迫感,同时有心慌、身体乏力以及头晕等不适。
一旦发现有人猝死,做好这2件事或有助于挽救生命:
第一、及时让患者平躺下来,打开室内窗户让他可以获得充足的氧气,如若出现心脏骤停要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同时要拨打120急救电话。
第二、等到医护人员赶到后,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救治,确认心梗后立即进行手术。
猝死的发生多很突然,但并非无迹可寻,只是出现的症状很容易被我们所忽略,对此一定要引起重视!
参考资料:
[1] 《63岁大爷午饭后猝死!医生:饭后要避开的4件事,很多老人还在做》.中毒与急救医学资讯 2024年09月06日
[2] 《为什么看似健康的年轻人会突然猝死?》. 丁香园 2023年06月04日
[3] 《猝死警告!出现这3个信号,可能是心脏在求救!》. 科普中国 2023年03月16日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