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分封诸侯时,并没有秦国,但后来不仅在春秋争霸时有秦国的身影,而且还是秦国攻灭六国,完成天下一统。
那么,秦国究竟是怎么出现的,他的发迹史是怎样的呢?
本文将秦国的发迹史梳理出来,争取让大家看完便能了然于胸。
秦国的发迹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以商鞅变法为分界点。
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地处西陲,常年与戎狄战斗,参与中原事务较少,被诸侯国视为蛮夷之邦,不受重视。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变得无比强大,参与中原事务越来越多,成为了列国口中的虎狼之国,各大诸侯国无不恐惧。
秦国又是怎么出现在历史上的呢?
按照秦国王室自己的说法,他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炎黄时代,黄帝的孙子颛顼大帝。
颛顼大帝死后,传了很多代,直到尧、舜、禹时代,颛顼大帝的后人中有个叫女脩的女子,无意中吞下了一枚玄鸟蛋,然后就怀孕了。
女脩就这样未婚先孕,生下一个叫“大业”的人,这个大业就是后来秦人的先祖。
大业生了一个儿子叫“大费”,大禹治水时,大费曾经辅佐大禹,后来舜帝任命他去负责管理山林鸟兽,这个大费还有个名字叫做“伯益”。
舜帝后来又赐给大费“赢”姓,从此以后,大费有了姓氏,赢姓也从此传了下来。
但是多年以后,舜帝去世前将王位禅让给了大禹,然而大禹后面起了私心,不愿禅让,把王位传给了儿子夏启。
夏启建立夏朝时,伯益属于反对派,和夏启之间展开了斗争,最终败亡。
这些事儿都是秦人自己说的,是不是真的,咱也不敢问,也无人可问,无可考证。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史记》
大费死后,他的后人曾经协助商汤灭夏,之后世代辅佐商朝君王有功,成为了商朝诸侯之一,负责镇守西陲边境,和西戎作战。
在传承了N代以后,一直到西周时代,秦人早已不是昔日的诸侯,甚至连封地都没有了。
西周时期的秦国是怎么个情况呢?
大约在公元前905年,此时西周属于周孝王时代,当时在“犬丘”(甘肃天水)有个叫“非子”的人十分擅长养马,因此周孝王专门让他去管理牧马场。
非子在驯养马匹的过程中,工作做得十分到位,养出来的马匹不仅精壮,而且大量繁殖,为周王室的军队提供了大量的战马。
周孝王认为非子养马有功,所以赏给他一块地皮,这块地皮叫做“秦邑”,非子也因此叫秦嬴。
非子由此拥有了自己的封地,但他并不是诸侯,仅仅只是西周的附庸国。
所谓附庸国,在西周时代,它是周王室的附属地,方圆不过五十里,地盘很小的。
在西周中后期,西部的戎人部族趁周王室衰落,频繁举兵进犯,秦国的地盘位于西周王畿的西边,属于西周的核心地盘,自然是首当其冲。
每当戎人来犯,秦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第一线,因此也被迫频繁地与戎人血战。
秦国虎狼之师的基因就是在这段时期内开始锻造出来的。
到了周宣王时代,这位周宣王是西周历史上的中兴之主,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得周王室一度重振往日雄风。
秦国的命运,也在这期间发生了剧变!
公元前822年,西戎举兵进犯,秦国首当其冲,当时非子已经去世,是秦仲在位。
面对西戎军队的进攻,秦仲率领族人与敌军展开血战,但是一个方圆不过五十里的小邦怎么打得过强大的西戎呢?
秦仲在血战中由于寡不敌众,战死在沙场,整个秦邑被西戎攻占,秦邑宣告灭国。
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
秦仲有五个儿子,他们在这场战乱中逃了出来,看着家园沦陷敌手,父亲战死,他们化悲痛为力量,发誓要找西戎报仇。
可是,整个秦邑都沦陷了,他们现在孤身一人而已,拿什么去跟西戎打?
这时,秦仲的五个儿子一番商议后,认为秦邑是周王室的核心利益区,眼下只有前往国都镐京,禀报天子,出动王师,才能复国。
于是,他们五人迅速赶到镐京,一见到周宣王便伏地大哭,悲痛地诉说着西戎人的残暴,以及父亲战死的悲壮事迹。
周宣王看着眼前的五个痛苦不已的年轻人,他们脸上散发出来的那种想要复仇的烈焰瞬间打动了周宣王。
于是,周宣王当即决定,从王师中抽调一支7000人的军队交给他们,并激励他们带着王师去扫平西戎,收复家园。
这五个年轻人拜谢天子后,便带着王师,开启了一段长达百年的复仇战争!
秦仲的五个儿子里,最年长的一个继承了秦仲的位置,他就是秦庄公。
当然,这个时候是不能称呼他为秦庄公的,因为当时的秦国连诸侯都算不上,仅仅只是个封邑不过五十里的附庸国。
所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历史记载极少,他们本国也没有像中原那样设置史官,因此秦庄公连名字都没有记载,而秦庄公之名也是秦国后人给上的尊号。
秦庄公带着七千王师讨伐西戎,不仅重建了家园,而且一举击溃西戎部落,立下赫赫战功,因此周宣王将其封为西陲大夫。
同时周宣王还把以前大骆之族所居住的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之地赐给秦庄公。
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於是复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史记》
然而,杀父之仇并不是打赢一场战争就能化解的。
在此后的40多年里,秦庄公用尽了自己的一生,去讨伐西戎。
秦庄公为了能全力打击西戎,将国事交给弟弟处理,他自己则是常年忙于带兵进攻西戎。
他不惜常年露宿荒野,忍受恶劣的天气行军,不是在打西戎的路上,就是正在和西戎交战。
与此同时,秦庄公还不忘时刻教育自己的三个儿子,要永远记住西戎人杀他们祖父的深仇大恨。
这种无畏无惧,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就是秦国虎狼之师的原始基因。
秦庄公死后,他的儿子秦襄公继承了王位,准确地说,不能叫王位,就是继承了秦庄公的封邑首领位置。
但这个时期,周宣王在周王室国力恢复之后,也开始大规模对西戎实施军事打击。
但周宣王的大军在与西戎的数次交战中,均以失败告终。
甚至最后把诸侯国的军队也叫上,组成联军进攻西戎,结果以惨败告终,南国之师被西戎歼灭。
周宣王的军队被歼灭后,不得不低调很多,为了稳住诸侯,他让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周幽王娶了申侯的女儿为妻。
周幽王继位后,和申后生的儿子属于嫡长子,毕竟他俩属于政治婚姻,周幽王不大喜欢申后,便立了褒姒的儿子为太子。
结果招致申侯不满,遂联合犬戎攻破镐京,杀了周幽王,改立申后的儿子为王,是为周平王。
这个时间段正是西戎强盛之时,周王室都打不赢,秦国跟西戎较量起来也十分困难。
但秦人与西戎有不共戴天之仇,而且他们的封地处于西周和西戎边境上,属于战争最前沿。
对于秦人来说,抗击西戎,不仅是保卫周王室,也是保卫家园,更是复仇之战。
原本秦庄公死后,应该是他的长子继承他位置,但长子世父却说:西戎杀死我祖父秦仲,我不杀死戎王,就不敢进城安居。
所以,世父决意要用尽一生,和西戎周旋到底,便将爵位让给了弟弟,也就是秦襄公。
而他自己,则是像秦庄公一样,带着军队常年与西戎血战。
西周没落,西戎强大,秦国时刻面临着被西戎灭国的危机。
秦人正是在这种时刻面临亡国危机中,不断地与西戎血战到底,最终杀出一条血路,保住了秦国的基本盘。
秦国的军队,也在这种无休止的与异族的血战中,被锻造成了一支凶狠无比的虎狼之兵。
周幽王战败被杀后,申后的儿子继承了王位,是为周平王。
但戎狄之患并未解除,周王室时刻面临异族入侵,然而周王室此时已无可战之兵,而且国力衰退严重,周平王只好迁都洛邑,春秋时代开启。
周平王东迁之后,周朝昔日在西部兴盛时掌控的王畿之地,全部尽丧敌手。
更无奈的是,周平王东迁时,连保护自己的军队都凑不齐,还得要各大诸侯国出兵护送,但很多比较大的诸侯国都不理他,根本不愿派兵。
这期间,秦襄公看准了机会,不仅立了功,还第一次和中原的诸侯国有了接触。
春秋时代的秦国是怎样的?
当得知周平王要东迁,需要军队护送时,秦襄公没有忘记五十多年前,周王室对他们一家的大恩。
当年正是周宣王借给他们王师七千人,他们才能得以击败西戎,报了父仇,重建家园。
因此,秦襄公当即亲率一支秦国精锐部队前往护送。
尽管周王室早已威风扫地,无法号令诸侯,但好歹还是来了那么几个诸侯担负护送任务。
当时秦国并不算诸侯国,撑死算个小邦国,他乘坐的马车比中原诸侯国的小,军队没人家多,在各路诸侯大军中,显得十分寒酸。
但秦襄公是当中最卖力的一个,所以当周平王顺利抵达洛邑之后,想好好感谢一下秦襄公。
然而,此时的周平王一想到这事儿就头疼,因为他实在是囊中羞涩,拿不出什么好东西给人家。
苦思良久之后,周平王只能尴尬地将秦襄公封为诸侯,同时将岐山以西的土地赐给秦国作为封邑。
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史记》
值得注意的是,岐山以西的土地早就被犬戎攻占了,甚至岐山以东也被攻占了一部分,这相当于空头支票啊。
尽管如此,周平王的分封对于秦国却是意义重大!
因为秦国从此以后,不再是周王室下属的附庸国,而是和中原各大诸侯国平起平坐的一方诸侯了。
至于赐给秦国的土地现在还被犬戎占领,但秦国从此拥有了周王室赋予的在西部合法征伐的权力。
不要小看这个权力,在周王朝时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只有天子才拥有对外开战的权力,现在周平王给了秦国这样一个权力,这放在过去是很高的权力。
秦襄公得到封赏之后,十分高兴,因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要是秦国打下来的土地,都将纳入秦国版图,秦国将会由此壮大。
于是,秦襄公决定讨伐西戎,收复失地。
然而,就在秦襄公集结大军,挥师向西时,不幸病逝于前线。
秦襄公死后,他的儿子继承爵位,是为秦文公。
秦文公子承父业,继位后不久,便调集军队,展开了对西戎的进攻,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和西戎血战,终于收复了那些被犬戎攻占的土地。
秦文公收复失地后,并没有直接一口吞下,而是遵守了昔日的诺言。
将岐山以东的土地还给周王室,而岐山以西的土地则归属于秦国的封地,算是对周王室的回报。
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史记》
此战之后,秦国的地盘得以扩张,在原来的基础上,拥有了原周王室在西部的大量地盘,实力大涨。
最重要的是,这场战争具有政治上的意义。
岐山以西的土地,包括岐山以东的部分土地,都是周王朝的龙兴之地,却在周幽王和周平王时全部沦陷敌手。
秦国以一己之力将其收复,因此这一战也具有国战的意义,自此以后,中原各大诸侯国开始对秦国刮目相看。
秦国用武力的方式,通过一场收复失地的战争宣告了自己具备和中原各国平起平坐的资格,政治地位得以提升。
至此,当初封邑不过五十里的小邦,在灭国之后,凭借周宣王借出的王师七千,收复失地,再凭着一腔热血,经历长达上百年的血战,终于成为了一方诸侯。
但秦文公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设立诛三族的刑罚。
在此之前,中原的刑罚相对来说是比较文明的,可能是由于秦国地处西陲蛮荒之地,受到中原文化影响有限,所以行事颇有野蛮之风。
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史记》
诛三族的刑罚便是秦文公开创的,此后历朝历代加以扩展,甚至搞出了诛九族、诛十族的刑罚出来。
由于秦文公在位时间长达50年,他的儿子还没等到继承爵位那天,就死掉了,所以秦文公去世后,将爵位传给了孙子,是为秦宪公。
但是,秦宪公继位时,年仅10岁,还是个孩子,所以秦国大权被几个权臣把持。
秦宪公继位的第二年(前714年),秦军对亳戎(西戎一支)展开了大规模进攻。
第二年(前713年),秦军大败毫戎,毫王战败逃往西戎,秦军彻底铲平毫戎所在的“荡社”这个地方,攻灭毫戎。
秦宪公长大后,于秦宪公十二年(前704年)派兵进攻西戎小国荡氏,并将其攻灭,秦宪公也在这一年病逝。
值得注意的是,戎狄其实分为“戎”和“狄”,戎又分为很多支,狄也分为很多支,为了方便理解,把这些在中原周边的游牧民族统称为戎狄,泛指周边异族部落。
秦宪公死后,秦国出现第一次权臣掌权和政变发生。
秦宪公原本立了长子继承爵位,但掌控秦国权力的三个权臣不干,他们想拥立秦宪公的小儿子“出子”为傀儡,便于控制。
于是发动政变废了已经继位的长子,把出子扶上君位,结果发现出子不甘心做傀儡,老想着反抗,又派人将出子刺杀。
出子死后,他们只好又把秦宪公被废的长子立为秦君,这个长子就是后来的秦武公。
秦武公韬光养晦,暗中积蓄力量,发动政变,将三个权臣诛杀,夷三族,重掌大权。
从秦武公谥号中的这个“武”字就知道这个人带着秦国在战场上有卓越的表现了。
秦武公掌握大权之后,带着秦军先后征服、并吞了绵诸、邶戎、冀戎、义渠戎、翟和貘等戎族,并初步设立县制来管辖。
与此同时,春秋时代的兼并战争开启后,秦武公也不甘落后,派兵吞并了小虢国。
至此,经过历代秦君的打击,西部的戎人各部被秦国打残,没有了还手之力,秦国也通过吞并戎人的地盘,扩张了自己的版图。
秦武公于公元前678年去世,他死前为了避免权臣掌控权力的悲剧重演,将秦国君位传给了弟弟秦德公。
但是秦德公仅仅做了两年国君就死了,由他的儿子秦宣公继位。
秦宣公在位12年就死了,年仅30岁,为了避免大权旁落,他也把君位传给了弟弟秦成公,没想到秦成公也短命,死前将位置传给了弟弟秦穆公。
秦穆公继位后,由于他卓越的贡献,成为了秦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令秦国后人无限追思。
秦穆公对秦国的贡献有哪些?
关于春秋五霸,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秦穆公就是争议之一,有人认为秦穆公属于春秋五霸之一,也有人认为不是。
不管是不是,这足以说明秦穆公在位期间为秦国的强大做了不少事情。
此时正好处于齐桓公称霸诸侯的时间段,彼时的晋国其实也十分强大,不输于齐国。
秦穆公在位时,西部的戎人已经不足以撼动秦国,秦穆公因此将目光转向东方,试图东出,以参与中原事务。
自此以后,东出就变成了秦国的战略目标。
强大的晋国在向西扩张后,版图直接和秦国接壤,双方有着漫长的边境线,秦国想要东出,晋国直接横在前面。
秦国虽然把戎人打得大败,当面对中原最强大的霸主晋国时,秦穆公才发现秦国实在是经济文化军事全面落后。
因此,秦穆公首先要发掘人才,任用贤能之士来壮大秦国,但秦国本土本身文化落后,必须从外部引进人才。
这期间,秦穆公决定和晋国交好,娶了晋献公的女儿为妻,没想到却因此得到两个十分厉害的人才。
这两个人就是百里奚和蹇叔。
百里奚跟秦孝公娶晋献公的女儿有啥关系呢?
因为晋国在兼并战争中攻灭了虞国,百里奚正是虞国的大夫,虞国被灭后,百里奚就成了奴仆。
晋献公的女儿出嫁时,百里奚作为陪嫁奴仆一块儿前往秦国。
但当时秦国被中原视为蛮夷之邦,百里奚觉得去秦国肯定更屈辱,便找机会逃到了楚国,没想到又被楚国当成秦国间谍抓了起来。
秦穆公听说百里奚也在秦国后,赶紧去找,结果才发现百里奚逃到了楚国。
为了把百里奚捞回来,秦穆公本想出大价钱将其赎回,但又担心价钱太高,楚国会因此认为百里奚是人才而扣留他。
所以,聪明的秦穆公干脆向楚国放出话来,说愿意出五张羊皮换回百里奚。
百里奚在楚国关押着,还得管饭,而且百里奚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又不能干活,就这么养着还浪费钱,于是同意了交换。
秦穆公见到百里奚后,对他礼遇有加,两人促膝长谈三天三夜后,秦穆公被他的才华深深折服,便将秦国超正大事都交给百里奚管理。
就在这时,百里奚又向秦穆公推荐了一个更厉害的人物——蹇叔。
如此,秦穆公一次性获得了两个当时不世出的奇才,在他们的帮助下,秦国的经济文化各方面得到一次较大的发展。
而秦穆公,则将精力专注用于向东扩张。
不久之后,秦穆公终于找到了机会,因为晋国出现了内乱。
晋献公的宠姬骊姬诬陷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公子夷吾三人试图谋害晋献公,结果晋献公瞬间大怒,扬言要杀了他们。
晋献公的这三个儿子中,太子申生自尽而死,另外两个为了保命,逃亡他国避难。
晋献公死后,骊姬的儿子奚齐继承国君之位,但此举引发晋国大臣不满,于是,大臣们发动政变,干掉了骊姬和奚齐,国君的位置空了出来。
这时,逃亡在外的夷吾请求秦穆公出兵护送他回国,试图依靠秦国的武力支持登上国君之位。
秦穆公答应了他,但作为交换条件,夷吾继位后必须将晋国的五座城池割让给秦国。
在秦国军队的武力支持下,夷吾顺利坐上国君宝座,是为晋惠公。
但没想到,夷吾登上大位之后,竟然以国内大臣反对这个理由拒绝割让城池。
秦穆公感觉被人耍了,于是秦国和晋国的关系开始恶化。
没过几年,晋国发生大饥荒,粮食紧缺,晋惠公又厚着脸皮请求秦国给他们提供粮食援助。
秦穆公不计前嫌,在百里奚等人的建议下,给晋国提供了粮食援助,没想到第二年秦国闹饥荒,希望晋国能提供粮食援助时,晋惠公却忘恩负义,拒绝提供。
秦穆公当场大怒,但他忍住了,他先带着秦国艰难地度过了饥荒,解决了粮食危机后,决定向晋国复仇。
秦穆公十五年(前645年),秦穆公亲率大军进攻晋国,三战三捷,双方最终在韩原展开决战,秦军大胜,晋惠公也被俘虏。
但春秋时期的战争,是有规则的,一般不会轻易斩杀其他诸侯国的国君。
最关键的是,秦军虽然打赢了,但晋国的实力并未因此削弱,秦国跟晋国完全不在一个等量级,真打起来,难有胜算。
于是,秦穆公决定释放晋惠公,条件是晋国割让河西之地给秦国,并将晋国太子放到秦国为人质。
双方晋国多轮谈判后,终于敲定,秦国如愿以偿,得到了河西之地,东出战略向前跨进了一步。
晋国的太子叫“圉”,在秦国作为人质期间,秦穆公并没有刁难他,反而对他非常好,还把女儿嫁给他。
因为秦穆公觉得,晋国太子长期在秦国生活,对他好,有感情了,将来他回国继位后,对秦国更有利。
谁知,晋惠公死后,这个太子圉对秦国没有好感,他也不想依靠秦国的力量登上大位,于是悄悄潜逃回国,登上国君之位,是为晋怀公。
秦穆公听到消息后,差点就气疯了,没想到自己对他那么好,这小子竟然忘恩负义,直接跑路了。
于是,秦穆公想把晋怀公赶下岗,这时,他想到了晋国逃亡在外的公子重耳。
只要扶植重耳上位,就能名正言顺地将晋怀公赶下国君之位。
不久之后,秦穆公找到了重耳,当时的重耳在各大诸侯国均遭到冷眼,只有秦穆公愿意提供帮助,于是就来到了秦国。
秦穆公对重耳也非常好,把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了重耳,随后在秦国的武力支持下,重耳回到晋国,干掉了晋怀公,登上君位,是为晋文公。
但随后晋国的反对力量对重耳实施了反扑,秦穆公再次以武力帮助重耳平定了内乱。
秦、晋之间,由此开启了一段蜜月期。
而此时的晋国,在晋文公的带领下,变得比以前还要强大,晋国与楚国之间没过几年就爆发了一场争霸战争。
秦穆公深知秦国的国力不足以和晋国硬碰硬,便选择了隐忍。
在晋国与楚国的战争中,秦国站到了晋国这一边,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作为晋国称霸诸侯的标志,秦国也参与了这一战。
战后,周天子任命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盟主的意思),而秦穆公只能当绿叶。
秦穆公虽然不甘心当配角,但也无可奈何,毕竟秦国的国力没有晋国强大。
后来晋国攻打郑国,秦穆公也出兵与晋国协同作战。
但秦穆公不甘心一直让晋国当独吞好处,便在战后留一支部队驻守郑国都城,试图自己将来独吞了郑国。
晋国将领知道后,纷纷请战要截击秦军,但晋文公认为秦穆公对自己有恩,就算了,没去攻打秦军,两家关系暂时维持下去。
不久之后,秦穆公想吞并郑国,秘密派军队绕过晋国,直插郑国,秦国想吞并郑国,显然是晋国不愿看到的,这容易直接引发和晋国的战争。
因此,蹇叔和百里奚百般劝阻,但秦穆公不听,坚持要派兵攻灭郑国。
结果半路上遇到一个郑国商人弦高,他当场看穿秦国的野心,假意献上四张牛皮和十二头牛犒劳秦军。
暗地里,弦高赶紧派人把情报送到郑国,郑文公当场大惊,随后将驻守郑国的秦军撵走,加强戒备。
秦军大部队抵达郑国边境时,才发现郑国守备森严,无懈可击,只好撤军。
但就这么回去又不好交代,便顺手把附近的小国”滑国“给灭了,才撤军回秦国。
晋国得知秦国攻灭滑国后,作为诸侯霸主,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于是在亲军返回的必经之路殽山设伏。
这支远征的秦军回去之时,千里行军,早已疲惫不堪,中伏之后没多久就全军覆没了。
从此以后,秦晋之间关系恶化。
两年后,秦穆公率军向晋国复仇,晋国知道秦穆公是为复仇而来,所以选择坚守不战。
秦穆公在攻下晋国几座城池后,耀武扬威一番才离去,算是找回了面子。
此后,秦穆公迫于国力不强,难以突破强大的晋国,所以把目光再次转向西部。
不久之后,秦穆公挥师向西,先后打败了绵诸、义渠、大荔等,一共灭掉12国(另说20个),为秦国开拓上千里土地,称霸西戎。
秦穆公与晋国交好,多次参与中原争霸战争,虽然最后都给晋国当了配角,但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秦国在诸侯中的政治地位。
秦国也因为秦穆公任用百里奚和蹇叔,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得到较大发展。
但秦穆公开创一个很不好的制度,贻害秦国上百年。
秦穆公死后,采用活人殉葬制度,虽然不是他开的头,但他却将一些贤才、有能力的大臣拿去殉葬。
秦国本身地处西陲之地,文化落后,人才匮乏,现在各诸侯国的人才听说秦国要用贤臣殉葬,谁也不敢再来秦国效力。
此举直接导致秦国人才凋零,没有人才的秦国,在后来的日子里,各方面全方位落后于中原诸侯。
后秦穆公时代
秦穆公死后,秦国继任的国君与晋国之间爆发了数次大规模战争,互有胜负,但秦国与晋国的国力差距大,无法撼动晋国的地位。
晋国甚至两次号令诸侯,组建诸侯联军进攻秦国,而秦国根本没有跟晋国消耗的能力。
一直到后来,晋国发生内乱,整个晋国被分裂成了三个诸侯国,分别是赵、魏、韩三国。
晋国分裂出来的魏国与秦国接壤,双方爆发了战争,结果秦国战败,河西之地被魏国攻占。
河西之地被魏国攻占后不久,秦孝公继承国君之位,他深感秦国各方面全方位落后于诸侯各国,因此公开招纳贤才。
商鞅在这个时间投效了秦国,并在秦孝公支持下,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行动。
商鞅在主持变法的同时,带着变法后组建的秦国新军,也就是大秦锐士,收复了河西之地。
自商鞅变法后,秦国越来越强盛,诸侯各国大为恐惧,将秦国称之为虎狼之国。
秦国也在此后,由于参与中原的事务越来越多,历史记载也越来越丰富。
再往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秦国此后直到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攻灭六国,一统天下。
总结
秦国可以说是在时时刻刻都面临着灭国级的威胁中浴血奋战,杀出一条血路来的。
秦国的人愣是在一小块土地上,和戎人之间血战了上百年,才算稳定了基本盘。
对于秦人来说,西戎常年进犯,他们没得选,一旦失败,便是家园沦丧敌手,失去一切,除了血战到底,别无选择。
在这种常年的血战中,秦国虎狼之师的基因也因此融入到秦人的血液中,商鞅是通过变法激发了这种无畏无惧的战斗精神。
从更广大的意义上来说。
秦国长期处于西部边陲,站在整个中原文明的大盘上,秦国起到了中原文明的屏障作用。
正是秦国数百年里,在西部和戎狄血战,在一次又一次的浴血拼杀中击败戎狄,保护了华夏文明。
如果没有秦国,早在周平王东迁时,戎人在攻占岐山以西的土地后,挥师往东,很容易就能占据关中之地。
到了那个时候,整个中原都会暴露在戎狄的目光之下,只要戎狄进一步占据咸阳、长安一带,随时都可以挥师东进,威逼洛阳。
中原文明势必岌岌可危,周王室衰落后,各大诸侯国会如何应对也很难说。
所以,从广义上来说,秦国在西部保卫了华夏文明的生存和发展,这具有极大的历史贡献。
参考文献:《史记》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