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时代的我们很少考虑过“生活秩序”与“自我主体感”的问题。因为大部分时候,家庭、学校这些既有的社会单位已经帮助个体建造好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动方式,只需要按部就班地与同龄人一同学习、考试,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升学即可。在这种“他律”的环境下,绝大多数人都很难意识到“我”应该如何在世界上存在,“我”如果脱离了这些秩序后,自我的规则又在哪里重塑。
☆ 这样的问题在更加自由的大学里就开始逐渐浮现,并成为很多人的一种困扰:我现在应该做什么?加入社团还是实习,是决定考研还是考公?自己没有办法决定的时候便会借鉴父母或是身边朋友的经验,甚至是全然委托父母帮忙决定,跟随朋友们的选择。
☆ 另外,正是由于缺乏秩序感,我们还特别容易受到社会中的消费主义、拜物教的影响:如果不知道信奉什么,如果不明白自己生活的逻辑,那就信奉金钱,相信银行存款带来的踏实感。这种状态还会进入到接下来的读研、工作和生活中,始终有种“我的生活从未为我而存在”的感觉,不知不觉就陷入到“我只是这个世界的NPC”的错觉中去。虽然这句话很多时候只是调侃,却也实实在在地说明,我们正在被时代和人群裹挟着向前走,几乎不知道如何重建自我的价值,重新寻找一份生活的秩序感。
☆ 以下我要说的「主角感」本质上就是对生活秩序的重构,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如何确认自身,获得满足感的方式,同时也能够减少很多迷茫和焦虑的痛苦,让自己在2025年,重新把握生活,重建生活。
It's my Life.
重建生活秩序✶
保持基本的能量场✶
@TuTouSuo ™️
◦ 保持健康。
永远不要为了任何东西放弃健康,只有生病的时候才知道生活的基础从不建立在任何金钱或学历、或一门课程考试和一个超牛的项目上,而是在于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无论是享受生活还是努力过活,都需要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哪怕是最痛苦、最难捱的时候,健康的身心都能够有效地帮助一个人重新回到生活的轨道中。
这听起来真的是老生常谈,但事实时,只有健康的人才有更多的精力顾及她/他所喜欢的事物,比如有人喜欢养花草,有人喜欢猫猫狗狗,有人愿意在下班后去一间常去的酒馆喝上一杯。不管是工作、学习、生活日常,都需要蓬勃的精神气,像庆奶一样,能吃、能睡、能跑、能跳,自由地把握着自己的身体,才能昂扬地行动。
◦ 对“伟大”祛魅。
今年B站的新国辩有一场表演赛的辩题叫做:“见过了霍格沃滋的烟火,要/不要坦然接受自己只是个麻瓜?”
说到这个话题时,我正和花花坐在一家麻辣烫店里,周围嘈杂,人声鼎沸,刚刚我们才经历了一番对“爱美与自由”的讨论——当然,没有人会在意麻辣烫店里的性别或社会思考。
2024年年末,我们写了一篇名为《》的文章,和这个辩题似乎有点共通之处。霍格沃滋的烟火很绚烂,韦斯莱双子的魔法秀和飞天扫帚从未令人失望,所有的学生聚集在城堡的露台上,鼓掌、欢呼,如此自由,如此神奇。这个议题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前提:魔法师远好于麻瓜。就像是我们总认为,见过了北上广深的繁荣,见过了大城市的车水马龙,肯能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平庸,回到老家。
但事实是,“伟大”从不该是被先天定义好的说辞,有人享受舞台上耀眼的聚光灯与热烈的掌声,就会有人喜欢在台下做一名鼓掌的观众(电影《好东西》);有人喜欢大城市无所不包的宽容,就有人厌恶在地铁里千篇一律的闪着光的手机和黑色的羽绒服;有人愿意住高楼,就会有人回草原,去爱、去生活、去感受(小说《我的阿勒泰》)。
这世界上没有狗屁的伟大,被塑造的神话不值一提, 纵使看过霍格沃滋的烟火,仍然会有人发出疑惑:
“为什么不是‘见过麻瓜的生活,要/不要坦然接受自己是个魔法师’”?
不要预设一场伟大,然后在它的面前相形见绌。 每一种生活,都有它的价值,最起码对你来说,就应该是充满意义的满足。
◦ 减少无用的崩溃。
这几年来,“世界终于疯了”的言论铺满了社交媒体的各个角落,以至于很多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成为了“谁疯谁有理”“只要我足够疯,对方就拿我没办法”。当然这其中有很多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的影响,我们暂时按下不表,但我发现「发疯」实际上是一个很容易造成“情绪决堤”的错误现象,导致我们在处理问题时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更容易变得愤怒和缺乏共情感,更易和他人产生隔阂。
而且很多事情,即使“疯”了、“癫”了,也无法有效地得到解决 (这里排除你本身需要一些情绪的释放,而不是一味地压抑自己的情感诉求;主要特指一些在处理问题时的基本方法)。比如我之前出门,因为拿手机打开了书包拉链,又因为忙着系鞋带忘记拉上拉链,又碰巧当时就在楼梯上而不是平地,导致放在包里的电脑正好掉在台阶上,磕坏了屏幕(没错,半个月过去,目前它还是坏的)。
我当时特别懊恼,因为电脑几乎是我工作的第一生产力,不仅会耽误接下来的一些任务进度,还需要额外支出一大笔维修或者是更换电脑的费用(记得一定买Apple care!!!),但是我反复地告诉自己,任何事情不要复盘超过3次,因为3次足够你知道问题在哪,下次如何规避,也足够你完成一轮又一轮的内疚与悔恨。
3次之后,请不要再想。 因为钱已经注定要花了,摔坏的后果也已经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能再付出额外的精力,不然在这件事上的沉没成本会更多、更无法挽回。
为了防止我反复咀嚼、斟酌、回味,这些事情我几乎不会向朋友抱怨,在我意识到诉苦、抱怨会一次次地使我陷入到那种不良的自我懊恼的情绪中去之后,我就学会了主动回避这类情况。
◦ 看事实而非情绪。
这点和上面的“发疯”差不多,尤其是网络中很多事情即使作为表达者的你本身没有传递太多情绪性的内容,但总会有人通过评论或者是私信的方式向你输出情绪,包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我们都会遇到不讲事实,只谈情绪的人。
以前我会因为这样的事情内耗很久,想法设法地剖析自己,恨不得像《让子弹飞》里的六儿一样,剖开肚子给人看看到底吃了“几碗粉”。但是后来我终于明白,这些人本质上就不是为了“事”来说的,看清楚这个,你才能够跳脱出这种本就不对等的关系,摆脱“自证”的陷阱。
看事实,不看情绪,如果没有事实,就去你大爷的,别把任何人当成你的情绪垃圾桶或情绪沙包。
防止被他人的负面情绪所影响最重要的就是及时“脱离”,学会“五不”:不回复、不交往、不搭理、不关心、不在意。
◦ 承认那些你很讨厌的事。
我小时候特别想做一个“合群”和“受欢迎”的人,于是就算我不喜欢和人说话,不喜欢和大家一起玩,不喜欢蹦蹦跳跳,都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开怀大笑,努力成为一个外向、活泼的孩子。但实际上我就是喜欢一个人在房间里呆着,喜欢沉默,喜欢只和特定的人说话。如果时间或工作允许,我可以半个月、一个月地呆在家里,拼我的乐高,给我们家猫在阳台搭一个阳光房,在房间里无止尽地看电影、看小说。
承认你不喜欢乃至是讨厌的事情很重要,它能帮你走出夺回主体性的第一步,让你看到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模样,认识到你擅长什么、感受得到什么、理解得了什么。
这样一来,你的朋友也会更了解你,能够留在你身边的,都是能够与你同频共振,相互了解的人,生活圈更简单,日子自然也就轻盈许多。
还有一点,“讨厌”之外是“喜欢”。我正允许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人的面前表达自己的兴趣、好恶。比如今天在地铁站里我看到一位女生戴着狐尼克的帽子,我会毫不犹豫地在经过她时称赞她的帽子可爱;比如每天在小区里遇见遛狗的领居们,即使我完全不知道谁是谁,但我记得他们小狗的名字,每次都会和小狗们打招呼。
因为我在这些瞬间里感到了快乐,产生了愉悦的感觉,而对方也时常回馈给我笑容,我由衷地喜欢这样的场景。
但我不会过多地攀谈,因为我知道我不享受接下来的对话。
◦ 和高能量人沟通。
这一点被我和花花定义为“吸一吸能量”(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们有一位认识的人真的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在任何时候都能笑得出来的人,ta拥有一种极强的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支配、控制能力,非常明确自己目前面临的问题,好像任何事情都无法使ta内耗、痛苦、辗转反侧。
每次和ta聊完天,我和花花都觉得自己能够再干三十年,有无数新鲜的点子和想法冒出来,并且能够反复回味那场聊天中的对话。
高能量的人有几个典型的特点: 很少抱怨、经常提出解决方法、对自己有着高度的自信(不是盲目,而是依据自身实力)、幽默能接梗、聊天时让你有一种“包裹感”。
如果你和一个人越聊越沮丧、越聊越痛苦,请及时停止,ta有可能让你的生活更加失控,寻找高能量的聊天对象(但请不要宣泄负能量,要用一来一回的对话代替喋喋不休的抱怨),才能让生活得到借鉴的对象,模仿着回到能够掌控它的位置上去。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2026届39所院校全程企划」
减少考研投入成本 一站式学习
清晰化院校考查内容 轻量简单
只学院校必需课程 删繁就简
Kill the Utopia
「2026版名词解释(正在售卖)」
结构化背诵+贴合教材+轻量记忆
八大学科+必背300词+扫盲1000词
With tts
「2026答疑|资源|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