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快刀财经 ▲ 做您的私人商学院


乡村大集大反转般地焕发了“生机”。

作者:朱末

来源:快刀财经(ID:kuaidaocaijing)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赶大集,过大年,第一批回到老家的年轻人已经赶起了乡村大集。北京的郊区大集、辽宁沈阳的造化大集、山东青岛的泊里大集、陕西西安的焦岱大集,还有河南开封的川大集......一时间都成了网红打卡地。

这种人挤人的盛况,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一场又一场盛大的流量“烟火”。“20块钱衣服随你挑”“50元赶集能买到什么”“100元逛吃逛喝一整天”......小红书上,“赶集”相关的笔记超7万条;抖音上,有关“农村赶集”话题的视频播放量高达百亿次,带动全国各地的网友“云赶集”,越来越多的人被种草。

乡村集市里没有光鲜的品牌包装,有的是刚从地里摘的、从河里捞的农货土产;没有令人心惊的“价格刺客”,有的是摊主脸上挂着朴实的笑,和嘴里一句“尝尝鲜,不好吃不用买”的热情;没有基于大数据流量算法的推送营销,有的是从街头暴走巷尾,一边“剁手”、一路唠嗑的随意自在。


不拘谨、不造作,随意砍价,尽情逛吃,可以充分体验“闭眼买”的获得感,享受释放压力的快乐感,哪怕不带任何目的,只在大集上闲逛一下,也可以找到一种久违的真实感和踏实感。

“没有人能空手走出大集”,这句话丝毫不夸张。走进大集时穿戴精致的帅哥美女,出来时都会拎着五六个装满农货的塑料袋,有的还套着集上现买的碎花小花袄。

置身于热闹的大集中,会让人不自觉生出生活本该如此的感觉,它不仅是个交易场所,更像是一副流动的生活画卷,简单、温暖、实在、味道满满,记录着温馨的烟火气。

这是乡村大集的滋味,也是人生的滋味。

01

传承千年的赶大集

早已融入日常生活

传统大集并不是一时兴起的网红产物,相反,我国市集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历经数千年岁月洗礼,更是各朝各代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集市的形成源于古代社会古代社会的物物交换,关于市集的最早雏形,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周易·系辞》中有记载,神农时代“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求,约定在某个特定的日子聚集到同一个地方“以物换物”,逐渐便形成了赶集这种习俗,因为“行情太好”,甚至还设立了专门的官员负责管理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贸易。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乡村集市为代表的“草市”开始出现,开始销售蔬菜、水果、茶叶、药草等初级农产品;宋朝时期,乡村集市得到进一步的蓬勃发展,逐渐演变为时间、地点固定的“合法化”活动,通常是逢年过节举办大集,平时以小集为主,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从日常百货到果品零食,再到鱼肉家禽,无论种类还是数量,都大大提高了。


不但如此,每个乡村集会还有自己主打的特色产品,比如景徳镇陶瓷、江苏丝织产品等,这些特色乡村集市吸引到了全国各地的商人前来收购,每到赶集之日,乡户农民和商贩云集,赶集的人摩肩擦踵,就连《清明上河图》描绘的都是集市的热闹场景,足见市集魅力之大。

到明清时期,由于集市增多,又将集市分为了两种,一种是季节性的,出售的多是节令商品,如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等;一种是非季节性的,大多销售生活必需品,各种集市在全国各地“开花”,随处可见。

不管历史如何变迁,乡村大集始终贯穿于人们的生活当中,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体制的改革,农民收入的增加和购买力的提高,乡村大集进入另一个繁盛时期。

由于当时的农村生活节奏很慢,镇上还没有超市,赶大集就成了乡下农民进行交易的特殊日子。每到赶集之日,四邻八乡的人们便早早忙碌起来,有的挑担子,有的推小车,从各个方向朝着集市汇聚而来,远远望去,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仿佛一条流动的河。

集市上的货品更是应有仅有,日用百货、衣服鞋子、新鲜瓜果、鸡鸭鱼鹅、点心零食......还有画糖画的、吹糖人的、捏面人的民间大神穿梭其中。遇上重要节庆,赶集还能看到舞龙舞狮、魔术杂技,整个乡村都沸腾了起来,生意人鼓起了口袋,农民也得到了方便和实惠,两全其美。


可以说,大集延绵至今,凝缩了一片土地的过去和现在,集结了物产、饮食、风俗、方言、习惯等,是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

本以为乡村大集能一直这样红火下去,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潜移默化间改变了一切。

02

电商冲击人口迁移

乡村大集由盛转衰

互联网电商的高度普及,让原本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被冲击乃至被彻底打破。

过去,因为有乡村大集这样一个固定的销售场所,村民们手中需要出售的产品不仅有了销售途径,还有了获取信息的渠道,什么东西好卖,什么东西缺货,什么东西滞销......一般的信息都能很快在集市上一传十,十传百,大大地调节了供需矛盾,缩小了买卖差距,为振兴乡村经济提供了保障。

除了卖物品,买也是村民“赶集”的大事。家里最近要办事的,一次就能买齐所需的物品;家里没有刚需的,也要来赶个热闹,捡点“实用便宜货”,顺道在集市上吃饱喝足了再回去。乡村集市作为农村农副产品的集散流通地,为村民提供了买和卖的便利平台。


▲图/《乡村爱情》

但这种平衡,随着交通与网络的发展,走上了下坡路。起初,商场、超市对乡镇的逐渐下沉,承载消化了农村很大部分的日常消费;继之,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兴起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全面浸透,进一步打破了地域消费限制,网上购物的消费模式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比起农村集市上不成规模的一篮鸡蛋、一筐小菜、一袋薯干......电商平台上不但种类齐全,质量也有保障,价格也透明,只需一键下单,足不出户就能坐等收货,何必再起大早、走远路去“赶大集”。

而拼多多低价模式的崛起,更是让乡村大集引以为豪的价格优势也不再明显。由此,农村绝大部分的商贸活动和消费需求,经由商场超市和互联网电商等渠道,被纳入到全国市场经济浪潮中,乡村集市原先承载的功能被大幅剥夺。

雪上加霜的是,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大量的乡村劳动力外流到城市务工。而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很多的农村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导致乡村人口规模不断缩减,农村普遍陷入“空心化”“老龄化”和“空巢化”的困境,严重失调的人口结构,让原本人气爆棚的乡村大集日渐冷清,不复往日车水马龙的情景。


“蝴蝶效应”还在继续,由于人口、资源和市场的聚焦效应,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的强势扩张,导致城市之间的竞争正在经历残酷的大洗牌,围绕芯片、人工智能以及5G、6G等高科技领域的产业革命,以及对新质生产力的布局投入和发展推动,无疑更有优势。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乡村集市逐渐成为“过时”“落后”的代名词,不管是政府,还是社会,都更关注那些创造更大经济效应的“高大上”事物。

就在不少社会学家认为乡村大集或许会走至匿迹之时,乡村大集却又大反转般地焕发了“生机”。

03

年轻人扎堆赶大集

乡村大集重获新生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内卷越发“白热化”,生活的多重压力让年轻人不堪重负,“返璞归真”的乡村大集,成了年轻人释放压力的“世外桃源”。

乡村大集的翻红,始于短视频的传播。在各路博主的短视频作品里,可以看到从南到北、大城小县的热闹场景,无论是集市上摊贩们的叫卖声,大人小孩喜笑颜开的脸,还是沾着泥土带着露水的瓜果蔬菜,抑或是新鲜出炉冒着热气的糕点小吃,五颜六色便宜实惠的服装鞋帽......这种最平凡的生活面貌,也是美好生活的最初模样,让人不自觉生出无限向往。


于是,不满足于“云赶集”的年轻人,纷纷奔赴乡村大集。在大伯大妈的热情招呼里,在此起彼伏的人声鼎沸里,大集以一种质朴、温暖的方式包裹着身在其中的人,不必端着,只需尽情享受,让人无形之间便卸下了满身的疲倦与焦虑,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最重要的是,乡村大集好像有一种魔力,能让钱更值钱。一份热气腾腾的手工水饺5块钱;一张金黄酥脆的煎饼卷上大葱、肉肠,3块钱就能拿走;冬天的第一碗羊汤,配上份章丘大葱伴豆腐,10块钱就能吃的心满意足,以上这些都来自有“烟火天堂”之称的山东。


同样是100元,在市中心也就够点两个菜,在山东大集则可以吃一桌:酸溜土豆丝开胃爽口;干煸小鱼外酥里嫩;肉末炒粉条鲜香十足;一锅喷香的猪肚菌炒羊肉冒着腾腾热气,旁边再加上一碟鲁西羊肉汤的浇汁粉丝;更不用说米饭馒头,各类小凉菜不限量随便吃,价格低到怀疑人生。

比起外卖拿预制当现炒的“骚操作”,大集上保管吃的是当地最正宗的美食,毕竟摊子想立得住,必须要有好手艺,真正的猛火现炒,菜品看得见、摸得着,甚至连切菜都在眼皮子底下操作,只需等着尽情享受美食即可。


比起城市套路深,大集的实惠真心实意。没有花里胡哨促销套路,只有“全场随便买”的快意;没有外卖打包费的斤斤计较,都一股脑儿装进塑料袋里;也不用掐点抢券抢券凑单满减,抹零是约定俗成的人情味儿,主打的就是极致的性价比。

而如今的大集也在与时俱进,除了传统的物资交流外,还玩出了很多新花样——比如主打自然野趣的农夫集市,卖的多是有机绿色的小众蔬食;主打民俗风情的非遗集市,不仅能淘到制作精美的文创产品,还能跟着非遗手艺人现场DIY;主打新潮市场的集市,则把汽车后备箱改造成摊位,别有一番意趣。

大江南北,星罗棋布的大集是镶嵌在乡土中国的颗颗珍珠,千百年来,见证着一片土地上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如今,年轻人再次捡拾起了这些珍珠。乡村大集的走红,更像是一种血脉觉醒,背后是渴望找回的烟火气息,是写进基因的集体记忆。


此时此刻,如果你也决定出发,不必刻意跟随某个攻略打卡,只要打听好逢集的日子,随便到一个大集上去,相信都能尽兴而归。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配图仅供参考,无指向性及商业用途)

参考资料:

1.今豫网言《年轻人打卡乡村大集的背后》

2.视觉志《山东大集现状,吓哭我了》

3.浙江宣传《乡村集市凭啥“圈”住人气?》

写在最后:安利一个宝藏读书博主

消费和消费主义有什么区别呢?

消费,主要是作为个体的人的一种特征和关注,而消费主义是社会的一种属性。

消费,是作为个体的人的一种行为,主体仍旧是人本身。但消费主义社会的消费者的主体性来自购物选择,也就是用你购买的东西,来表达你的身份。是一种符号性的表达:“我能买得起XX商品”则意味着通过这一商品品牌的符号意义,让自己进入到一个处于较高社会地位的团体之中。同时,对高档位商品的购买,也是使自己摆脱一种低位团体的过程。它已经不是为了真正的使用了。

可以上升为“我买故我在”

夏不绿,不著名作家,出版书籍十余本,售出多部影视版权,用写作丈量生活的尘埃。

去视频号、B站、小红书搜索「夏不绿读书」,关注我,让我们一起用阅读凿开心中的冰海,在阅读这座避难所里,一起做忠于自己的普通读者。

- End -

快刀财经已同步入驻:36氪、虎嗅网、钛媒体、i黑马、品途网、商界、趣头条、砍柴网、梅花王、艾瑞专栏、亿欧网、创业邦、知乎、雪球、今日头条、百度百家、界面新闻、一点资讯、网易号、搜狐自媒体、凤凰网、新浪财经头条、新浪看点、UC大鱼号、天天快报、企鹅自媒体、投资界、思达派、猎云网、简书等30多家自媒体平台。

快刀财经

社群 | 内容 | 连接 | 商学院

商业快媒体、思维孵化器、价值试验场和洗欲中心。专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正在影响的其他行业。有趣、有料、有态度,加入我们,拥有您的私人商学院。致力于为用户提供营销策划、社群电商、创业投资和知识充电服务。

投稿、转载、内容合作,请添加微信ikuaidao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