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平金田村里的韦昌辉故居中,看到堂屋中展示有一副对联:
金田起义倾清室,
天国告成列北王。
这是一副少有的,与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有关的对联。据说这副对联原来是挂在村中一座庙里的,如今只在这里作为一个文化展示。
了解一点太平天国这段历史的,都知道,对于韦昌辉这个人的评价并不高,很多带贬义的,不好词语都可以套用到他的身上,那怎么看着这对联倒有点颂扬的意思呢?
这就是故事了。
这对联原来所在的那座庙,叫昌辉祠,可以说是最早纪念韦昌辉的建筑,大概始建于1866年前后。
那时天京城破刚两年,太平天国残余势力也基本被清官府清得差不多了,仅剩的一支打着太平天国旗号的队伍,也正在走向末途,这个时候怎么就有人在金田村建起昌辉祠,他是谁呢?
建祠的人叫韦志俊(1827-1884),韦昌辉的弟弟,曾经太平天国的一位风云人物,定都天京时被封为“国宗”,还一度位居太平天国重要的官职位职,是天国中期重要的军事将领之一。
按理说,太平天国中的那些上层的,得到封王封侯的人物,最后都没几个善终,韦志俊这样的人物,怎么就能回到金田村,如此风光高调的为韦昌辉建庙立祠呢?
这就和韦志俊的经历有关了。
可以说,韦志俊是太平天国史中,少有的得到“善终”的,又位居高层的天国广西老兄弟,他从金田村起,就跟随他哥韦昌辉,随着太平军一路打到定都天京,并得到封赏,也得到了重用,领军对抗清军,拱卫天京。
1856年天京事变之时,他正在镇守武昌,天京巨变信息传来,作为韦昌辉的弟,他也感到很震惊,但他一直秉持着对太平天国的忠心,承受着因血缘关系带来的各方猜忌与影响。
可是,在最后,他的坚持初心,并没有换来太平天国上下各方的信任,换来的却是洪秀全的暗忌,杨辅清的寻衅,陈玉成的阻拦,等等。
种种的不公平对待之下,失望之余,思前想后,又在清军的招降之下,他无奈的投降了清军。他这样的身份地位,自然很得清军重视,得到了很好的善待,最后官至清军总兵。
当然了,作为太平天国重要人物之一,韦志俊降清事件,都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历史话题,网上也有很多相关的文章,想了解的可以自己查询一下,这里就不多议了。
就说太平天国基本事平的时候,韦志俊回到了家乡金田村,在乡里,他建桥修渡,并把村里的北帝庙改建为昌辉祠。
但是,自古以来,传统的儒家忠孝文化思想的影响下,民间社会对于“反叛”这样的行为,普遍不被社会主流思想所认同,人们是很不能接受的。韦志俊作为太平天国重要人物,投降了清军,这样的行为就是弃忠义而不顾,不管什么原因反叛投降,不忠不义就肯定为世人所唾弃。
而修路修桥之类是行善举,积功德的事,自然不能接受这种“德不配位”的人出的钱,所以,乡里宁愿不建不修,也拒绝接受他的捐资进行建桥修渡,像民国时期的一篇《重修蚂蝗桥碑记》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金田韦某降清归里,颇以金钱施舟梁悦人,购运径尺余柳杉,将易梁,里人拒弗受。”
虽然生活在乡里,但人们普遍不与其正面交往,在背后还用“反骨仔”来议论他,因为他排行十二,民间就有了“反骨十二”韦志俊的说法了。
不被乡里所接受的环境下生活,对人,对家庭都是个折磨,发展不起来,无奈之下,韦志俊只好远走他乡,最后定居终死于现在安徽宣城县孙家埠乡汪村。
不过,他改修的昌辉祠还是被保留了下来,在民国时期,太平天国风评极好的时代,人们在祠门口边还题了一副对联:
金田起义倾清室,
天国告成列北王。
不过 ,据说此联最初原为八字联,即:金田起义志倾清室,天国告成位列北王。后来因为传统对联的定则,就改为现在看到的七字联了。
再后来,昌辉祠在时代中被毁了,直到后来地方决定重建韦昌辉故居时,顺带也得到了重建,据介绍,现在昌辉祠依然立在村中,祠中立韦昌辉像和北帝像共祀。
由于不了解这个事,前几天参观韦昌辉故居时也就没有找过去看看,就等下次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