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们”为回信动容,不仅是因为终于收到回复的喜悦,也因为照见了自己青春时澎湃而明亮的心。」

“亲爱的李华,很抱歉我没收到你的信。我知道你给我写信很久了,但现在我是来回复的。”

最近,#tiktokrefugee#爆火,许多外国网友涌入小红书,与中国网友交流互动。其中,“给李华的回信”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中国,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在英语学习和考试作文中,以“李华(Li Hua)”的笔名给虚构的外国朋友写信,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分享生活点滴。外国网友得知后十分震撼,为李华每一封信的真挚和友善打动。许多外国网友发布了自己边读李华的信边泪流满面的视频,也有人用中文写下给李华的回信。


(美国网友给李华的回信)

中国网友看到回信后,也表达了欣喜与感动。“过去这么多年,我终于收到了你的回信。”


(中国网友表示“终于hearing from you”)

一封封跨越时空的信件,传递着横亘太平洋的温情,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走近彼此,以善意与爱取代隔阂与冲突,续写地球村的故事。对于“李华们”而言,收到回信的瞬间仿佛再次回到人生一零代的某一天——闷热的教室,加速的笔尖,说不尽的话语,还有那颗期待看见大千世界的澎湃而明亮的心。

1

纸短情长,慢慢说地球村的故事

写信本身,就是一件浪漫的事。

李华第一次正式出现在中国学生的英语试卷上,是1995年,那时中国互联网刚诞生不久,书信仍是跨国交流的重要方式。30年后的今天,按下发送键的瞬间,信息便可跨越大洋大洲到达对方设备中;而书信无论是写还是邮寄,都需要耗费更长时间。

当下,许多人在学生时代后越来越少用纸笔记录,习惯键盘打字让提笔忘字成为常态。因此,放弃打字的便捷选项、拿起笔写信,展现了写信者不怕麻烦、愿意付出时间与精力的心意。信件的“慢”,和如今愈加便捷的通讯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更显隆重与珍贵。


(网友分享手写信更有温度和意义)

纸短情长,不仅在于看见写信时笔尖走走停停,也在于一笔一画间倾注的情感。

李华给外国友人写的信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喜欢吃的特色美食,一同去看的美丽风景,校园生活中的欢乐与苦恼;小到公共交通与支付方式,大到人生目标与文化交流……李华的信像是了解中国的百科全书,字里行间流动着真诚与善意。虽然李华和外国友人都只是作业和试卷上虚构的角色,写信的学生们还是展露出和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建立联结、友好交流的期待。


(无论以前还是现在都和外国友人友好交流)

在冷漠、分歧、冲突越来越频繁的当下,人们可能对跨文化交流的态度越来越保守,在实际交流时保持谨慎,甚至心生隔阂。而“李华们”只是希望真诚地对话、更好地了解彼此。这种主动、纯粹的善意,让许多因刻板印象而对跨文化交流不知所措甚至避之不及的人们卸下防卫铠甲,尝试着以温和、友善的姿态加入其中。

看见世界原本的模样后,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本没有阻碍交流与联结的囹圄,是恐惧和对立让人们画地为牢。李华的信,唤起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与关怀,在越来越多人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无论来自哪种文化,真诚和善意都是第一语言。


(国内外网友都被“真诚”打动)

2

大千世界,在语言中见树又见林

李华的信,让外国网友看见中国学生的友好,以及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真实图景。于外国网友而言,“看见”意味着打破刻板印象,实现对望,了解彼此。而在中国网友眼中,给李华的回信意味着当年借李华之名伸出的手终于被紧紧握住,建立跨越大洋与大洲的联结的心愿终于被看见且实现。


(外国网友对中国文化的体验)

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人渴望探索世界、了解不同文化。而学习一门语言,也是在认识相关文化。因此,学习英语好比拿起一把钥匙,打开那扇看见文化多样性的窗。


(学习英语的初衷和意义)

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还塑造了使用者认知世界的方式以及思维习惯。

例如,英语语法通过动词的时态变化,清晰区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间状态。这种分明的时间界定,使英语母语者将时间理解为从“过去”向“未来”直线延展且不可逆的进程,形成线性的思维和表达习惯。而在汉语中,区分时间无需通过动词的时态变化,而是通过上下文或使用“昨天”“今天”“明天”。这使汉语母语者在叙述时间维度时,不像英语那样强烈依赖语法,也更容易形成循环、整体的认知和思考方式。


(《语言论》,[美]爱德华·萨丕尔 著)

许多网友分享自己在学习不同语言时,发现有的词汇和表达只在汉语中存在,而其他语言中也有一些词汇和表达是汉语中没有翻译对照的。世界语言的多样性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多样化认知。通过学习其他语言,人们能够在母语及自身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逻辑,更深入地了解语言背后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扩展自己的认知维度。


(网友分享北欧语言中特有的词汇和表达)

“李华们”在大千世界中穿梭,找寻个人在世界文化中独特的坐标。有人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看见不同文化的优点,学到新东西、拥有新体验,并将其纳入文化认知的一部分;有人在不同文化的对比中,清晰地认识到自身文化背景的独特性,进而更加珍视原有的文化身份与定位。无论结果如何,过程中走出的每一步,都会在人生轨迹里留下印记,成为自我文化认同的一部分。

以李华之名写下的一封封信,可能只是英语学习中的一小步。 但也正是这一步,让我们迈进更广阔的世界,去探索,去感受,去见树又见林。

3

时过境迁,捍卫曾经小小的信仰

时过境迁后得到的回应打了个共鸣的响指,唤醒自我与世界建立联结的原因,离不开那些遥远的学生时代回忆。


(网友分享自己的“李华”经历)

对中国学生而言,“给李华写信”贯穿初中到高中的英语写作,成为中学时代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每年高考后,#最后一次帮李华写信# 都会上热搜;哪怕学生时代远去,提起李华大家还是会会心一笑,想起自己的“李华时候”。“李华”成为了带有时间尺度的文化印记,不会有“李华”永远在写信,但永远有“李华”正在写信。

放下以李华之名写信的笔的那一刻,标志着中学时代的结束。时光荏苒,多年后再次想起寄出的一封封信,那些疑惑、关怀、问候杳无音讯,青春也不再传来回音。如同电影《情书》里,女主在山谷中对已逝恋人喊出的一句句“你好吗!”


(电影《情书》桥段)

但李华收到回信了。

一封封回信跨越时空,改写杳无音讯的结局,抵抗“时间流逝冲淡过往”的必然,照亮尘封的回忆,和那时纯粹的信念——仰望着更广阔的地球村,相信善意与爱是人类的第一语言。“李华”与世界并不割裂,因为彼岸的人和“我”同呼吸。童年的纸飞机,现在终于飞回我手里。 “李华们”为回信动容,不仅因为被回复的喜悦,也因为照见了自己青春时澎湃而明亮的心。


(外国网友希望“李华”长成了一个快乐的人)

人们怀念青春,时常在过去的快乐和“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的遗憾中,对当下生活长叹一口气。但青春的意义和鼓舞人心的力量,或许不在于通过对比凸显以前的单纯和美好,并让人沉溺其中,而是我们如何坦然地面对自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电影《穿越时空的少女》中,少女真琴意外获得了穿越时空的能力,于是她总是用穿越“修正”生活中的小遗憾。在一次次对抗时间流逝后,穿越累积的蝴蝶效应爆发,让真琴陷入了更大的困难,不得不直面“无法再穿越和修正可怕结局”的现实。

而真琴走出困境的办法,是放下让美好永远停在某一刻、和时间作对的执念,回到最开始,让一切重回正轨。故事的最后,她决定奔向未来。


(电影《穿越时空的少女》桥段)

纵使时光流逝,现实消磨了一些从前闪闪发光、视若珍宝的东西,但无论是对大千世界的畅想,还是迈向成年世界坚定的步伐,都不会被遗忘,而是在时间的长河中落下锚点。过去,那是我们向往的未来,为之努力的目标;现在,虽然一切并不一定像年少时梦想的那样一一实现,但重新看见锚点后,我们可能又有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和继续奔跑的动力。青春易逝,但人可以选择不放弃自己会为之前行的小小信仰,不忘记曾经的自己。


(回信让网友在辛苦的生活中感受到力量)

给李华的回信,像电影《哈利波特》里从姨妈家烟囱涌入的成百上千封霍格沃茨录取通知书。小哈利相信魔法,而我们相信在同一片蓝天下,真挚的情谊终有一天跨越山海,让我们相遇。

下一封“回信”什么时候来呢?不知道。

那我们就向未来,跑着去。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