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坐高铁,看到一件事,感觉心被狠狠地揪了一下。

目睹了一个孩子变自卑的全过程

10岁的儿子高高兴兴买了3份饭,没想到上完厕所的妈妈,看着饭火冒三丈:

“你买这么多份干什么,给你的一百块钱都花光了吗?”

“我和你爸爸不饿,现在去给我把饭退掉,一天天就知道浪费钱。”

退掉了其中两份饭时,又自我感动地对小男孩说:

“爸爸妈妈赚钱多不容易啊,这份饭是你的,快吃了吧,高铁上的饭那么贵,都买给你吃,都是为你了。”



小男孩不敢开口,眼神怯懦地看着妈妈。

高铁上的饭是真贵,如果我的孩子买3份饭回来,我也是崩溃的。

要知道现在经济不好,很多人真的连一日三餐都无法保证,更莫说高铁上昂贵的饭,老实说性价比也不高。

只是,用这样的方式“哭穷”,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让人觉得不妥当。

妈妈先是对着孩子制造愧疚和匮乏,接着不顾孩子的尊严,当众责骂孩子,最后又对男孩道德绑架。

我有个同事就是这样,明明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却非常不自信,也因此错失了很多机会。

每个自卑孩子的背后,都是鼓励的匮乏,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和爱,他才能扬起成长的帆。

孩子是很敏感的,父母一言一行,都会被他们记在心里,成为理解自己和世界的依据。



生活并不非此即彼,不过度向孩子灌输物质上的匮乏,和超前消费之间,还有很多恰当道路可供家长选择。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穷

前两天朋友问我一个问题:

如果不哭穷,孩子每天看到玩具就想买,家里都堆满了玩具,不宁继续买,也引导了,还是想买怎么办?

这其中,涉及到如何培养孩子的消费观、金钱观,如何引导孩子做选择,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如果只用一个“哭穷”来解决,那孩子也只能用“看到玩具就想买”来应对爸爸妈妈。

你要明确的告诉孩子,“想买”和“能不能买”是两回事,并不是所有喜欢的东西,都非要买回来。

针对这种情况,我家是每周给孩子一点零花钱,想买的玩具自己花钱,贵了的玩具自己存钱买。



把买玩具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决定。

还有好习惯积分榜,奖励积分换心仪玩具。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穷,是养出“低配感”孩子。

我就是从小被穷养长大的,父母不断在我耳边灌输“家里穷”。

其实我的家境真心不差,但在这样长期潜移默化的“浸染”下,我从小就极度自卑、敏感。

以至于现在我赚钱,都有一种深深的不配得感。

甚至我到一个消费场所,只要身上没带够3、4倍的钱,就会感害怕。

我不是在谴责父母,只是在警醒自己,为人父母后,要给孩子足够的爱。

物质是很重要,但精神上的富养更重要。

我们可以大大方方地告诉孩子,经济的困顿只是一时的,你值得更好的。

整天在孩子面前说,“妈妈没钱、养你不容易……”

这样的父母永远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曾看到一句话:生孩子不过是私欲,并不是什么功德。

深以为然。

如果为人父母,都能端正这个心态,便不会有那些道德绑架。

而在爱里长大的孩子一定是懂得感恩的孩子,这便成就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奔走。

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再穷也不能在孩子面前叫穷。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的,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

家里再穷,也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说。跟孩子哭穷,容易滋生穷人思维,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我们每个家长,不管家里如何贫困,都要微笑着对孩子说:都会有的,只要努力,一切都会有的。



聪明的父母,不会向孩子诉苦哭穷。因为孩子解不了你的苦,又何必跟孩子诉苦呢?

孩子的时光里,有属于他们的一切。

作为父母,你负责你的努力和孩子的成长,而孩子也负责他的努力和他的成长,就已经足够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