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半月谈原创内容

每到春节,随着大批青年由城回村,广阔的乡村迎来一年中人气最旺的时节。但随后,如潮汐一般,他们中许多人纷纷回城,乡村又冷清了。


留在乡村的青年群体“密度”不高、“浓度”不够,几乎是每一位村党支部书记的“心头烦事”,也成了乡村振兴的“要紧事”。在近日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中,“大力培养乡村人才,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全面振兴”成为关键词。

春节前夕,半月谈记者前往陕北农村,找到几位长期“在村青年”,他们有的是村党支部书记,有的是承包果园的大户,还有的是一毕业就回村发展的驻村第一书记。

他们缘何留下?这些乡村又靠什么留下他们?对于春节大量回乡的青年,乡村又如何能够长久地接住这波“潮汐青年”?答案是清晰的:有奔头的产业、接地气的政策,以及对故乡深深的情怀……

陕西北部的榆林市清涧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冬季气温常在零下十多度。清涧县宽州镇韩家硷村尽管稍显偏远,但村子里却有7家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而且逐渐形成规模。“村里产业发展快,回村就有事干,要说实现人生价值,在哪都一样,我就这样留了下来。”村支书韩亮亮曾在上海打过工、搞过运输,七年前,38岁的他决定回村看看,最终投身村里发展事业,还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现在,我们村集体年收入能达到5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能达到1.85万元,家门口的企业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

产业振兴,是乡村留住青年的关键。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持续推进,一大批乡村正在嵌入特色产业,发展新机遇纷纷涌现。随着一些村庄土地流转集中、集约化种植,对青年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青年人留在乡村,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打好产业基础,尚需政策持续发力。在榆林市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2000余亩苹果示范园沿着山地依次排开。从2018年至2020年,在惠农政策支持下,红富士、维纳斯黄金、秦脆等品种陆续种植,绘就新一轮产业发展蓝图。当地产业基地负责人石林说,“政府对于农业的持续政策支撑,是农业发展的关键、也给我们很多底气。”

提升乡村吸引力,“情感链接”是不变的呼唤。“有的人认为,在外面混不下去了才回村,好像乡村是退路,但我不这么认为。”在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36岁的常静已驻村工作12年,“我觉得乡村是我们的进路,在这里照样能发出耀眼的光彩。”作为土生土长的米脂人,大学毕业后,常静“回村发展”的念头越来越强,最终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刷新对乡村的刻板印象,把乡村视为发展和成长的沃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青年人的自觉。

有事可干、有上升通道、有情绪价值、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乡村吸引力的“关键词”还有很多很多。行走在陕北的山峁沟梁,一个个朴实的村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一大批技术青年、电商青年在这里找到了闪光的舞台。

又是一年春节,愿乡村跳动的炉火旁、田垄边,有更多青年在乡村“决定了、不走了”,并找到属于他们的希望的田野。

半月谈记者:陈钢 张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