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于每个家庭而言,是血脉相连的孩子;

儿童,于每所学校而言,是学习知识、传承文化的学生;

儿童,于每个社会而言,是正在成长的未成年人。

但其实,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未来发展与建设的接班人。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社会的未来接班人!这一共同的使命与任务,构成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支点。此外,个体的健康成长与其身处的环境及身边的“重要他人”密不可分,因此家校社协同育人也是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成立于1909年,至今已有115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完成了从“以爱育爱”到“以爱育爱 以慧启慧 爱慧交融”育人理念的发展。“爱慧交融”的教育理念中,同样包含了每位实验二小教师从未变更过的通过教联体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生态圈”的奋斗。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双向奔赴 彼此成就 共同托举”的教联体合作理念与“一三三三四”的合作机制。

一、教联体,首先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携手

在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社会为支持的教联体建设中,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率先行动,强势提出“构建没有围墙的学校”,以“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让爱和智慧从学校出发,在家庭和社会中流动。

在家校共育中,不同的观念交织在一起,需要通过丰富的对话方式将育人思想统筹起来,才能实现家庭与学校的双向奔赴。为此我校通过丰富的家长学校分享活动,主动敞开大门,给予家长专业的理论支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价值共融。

(一)学校向家庭的奔赴

1. 初识校园—以终为始,唤醒教育伙伴

(1)新生家长会—关键节点渗透理念。对于刚刚进入小学的一年级新生家长而言,了解学校的育人理念至关重要。家长怀着无限期待走进小学,是实现价值认同的最好时机。我们把握新生入学这个关键节点,由校长在新生暑期报到的第一天便召开新生家长会,渗透学校“爱”的教育理念和学生“全人”成长的育人目标,让新生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理念、初识学校、初识孩子小学生身份。

(2)新生家长校园开放活动—关键活动渗透理念。新生开学前两周,组织“校园开放日活动”,每天开放两个班,由级部主任带领,了解校园文化建设。校园中每一个雕塑、百个成语石、百种植物、科技长廊……一砖一瓦、一花一木背后蕴含的育人理念一一诉说给家长,将正确的育人思想也借此机会润物无声地渗透给家长。家长了解校园文化的同时更在每一处精心设计的校园文化背后了解着学校育人的理念,了解着学生的校园生活,缓解教育焦虑的同时更帮助家长明确育人的目标。

2. 层层推进—个性对话,分享教育规律

(1)学期伊始家长会—丰富分享,了解阶段目标。每学期的第一个星期五我们便会召开家长会,会议内容包含校长讲话、语数英体四个学科教师讲话和班主任德育讲话。校长会将过去一个学期的成绩进行复盘、新学期的计划和重大活动进行分享;每个学期会有不同的主题,校长分享不同主题下的育人理念。语数英体教师和班主任会就本学段、本学期的成长目标、德育活动和具体落地形式进行分享。通过学期家长会,家长不仅有校长高站位育人理念的引领和渗透,更能了解每个学期学生的整体成长现状、成长目标及相应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共融。

(2)周六校长开放日—专业对话,解决实际难题。在家长会和教师点对点沟通的基础上,仍会存在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点。校长将每周六下午定为家长开放日,家长可以自由预约,与校长面谈,获得更专业的支持和建议。这样的谈话有时对话一个家庭、有时对话几个家长、有时对话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年级;话题源于家庭教育的不可调和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冲突点、学校发现的学生成长点等。校长开放日的设立是家校协同育人最坚实耀眼的一束光,将教师、家长、学生用爱与专业照亮。

3.阶段总结—关注过程,个性发展中共融

(1)家长开放课。学期中各班级会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把语数英及其他某门课程的一堂课设为开放课,让家长了解学校的课堂文化、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班级整体的班风和学风。家长开放课让家长直观地了解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学习状态,了解班级的整体水平,从而更好地帮助家长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与此同时更让家长了解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要求,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2)二次家长会。学期中班主任会召开二次家长会,分享班级现状。二次家长会根据各班情况的不同,有时会召开男女生家长会、全班家长会、同类发展需要学生的家长会等。通过二次家长会,家长能及时掌握学生成长现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更重要的是,通过二次家长会,教师与家长展开平等对话,在对话中了解家长的需要、困惑,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3)每周家书。每周班主任及语数英三科教师都将发一封家书,总结本周学生的在校生活、习惯养成、成长进步、学习内容等,让家长了解孩子每一周的时时动向。通过这样频繁的对话,实现信息的对等,家长了解孩子每一周的在校生活,搭建了家校沟通的快速桥梁,家校共育关注每一天、每一周,在细节中实现目标和标准的一致。

(二)家庭向学校奔赴

1.有始有终,共话教育

(1)计划讨论会。每学期开始前一周学校会召开各级部的计划交流会,这也是让家长代表提供意见、建议的一次机会。会上各级部将充分交流本年级本学期的整体规划、主线活动、德育教学计划。与此同时,每班邀请两位家长参与计划交流会,家长充分了解年级计划的同时,结合自己孩子和本班、本年级实际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互动碰撞后,级部将及时将家长的思考融入,对本学期计划进行调整。而与会的家长也会将会议精神传递给班级的每位家长,让家长全部知晓,为深度协作奠基。

(2)工作总结会。每学期结束,学校将召开各级部的“和谐奖”申报会,即工作总结会。这次会议每班再邀请两位家长参会,让家长全面了解本学期孩子的成长轨迹、成长收获,感受老师的专业智慧和辛勤付出。

六年下来,每个家庭至少有一次机会参与学校的计划讨论会和总结会,每学期都可以通过其他家长的传达深度了解年级的计划和总结。不仅如此,这更是一种监督评价机制,家长的深度参与共话教育,也在督促级部和教师做教育脚踏实地、有始有终。

(3)学期伊始家访。每位班主任会在开学第一个月完成一次一对一家访。家访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在校园、公园,也可以在学生家中,这种自由放松的形式更有利于家长在轻松的氛围中与老师敞开心扉。而第一个月的家访意义深远,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家长的培养目标和现阶段的困惑;家长可以在对话中了解老师眼中的孩子、了解集体生活中的孩子。这样具有针对性的对话,为后续家校协同育人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2.共同参与,助力教育

学校创建了家校协同育人的三个工程,即家长志愿者工程、家委会工程和校外辅导员工程。这三个工程各有分工又协调合作。

(1)家长志愿者工程是分享爱、传递爱的沃土。学校根据各项工作和活动的需要,向全体家长公开招募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比如学生上学过程中的爱心通道,家长风雨无阻为孩子创设了安全通路,学生也为自己家长的这份爱感染着;疫情期间5000多人每天一次的核酸采集,为保障学生在校的正常学习秩序,校医和社区志愿者已无法满足这么大体量的检测需求,有医学背景的家长志愿者便利用工作之余加入到学校核酸检测的大军中,学生为自己家长的爱与专业而感到自豪;每一次重大活动,家长都希望留下难忘的影视资料,但老师组织活动、组织学生分身乏术,有摄影爱好的家长志愿者便走进校园、走到孩子身边,为孩子灿烂的笑脸定格。家长志愿者用行动分享着自己的爱,深度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像家人一样共同分担。

(2)家委会工程是爱与智慧绽放的舞台。学校建立了班级家委会、年级家委会和校级家委会。家委会成员定期召开家委会例会,收集、整理、反馈家长的意见,及时与学校沟通交流,并且将反馈结果及时通知全体家长;深入学校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工作,通过参与学校的重大活动,协助学校、年级、班级顺利完成各项活动。对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育质量、教师工作、行政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家委会提高了班级家长的凝聚力,起到了积极、正面的纽带作用,协助调解了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众多争议和矛盾。同时协助学校开展了家庭教育工作,增进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促进了家校共建共育的和谐机制。

与此同时,家委会组织、协调家长一起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发挥家长的资源优势。比如家长引进优质资源,在校会中进行各种专家的专场讲座,提升教育的品质;课后服务中家长走进课堂,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学生授课。这样深度的家校社携手,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育资源。

(3)校外辅导员工程是专业进校园的平台。社区警察任法治副校长、消防员任安全副校长,他们每学期至少两次为学生提供专业法治宣讲、组织专业的疏散演习演练。他们在个体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度参与特殊学生危机干预、出面化解家长间的矛盾冲突,家校社共育,为学生撑起一片安全的蓝天。

进校园还包括学校向家庭、社会开放。如新生家长的校园生活半日观摩,每学期各班的教育教学开放日、二次家长会、家校恳谈会、周末家书等,学校通过丰富的活动,主动敞开大门,让家长了解学校理念、孩子在校表现的同时获得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我们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价值共融。

与此同时,周末学校的体育场馆共享给周边居住的学生,免费提供运动场所,便于周末家长带着孩子进行锻炼时有熟悉、便捷、免费的场地。学校的礼堂、会议室等免费借给社区、街道开展活动使用,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

这种共享还包括家庭、社会向学校开放,如一对一家访、班级亲子活动,老师走进家庭、观察家庭,通过家访和活动了解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宫馆家”及博物馆课程免费送课到校,以设计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系列课程,如支持课后服务的一些“引进来”课程,再如支持社会大课堂的一些“走出去”课程,让孩子的视野更加宽广。法治副校长主动参与学校日常德育活动,从学生的安全教育到家长学校的法治讲座再到家校矛盾的调解,给予学校法律方面的专业化支持。北京市西城区设置心理援助热线,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医校联合,社区保健所不仅仅停留于提供视力检测和学生体检等工作,还在定期开展宣传、宣讲的同时,积极主动开展护眼、健康饮食、家庭健身等有奖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健康意识,调动家庭的健康行动。

二、教联体,其次是一场“彼此成就”的行动

社会治理的最小细胞是家庭,家庭很重要的一重使命便是让孩子健康成长,而学校的根本使命是育人,于是当共同挑起育好“未来接班人”这一使命的时候,不但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启动,更是家校社相互成就的开始。而教联体的协同育人行动,通过补强资源、补强能力、补强短板,完美地诠释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借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在助人中实现自助,在不断做大做强自己中就实现了彼此成就。正因为这份彼此成就,每一次教联体协同育人行动都幸福满满、动力满满。

比如学校开展的“二小孩子眼中的最美家庭”评选活动。活动以儿童优先为原则,在学生自荐的基础上再由家庭成员共同梳理家风家训。通过班级内部学习到学校组织家委会、社区代表、校领导的专班评审委员会评审,最终评选出“二小学生眼中的最美家庭”。评选结束后通过亲子国旗下演讲、“最美家庭”大讲堂的家长会、社区宣讲、社区喜报的方式进行宣讲宣传。在教联体的通力合作下将家校社协同育人中以“问题”导向转为“正能量”引领,积极培树先进家庭典型,汇聚正能量家风,在家校关系、邻里关系的处理中梳理优秀典型,推动教联体协同育人的高质量发展。

三、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联体合作机制

共同托举儿童成了连接当下与未来、学校与家庭、社区与家庭的纽带。而在彼此成就之后的教联体,则在发展壮大中拥有了更强的本领、更大的能力、更充足的资源,接下来就可以更强大的力量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这样,教联体即步入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中。可见,获得可持续发展力量的教联体则必须担负起“共同托举未来接班人”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使命。

想法落地需要机制支撑。在教联体机制构建的过程中,承担主导者角色的学校必须主动担当。于是,经过反复研讨,“开放·专业”成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建立教联体合作机制的根本遵循。开放,是态度、是心态,更是一种底气和一种修养,其背后蕴含的是对自我发展的高标准自律与对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专业,则框定了协同合作的内容与边界,即教联体的合作范畴与合作目标都指向以五育融合为基础的对孩子的专业教育。

目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已形成了“一三三三四”的教联体合作机制。

一是指一个教联体专委会,下设在学校所属金融街街道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专业委员会,包括校领导、街道干部和校级核心家委会。

第一个“三”,是指三级合作,包括校级、年级和班级三级合作。一方面体现年级与班级的自治,另一方面在班级、年级报备与校级审核的规范要求中展现出学校在目标管理、资源统筹、贯通协调上的主导力量。

第二个“三”,是指三个合作时间段,包括开学前、学期中与学期末。三个合作时间段,教联体的重心各不相同。开学前是计划先行,教联体的工作重心在于沟通,即围绕学校一系列育人活动计划进行充分沟通,以实现目标共识、资源共享,增强育人活动的可行性及育人效果的最大化。学期中重在推进与落实,教联体的重心在于参与,即通过全员参与、志愿者或服务岗角色、家长代表或社区代表角色参与到学校一系列育人活动之中,或者围绕“儿童优先”“儿童友好”家校社手拉手一起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期末则是总结与反思,教联体的重心在于评价与反馈,即或者面对面,或者在线,可以在学校“和谐奖”等总结申报活动、家长问卷中陈述意见和建议,为学校下一步发展贡献智慧。

第三个“三”,是指三支队伍,包括来自社会各界的校外辅导员,他们是学校师资力量的补充,可直接面向学生授课、交流、组织学生进行专业研讨;包括来自家庭与社区的志愿者团队,他们活跃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以助教的身份参与到学校各项活动的外围保障工作中;包括来自家庭与社区的代表成员或者家长委员会、社区委员会成员,他们更多是对学校教学、特色课程、学生安全、学生餐与校服、师生关系、班级建设等各项常规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有效建议,以确保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最后一个“四”,是指包括德育、课程、教学、后勤四大方面的教联体合作领域。

115年的光辉发展历程中,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始终秉承教育家精神的要求,通过不懈努力,已构建出以校区为圆心、半径2公里为主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雏形,在教联体中:家庭突破迷茫,育人方向益发清晰坚定;学校突破限制,分类分层教育益发扎实有效,校园充满无限可能;社区突破瓶颈,民生治理益发温暖有力。未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将继续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爱与智慧为底为基,在“开放·专业”中牢牢牵手家长、社区,在双向奔赴、彼此成就、共同托举的协同育人氛围中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交上一份优秀的答卷!

(韩燕 芦咏莉 杨永敏 作者单位均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人民教育》2025年第1期,原题为《双向奔赴 彼此成就 共同托举——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联体”工作机制》

作者:韩燕 芦咏莉 杨永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