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心。心理健康是奠定儿童青少年一生成就与幸福的重要基石,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日新月异,儿童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对其心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党和国家发布了一系列专项政策文件聚焦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并强调加强儿童青少年的睡眠、手机、读物等方面的管理,旨在抓住造成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矛盾和关键要害,综合施策,呵护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1]
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简称《方案》),其中“教联体”是指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方案》强调要推动以“教联体”为载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旨在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提供“破解之法”,其中一项突出问题便是心理健康问题。“教联体”的协同育人模式能为家校社医协同应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和育人环境创造有利条件。基于此,本文将全面阐述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现状,论述家校社医“教联体”建设对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性,为更好地推动“教联体”建设、加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可行之策。
一、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指出,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是一种影响广泛的“全球病”,[2] 2024年,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范围内每7名10—19岁青少年中就有1人患有精神障碍,占该年龄段全球疾病负担的15%,且青少年时期未能解决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不良影响会延伸至成年期,损害其身心健康,阻碍成年后过上充实生活的机会。[3] 在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突出表现。
(一)抑郁、焦虑、行为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多发、频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受到抑郁、焦虑、网络成瘾、自伤行为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正遭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4] 有学者对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进行元分析发现,在2010—2020年的十年间,无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的学生,抑郁、睡眠问题、焦虑等问题的检出率均较高,[5] 也就是说,这些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会频频发生,并出现在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全过程。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数据也显示,学生在抑郁、焦虑、学业倦怠、网络成瘾等方面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发。这些都说明,当前我国学生身心健康状况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警觉,提升学生身心健康已刻不容缓。
(二)积极情绪体验降低,抵御心理健康风险的能力较差
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认为,个体心理健康应是没有精神疾病和高积极心理体验相结合的状态。[6] 也就是说,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心理问题,更意味着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要立足于“防未病”。由于我国教育“内卷”现象加剧,儿童青少年的生活几乎被学科学习占据,缺少丰富的生活体验,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价值感的学生数量增加。有学者调研发现,“评价自己‘在各方面都做不好’的少年儿童较5年前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对未来抱有强烈希望感的减少了11.8%”。[7] 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结果表明,作为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指标,我国参测的四省市学生的幸福感远远低于参测79个国家的平均水平,表现出了更高的消极情感。[8] 可以看出,不仅是心理健康的实际问题日益严重,其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在应对已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还需要从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促进其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方面加强抵抗心理健康风险的能力。
(三)整体上呈现低龄化的发展态势
当前,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从成人群体向儿童青少年群体延伸,而在儿童青少年内部,心理健康问题仍在逐渐向低龄化发展。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和预防干预指南》执行摘要中曾提到“多达一半的精神卫生问题始于14岁之前”。[9]《2022年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小学阶段(四至六年级)存在抑郁风险的学生在一成左右,重度抑郁风险检出率为2.1%~3.1%,小学生孤独的平均得分为4.26±1.56分(总分3~9分),小学生手机成瘾的平均得分为24.69±11.18分(总分10~60分),[10] 可见小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更有学者在调研中发现,心理健康问题在学龄前就有所暴露。所以,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低龄化态势亟须重点关注,并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
二、家校社医“教联体”协同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分析
家校社医“教联体”协同是指整合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相关的家庭、学校、社会、医疗等四类主体,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协同发力、同向同行,形成“发展—预防—干预—促进”全流程的心育环境,实现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提升。
人无法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其生活环境、生活状态息息相关。学生生存状态的“恶化”会让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加剧。家庭、学校和社会作为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支持环境,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积极发展,[11] 是满足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需求的有效育人实践。[12]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心之所想:促进、保护和关爱儿童心理健康》报告指出:基于经历和环境的因素可能构成心理健康风险,也可以帮助保护心理健康。[13]
家庭作为个体身心发展最重要的环境,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4] 一方面,稳定融洽的家庭环境、温暖民主的教养方式、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均会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直接的积极促进影响,[15] 另一方面,家庭因素能够影响学生在学校环境中的感受和人际关系,从而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环境,学生可以在这里学习知识技能以提升他们的幸福感。一方面,学校为学生营造了在安全与秩序、接纳与支持、公平与公正、鼓励自主与合作等多方面的心理环境体验,构成学校环境的核心成分,[16]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行为和情绪适应具有广泛影响;[17] 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家校沟通、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等方式,指导家长与孩子进行积极互动,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培养家长与孩子之间良好的沟通和情感交流,从而促进家庭教育质量提升,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社会作为宏观环境因素,其经济秩序、政治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关系和环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一方面,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和形成的舆论和风气塑造着社会成员的认知和行为,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大量丰富的社会资源能够较好地为家庭、学校和儿童青少年自身提供良好的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可以作为“社”的组成部分,但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故将其单独提出,与“家校社”并列,强调维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学校、家庭、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可见,强化“家校社医”协同育人,是呵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举措。
三、家校社医“教联体”协同是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由之路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专业性特点的系统工程。[18] 当前,各地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发展蹄疾步稳,那么在“教联体”建设视角下,如何通过政府统筹、家校社医多方协同,实现高度社会化的大协作呢?
(一)家校社医各司其职,共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在维护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医疗卫生机构各自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家长作为孩子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充分发挥家庭主体作用,主动承担家长主体责任,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多参与亲子活动,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努力为孩子创设自由、民主、和谐、温馨的家庭成长环境,同时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有效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其次,学校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要坚持五育并举,大力开展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美育浸润行动、劳动习惯养成计划、科学教育促进计划、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并开齐开好心理健康课程、建好心理室、配强配足心理专业教师、重视教职工和心育委员的系统培训和指导、做好心理普测和筛查、做好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再次,社会具有丰富多样的支持性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需要重视相关资源,在社区搭建心理资源网络,重视社会相关公益组织建设,并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消除儿童青少年自身及其家长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营造全社会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氛围;最后,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关键守护者,应增设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科室,加强相关专业与人才培养,做到善识、善治,并为不同阶段、不同类型问题的儿童青少年制订专业标准化的诊疗方案,根据问题严重程度进行分层管理。
(二)加强家校社医有机融合,推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提质增效
要想更好地破解儿童青少年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做到家校社医分工明确的基础上,还需要以家校社医“教联体”为抓手,在医教互促、家校互动、社教同频等多方面加强协同配合、凝聚育人合力。在医教互促上,开展医院与学校的定点合作。通过线上线下等途径,时刻关注合作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畅通的转介渠道,并定期与学校沟通反馈治疗效果,共同研判学生后续的学习与干预计划;在家校互动上,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完善家校沟通机制,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针对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及时与其家长就干预方案进行研讨,商定各自分工,定期与其联络分享学生在校表现、了解学生在家情况,实现信息互通;在社教同频上,强调社会心育资源要主动融入学校教育,并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延伸至社区提供有力支持,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三)做好政府统筹管理,构建家校社医紧密联动的心理健康工作新格局
家校社医有效协同离不开政府的统筹与领导。政府通过价值倡导、机制建设、工作部署等宏观调控各方的安排与行动。具体包括,一是强化“关口前移”意识。强调在工作中“防未病”与“治已病”并重,明确家校社医协同工作目标,实现同心同向;二是组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工作领导小组共同研讨制定相关政策文件,推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三是健全协同长效机制。组织协同相关部门定期围绕心理健康工作研讨、谋划,完善沟通协调机制与资源整合机制,为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人力、场地等方面的条件保障;四是将心理健康治疗费用纳入医保体系。心理健康问题治疗通常病程较长,家庭的医疗负担较重,建议将其纳入慢病管理,减轻家庭治疗负担;五是形成“发展—预防—干预—促进”的工作“组合拳”。从心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问题识别、科学诊疗、跟踪回访等多方面落实心理健康工作,建立中小学生心理援助热线,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行业监管,最大范围凝聚师生、校家社医等主体力量,实现育人、育才和育心相结合,共同守护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郑翅,李小伟. 合力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线[N]. 中国教育报,2024-05-25 (003).
[2][18] 高毅哲. 关爱心理健康 护航阳光成长[N]. 中国教育报,2024-05-25 (001).
[3] Word Health Organization.(2024).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adolescent-mental-health
[4]《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3000万17岁以下青少年陷“情绪难题”!父母应关注孩子的这些言行[EB/OL]. https://www.sohu.com/a/272104926_243428
[5] 俞国良. 中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及其教育启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43(04):20-32.
[6] Antaramian S P,Huebner E S,Hills K J,et al. A dual‐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Toward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youth functioning[J].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2010,80(4):462.
[7] 蒋肖斌. 心理的危机,不能只藏“心里”[N]. 中国青年报,2023-03-05 (07).
[8] OECD,PISA 2018 Results (Volume III) What School Life Means for Students’Lives (Paris:OECDPublishing,2019),https://www.oecd-ilibrary.org/education/pisa-2018-results-volume-iii_acd78851-en.
[9] Word Health Organization.(2020). Guidelines on mental health promotive an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foradolescents. https://iris.who.int/bitstream/handle/10665/341140/9789240023826-chi.pdf
[10] 郭菲,王薪舒,陈祉妍. 2022年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M]//傅小兰,张侃,陈雪峰,陈祉妍.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30-69.
[11] Atkins M S,Frazier S L,Birman D,et al. 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for children living in high poverty urban communities[J].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in Mental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2006,33(2):146-159.
[12] Walberg H J.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families,schools,and communities: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for family–school–community partnership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4,41(1):1-2.
[13]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心之所想:促进、保护和关爱儿童心理健康[EB/OL]. https://www.unicef.cn/media/20956/file.
[14] 边玉芳,梁丽婵,张颖. 充分重视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46-54.
[15] 吴旻,胡思远,周欣然,等. 初中生家庭支持、亲子冲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互作用:一项交叉滞后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04):808-813.
[16] 陶沙,刘红云,周翠敏,等. 学校心理环境与小学4~6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基于全国代表性数据的多水平分析[J]. 心理科学,2015(01):2-10.
[17] Thapa A,Cohen J,Guffey S,et al. A review of school climate research[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13,83(3):357-385.
(作者边玉芳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田微微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助理)
《人民教育》2025年第1期
作者:边玉芳 田微微